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理论!100个经典理论(7/100)人文社科硕博C刊核心学位论文必备!【世界

狂欢理论
狂欢历史:酒神节——农神节——狂欢节、愚人节——庆功宴(生活化)——网购双十一、弹幕、综艺、世界杯、微博、抖音
巴赫金狂欢理论
【反抗霸权、建立自由民主“乌托邦”的文化策略,一种发泄方式】
【通过异位来实现对现实权力结构的颠覆】
理论前提:两个世界、两种生活
第一世界/秩序世界:统治阶级拥有无限的权力,平民小心度过日常生活
第二世界/狂欢广场式生活:在官方世界的彼岸建立起的完全“颠倒的世界”,只有放弃在第一世界的一切权力、身份、地位,才能够为第二世界所容纳。这是“成为民众暂时进入全民共享、自由、平等和富足的乌托邦王国的第二种生活形式”。
关键概念
狂欢节
狭义(时间概念):特定的节庆日。从第一世界到第二世界的通道。
狂欢仪式(行动):(平民)加冕和(权贵)脱冕仪式。粗鄙化在狂欢节中的表现,充满着戏谑的氛围——eg《吐槽大会》、脱口秀
狂欢广场【场域】:狂欢节演出的广场,是文化意义得以延伸的符号场,是“底层平民大众的、节日文化的荟萃地”,更是“平民大众的象征、全民性的象征”——eg微博app
狂欢式/庆典
【广义狂欢节】
容纳不复存在的民间节日形式【仪式、道具、物象(理论重点)】的储存器(历史发展不同阶段沿袭下来的系列地方性民间节日游艺的综合体【节日、仪式、集会、宴会、假日】)——大众化的“狂欢精神”【颠覆等级制、主张平等的对话/对抗净胜、坚持开放性、强调未完成性、变易性、双重性,崇尚交替与变更的精神,摧毁一切与变更一切的精神。】
狂欢式使狂欢节逐渐脱离了时(节日)空(广场)界限,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形式。
狂欢式范畴:
第一是人们在狂欢节中可以随便亲昵的互相接触;
第二是插科打诨的相处方式;
第三是人们平等亲昵的生活态度,这一态度表现在各种事物方面;
第四是粗鄙,这是指人们可以对神圣进行讽刺,保持一种平民化的生活格调。
狂欢式外在特征:
一是全民性“群/整体性”(不分个人)
全民共同融为世界的整体,所有的人生活在具中。人回归到了自身,并在人们之中感觉到自己是人。人们自由而平等,无需任何敬畏和虔诚,而是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之中。
“脱离了常规的第二种生活”,不需要像平日里那样包裹起来。
二是仪式性。
仪式【以笑谑的形式推举“国王”,并对他进行加冕和脱冕】为节日而助兴。脱冕的“国王"”需要脱下象征身份的帝王服装、王冠,之后人们将其权力象征物夺走,甚至对其讥笑和殴打。在狂欢节中被加冕的人往往是奴隶或小丑,这反映了人民的反抗心理——“颠覆神圣”
狂欢化
一切狂欢节式的庆贺、仪式、形式在文学体裁中的转化与渗透。
狂欢化的渊源就是狂欢节本身——消除封闭性,相互间轻蔑
菲克斯狂欢理论
【大众文化的“狂欢”,已实现的无法承受的梦想。庸俗化的日常狂欢】
民间狂欢节变式
1仪式化奇观
2喜剧式作品(倒装、戏仿、模仿、加/脱冕仪式)
3粗言俚语(赌咒、发誓、褒贬)
e.g.美式摔跤:电视上的身体狂欢,打破规则、即兴喜剧、边界状态。
肯定了大众中的“个人”创造文化产品的权力,这是与权威积极对抗、生产的生命力量。
心得:
不用理论所有概念都用使用一个视角,即可。
狂欢理论在中国语境【在20世纪才逐渐狂欢化,传统中无狂欢特征】应有边界,引导、关注文化转型期的对话性和杂语性,建立开放的文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