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翻译-檀一雄『小说太宰治』(1)

2023-11-29 23:13 作者:バンネン  | 我要投稿

前言

太宰治为何赴死,我认为毫无疑问,是为了他的艺术的抽象性完成。这是他的艺术的壮烈成就。听闻他死讯的人想必都察觉到了这一点,然而当谈论起他的死,人们总会把它和素日里听惯了的自杀风气牵扯在一起。 太宰的死,是历经四十年岁月之久的他被企图、被虚构、被诱导的生,而最终由他的艺术将他引向的终点。太宰必须要完成的艺术,将他自身吞噬殆尽。 诚然,他为成就艺术而赴死,人们也立刻就认可了这一观点,但由于自身沾染市井之风的思维,又对做下这一断论犹豫不决。 为了成就被虚构的、抽象性的生,人终将选择死吗?在疑虑中选择了艺术至上的果断,正是太宰的纯洁之处。暂且不问这种生的诱导正确与否,单说他已自己的方式完美达成了这一壮举,就值得我暗自为太宰举杯相贺。 评论家们常将太宰的死与芥川的死相提并论,但在我的认知范围内,太宰有着远超芥川的炽烈的功利心,也有着贯彻他孕育艺术的虚构的生的祈求,这种强烈而悲壮的成就艺术的夙愿将他驱使,急切而固执地赶往golgotha

[注1]

。暂且不论这种初始意志正确与否,关于他所选择的生的完成,他对此真诚令人惊异。 太宰说这是出于道义。何为出于道义?毫无疑问,正是他必须完成的艺术。龟井胜一郎氏说,倘若向太宰本人询问他为何寻死,他大概会难为情地回答,「心乱如麻」。这位交友甚笃的批评家将这副情景塑造得如同世态剧

[注2]

,听起来很可怜,很令人动容,但我并不认可。他大概会斩钉截铁地说,「天父是为道义而死」吧。不,他在赴死之前,于所到之处,皆为如上所言。 倘若年轻艺术家对于生死的考量能跟妇女们家常闲话的趣味联系起来,这种被自己的艺术吞噬殆尽的残酷之事就不会发生了。太宰所选择的死,是只有艺术家才能选择的严肃的自我成就的死。 他为自我成就而死,可以说,早在十三年前就已经注定了吧。在他自杀未遂前几天的某个夜里,中村地平和太宰一同去妓院,他一边想着用避孕套的事,一边说自杀恐怕是一出狂言吧。不过我并不认可这种说法。 太宰的「狂言之神」所呈现的,是他的人生形成于虚构这一意识上的自负。正因如此,死亡也是他不得不做出的壮烈选择。 他被虚构的人生,只能通过赴死来完成。他的艺术,之有在他自杀之后才能得以成就。太宰在很早之前就只在这般执拗的幻想中活着。「欲为之事,尔当从速」,在耶稣基督的生涯中,他看到了与自己人生的惊人的一致以及先驱的存在,并大受震撼,从而对圣经寄予了异常的关注。 然而,对于赴死之日的选定,是太宰对最世俗的判定准则的敏锐与果断。应该说他十分了解自己吧。因此,他的结核病已经进入决定性阶段的自觉,世人对他的评价几近达到高潮的安心与危险,以及太田静子的怀孕和与山崎富荣的优柔寡断的交往(这绝非恋爱,像他这样虚荣的男人不可能有恋爱),这些均衡条件,使他做出了「所选之日即为当下」这般裁决吧。另外,他也很清楚,选择在此时赴死,至少不用担心他最牵挂的妻儿会挨饿。 太宰死后,他的夫人赤着脚在漏雨的三和土

[注3]

上冲洗的新闻报导令我甚感哀切,因为联想到太宰生前说过的,「听闻儿子战死,默然走出后门,哗哗地淘米的母亲」。 太宰出身于极度传统而保守的家庭。不,在他对人情绝望的同时,也对人情的礼义心怀向往。我想,这与他的旧式家庭有关。像他这样一边对人感到绝望,又一边向人们撒娇讨好的男人,我还从未见过。这位良家出身的不良子弟早早地体味到了孤独,并任性地向人撒娇讨好,想必就是这样的环境所致。他从很早之前就抱有一种幻想,默认了自己在心中随意列出的几位知名作家都认识并支持他,如佐藤春夫氏、川端康成氏、小林秀雄氏、志贺直哉氏等。甚至到了他毫不怀疑地确信这些作家会接连向他呈递赞词的地步。所以,当见到川端康成氏在芥川赏评选辞中写了「依我之见,作者眼下的生活乌烟瘴气」这种话的时候,失意和愤怒瞬间就驱使着太宰于「文艺通信」上发表了异样的抗议。我想,他对志贺直哉氏的抗议,也是出于同样的道理吧。 他渴望缓解这些失意,而丰岛与志雄氏的理解成了他极大的依赖,直到死前,都在不断地赋予他以慰藉吧。战后,能与坂口安吾氏及石川淳氏齐名也是一件幸事。他为安吾氏健康豁达的良知而欣喜,更见识到淳氏孤独的文化继承的雅怀,这必定使他如获千万援军。 为了能让太宰这异样的虚构的人生与艺术从外部尽数走上正常作家生活的轨道,而不断煞费苦心的,正是井伏鳟二氏。倘若没有了他的庇护,太宰的死,恐怕在十年前就该到来了。在得益于这种庇护而延续的他的生命之路上,开出了「富丘百景」等一连串不可思议的花朵。但最终,太宰必须要完成他虚构的人生。请看「春之盗贼」吧。在轻快滑稽的文字所描述的他的市井生活的暗流中,令人毛骨悚然的、阴惨的、他自我成就的决心,不是正与鬼火一同燃烧着吗。 太宰常说,「向井伏鳟二氏习得了文章之道,于佐藤春夫氏濡染了文人之风」。 在太宰赴死瞬间而作废的遗书的部分文字中,不顾井伏氏的恳切庇护,而吐露了自己的某些心情吧。我在这其中,见到了作家与作家之间酿成的难以消除的忧郁。 太宰就像这样,对一切处世之言接纳认可,同时又予以排斥。他站在成就艺术的悲剧性命运的侧面,专门把脆弱而不成熟的青年对他的赞词搜集到周围。在这宴席之中,他如当代吉田兼好

[注4]

一般,讲述着故事,讲述着人情礼义,以及,像当代耶稣基督一样,不断讲述着即将被钉上十字架的自己的成就艺术的决心。

注1:耶稣受难地,也称calvary 注2:主要描写当代风俗、人情等的歌舞伎、净琉璃 注3:水泥地,指可以光脚从玄关进屋的素土房间部分,原本是在由花岗岩等风化而成的土中混入石灰和水搅拌而成的硅酸风化土制成的 注4:著有《徒然草》

翻译-檀一雄『小说太宰治』(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