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选必1】内环境的稳态(知识)|0基础救星~

喵喵 | 1-3 内环境的稳态

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 血浆酸碱度的调节
(1)正常人血浆pH维持在7.35~7.45之间,人体内环境有很多缓冲对,最重要的是H₂CO₃ / HCO₃⁻其次H₂PO₄⁻ / HPO₄²⁻等。
(2)调节原理
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NaHCO₃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H₂CO₃。
当Na₂CO₃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H₂CO₃发生作用,生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
2. 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例题
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请用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血浆的pH通常在7.35-7.45之间,当血中CO₂大量积累时,它就与水反应形成碳酸,该物质在
血中的积累会使血浆pH低于正常值,但总的影响不会太大,因为该物质又会很快被分解成CO,和H,0,CO,可由
呼吸系统排出体外。
(2)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中会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浆后,会使血浆pH降低,但乳酸可与血浆中的NaHCO₃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乳酸钠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碳酸分解产生的CO₂也能被排出体外,这样,血浆pH可保持相对稳定。
(3)病人从水果中摄入的碳酸钠进入血液后,与碳酸反应,生成NaHCO₃,该物质可通过肾脏排出体外,因此血浆pH不会有明显变化。
(4)从上述事实可看出,血浆中的H₂CO₃和NaHCO₃是一对重要的缓冲物质,它对于维持血浆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2️⃣内环境的功能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内环境的稳态
- 定义: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正常情况下,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2. 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机体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一定限度则出现稳态失调。
3. 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由于内环境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如果内环境稳态失调会直接导致机体细胞代谢紊乱,进而引起机体功能异常。
例题1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A. 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B. 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C. 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D. 正常机体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例题2
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A. 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 渗透压下降
C. 糖尿病
D. 细胞代谢紊乱✓
例题3
稳态被破坏后,细胞新陈代谢会紊乱的根本原因是
A. 温度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
B. 渗透压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
C. 细胞内复杂的酶促反应受严重影响✓
D. 酸碱度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
例题4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高等动物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B. 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C. 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D. 外环境的变化不一定会破坏内环境的稳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