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節錄自【國術應走的方向】

2023-03-22 12:32 作者:天羅地網  | 我要投稿

八極門先賢劉雲樵先生於上世紀八十年代著 

引用目的為探討文化及傳承,非做任何形式政治用途   

中華有句老話: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充份肯定了習文修武的功效。初則可以啟迪童蒙,正心修身,及其成功,小則殺賊平亂,保護鄉里,大則安邦定國,造福千萬黎民。這才是中華五千年來,所以要求文武合一教育的終極目的。然而,試問今天的武術,成了個什麼樣子啦?雖然我不能日夜憂憤,亦不願在此肆意抨擊,但我不能過於緘默。試看現在海內外流行的武術,粗、俗、鄙、淺、舞、樣板,而在在充斥整個武術園地,以假亂真,魚目混珠的情況下能不使人憂心嗎?   

目前科技日益昌明,武術在農業社會裡,和現代社會裡,其意義功能自是有所不同,但它仍然是修煉身心最好的途徑,能夠使一個人化弱為強,進而明理,開悟。這種修煉的方法,只要是人,不管處身那個朝代,那種社會裡,都是渴望需要的。  

 事實上,修煉武術有成就的前輩們,都能體悟到:要想得道,從「武」的根基上,兼修「文」的功夫,是最切實而有效的道路。這就是為何古代如此重視文武兼修的道理。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近數百年來,歷朝政權不但貶低而拋棄了「武」的修煉,連帶「文」的方面,也淪落為虛妄,不切實際的浮文飾詞了,這不是很可悲的嗎?明朝王陽明倡導「知行合一」,影響了當世。其傳習錄中,他一再強調「靜」的功夫,認為做學問,敦品行,要從定心做起;而「致靜」是對付心猿意馬的最佳良方。他得力於此,所以文事,武功才能卓絕一代,流芳千古。   

在武術修煉中,「定,靜」是一個最基本而又始終一貫的要求。在四書【大學】中,就開宗明義地主張:「…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然而,在當今一般文士,對於止,定,靜的功夫從何做起?裡頭的境界是什麼?恐怕十之八九不見得能明白。如此這般讀【大學】一書,則它是它,你是你。書中義理何嘗有半分入你腦中,引起變化?古人讀書講究「學,問,思,辨」外,還要「篤行」。  

 從武術的入門修煉上看,做老師的教弟子,一開始即先練定式站樁,求的就是個止,定的工夫;在這定樁中,進一步要學生盡量放鬆,並且要鬆透,不可有一絲一毫的緊張,所求的便是個定中有「靜」的工夫。待日久功深,定靜有常,則漸漸在變化中能安;能安能靜,才談得上「功夫」二字,才能慮,才能得。因此,在行家眼中,【大學】談「止,定,靜,安,慮,得」的工夫,絕不是一些知識的空話,而是早晚實際修煉的「功課」。   

這步工夫根基有了以後,做老師的就要求學生在招式運動上,氣勁變化中,必須刻刻求安靜,這叫「動中求靜」。前頭定靜樁步中,腦子雖然無思安靜,卻是要求氣機之「動」,這叫「靜中求動」。古代導引術以意領氣,行遍身軀,也是一種修煉的法子。   

以「動中求靜」而言,【八卦掌】一般人只知道「轉圈子」是練八卦掌的象徵,但轉圈子做什麼用呢?說穿了,無非是在不斷的盤旋繞轉中,仍然能夠身體放鬆,思緒精神安靜舒適,然後再「靜中求動」達到專一而不亂。否則,一但和敵人搏鬥,血液一下子衝上頭部,臉紅脖子粗,心臟快要跳出腔子似的;結果,敵我拳腳怎麼來怎麼去?全然無知!雙方都是亢奮,激昂地拼命對打著,沒有半分計量,勝負全靠體能,跟過去的練法,打法和戰法,一點也不相干。   

【太極拳經】中有「形如搏兔之鶻,神如捕鼠之貓」的主張,試想一想,鶻,貓這種狠辣,靈敏的動物,在窺視,捕食時,那種剎那間閃電一擊的威勢,不正是搏擊要求的標準嗎?在極動之中,仍有如雷達般的清晰,冷靜,不正是鶻,貓一擊之狠的精神狀態嗎?準此而言,當今的武術比賽,那種摟摟抱抱,胡纏亂打的樣子, 實在是不堪聞問,真是連鶻,貓都不如了。   

因此,武術修煉中,要求「動中求靜,靜中求動」的工夫,是不可或缺,且是交互修煉,一體而不可分的。在動中,招式的變化,沒有心意的冷靜,便沒有高度的殺傷力;沒有氣勁的運用,只有手足舞蹈,那就成了「樣板武術」或是「舞術」,花拳繡腿,不值識者一笑。在定靜中,求氣機之培煉發動,仍須在心思清靜的前提下,使其身體健全,而自然而然地產生。看時下為賺錢求名之輩,動輒提倡某某「氣功」速成,從數月,數日,到立刻即有感應,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這種人,不管是出自無知或爭利,實為中華武術的罪人。   

真正的中華武術,求靜的工夫乃是孟子所說『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意思;和『吾善養吾浩然之氣』的道理一致。而不論是養心,煉氣,中華五千年來聖賢心傳,所傳的就是這個。談道統,論正宗,捨此其誰?   

這步工夫,加上拳法,義理的融合,不論是向「武」或「文」的方面發展,自然就形成一個人的氣勢,氣概或氣節了。比如,義理上,培養忠烈思想的,自然具有一種壯烈氣勢,如武聖關公即是;胸中正直不屈的,自有一股正氣,如【正氣歌】之文天祥;飄逸之氣,如好劍術的詩仙李白;豪雄之氣,如楚霸王項羽;忠義之氣,如「還我河山」的岳武穆等。這些歷史上垂名後世的英雄秀士,雖不以武道的成就揚名於世,但實際上,他們的武功文采,卻都是植根在武道的培煉上,才得以氣雄萬人,雄距一世,在青史上留下不朽的榜樣。   

雖然,不必每一個習武者都有這些成就,但是,最起碼的大原則,大目標是不能錯的。中華的哲學思想,所強調『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為本』,這可說是放諸四海皆準,顛撲不破的道理了。問題是為什麼要修身呢?   

諸君,中華文化講究天人合一,認為那是極高超的境界。而在武道修習中,這是有法可循,一點也不玄的(非常科學)。武術中,講人為本。人之一身分為頭部,身軀,和腿足,為天地人三盤。上盤吸收天然空氣,下盤擇取地理靈氣,中盤保存人初元氣,是天地人一氣貫通的。所以人生天地之間,一呼一吸,無時不與天地連;一動一靜,無時不與天地合。一個對武術有深刻體認及造詣深厚的人,『明白人和天地萬物相存的利害關係,就能夠身受其利,而不受其害;能夠吸收到天地萬物的好處,而避免它的害處』。   

所以說,中華武術有奪天地造化,參萬物化育的工夫。古人所謂參天地,贊化物的理想,才不致淪為唱高調,而是確確實實可以循序漸進,一步步達成的。中華所以主張「文武合一」,是理論,實踐並重的教育,只有在這個根基上才能落實。綜觀歷朝歷代,專做文章理論,而不修心養氣的,常常流於空言高論。這個現象,在今天還是存在著!   

因此,武道是包括儒家思想,道家精神,釋家修養。一門高深的武術,必然具備有完整的修煉方法。從站樁定式起,生理的調整,內心的修煉,血氣的培養, 力勁的運化,拳法器械的應用,乃至於兵法戰略等等,才算得上通盤完全。雖然各門各派特色不同,然而其注重心意,氣勁之鍛鍊;氣勢,境界之培養,應無二致。而且唯有理論和實踐,默悟和修煉並重,這種武道的教育,才較有可能造就出一個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富貴不淫,有節操的大丈夫。我們現在要復興中華文化,要安邦定國,除了這個武道的教育外,恐怕是別無他途了!

節錄自【國術應走的方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