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晋义熙时期的对外扩张

2023-07-19 00:32 作者:二十七号北府兵  | 我要投稿

    

晋灭南燕,谯蜀,后秦之战

  

    义熙五年(公元四零九年),以及义熙十二年(公元四一六年),东晋由权臣刘裕发动的两次北伐战役,并都在第二年分别灭亡了南燕和后秦,这两次北伐持续时间都不到一年。但可以看出两次北伐间隔了整整七年,加上义熙九年(公元四一三年)朱龄石攻灭谯蜀,东晋对外扩张的进度其实是比较缓慢的。捋一下时间线,从第一次北伐开始,到第二次北伐结束(刘裕回长安),东晋内部发生了以上重要事件:

    义熙六年(公元四一零年),卢循之乱,正值刘裕刚攻陷广固,何无忌战死

    义熙八年(公元四一二年),刘道规病逝,刘裕讨灭刘毅

    义熙九年(公元四一三年),朱龄石攻灭谯蜀,刘裕杀诸葛长民

    义熙十一年(公元四一五年),刘裕讨灭司马休之,刘敬宣被杀

    义熙十二年(公元四一六年),刘裕伐后秦

    义熙十三年(公元四一七年),刘裕灭后秦,刘穆之病死,刘裕返回建康

    以下从三个方面分析东晋对外扩张的脚步是如何一步一步放缓,最终停下来的。

 


    内部动荡

    义熙两次北伐期间,刘裕为了拔除异己,先后灭了刘毅,诸葛长民以及司马休之等人,期间也发生了卢循之乱。可见这几年内南方是并不太平的,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要想顺利的执行北伐,内部稳定是一个大条件。不然,就像刘裕北伐南燕之时,卢循从广州起义,北伐大军尚未归来,卢循和徐道覆的大军已经兵临建康,可以说是刘裕创业之路过的最惊险的一关。卢循,徐道覆斩杀东晋大将何无忌,破刘毅率领的北府精锐,剑锋直指建康。刘裕快马加鞭赶回建康,而此时北伐大军还在路上,如果卢循听从徐道覆的建议,直取建康,那么刘裕可能也要在建康交代了。但追随孙恩起义时,卢循就多次被刘裕击败,因此不敢轻举妄动,一直苟着,希望建康城内部自己瓦解。徐道覆也因此感慨,【‘我终为卢公所误,事必无成;使我得为英雄驱驰,天下不足定也’——《资治通鉴》】。但事与愿违,随着北伐大军归来,刘裕逐渐组织起了对抗叛军的有生力量。卢循不得已撤退,刘裕一边追击,一边让孙处偷袭卢循的老家,随着荆州战事不利,以及在雷池,左里两次败局,卢循只得逃回广州,但回来发现家被偷了,于是往交州逃亡,最终为杜慧度击杀。

孙恩,卢循起义(沿长江及其支流)

    而刘毅,诸葛长民,司马休之等人则是因为刘裕对于非宗室,非亲信的不信任,认为他们怀有异心。讨灭刘毅和诸葛长民并没有付出什么代价。讨伐刘毅时,刘裕率领四万大军前往荆州,而先锋部队王镇恶已经逼死了刘毅,刘裕便将大军交于朱龄石,让他担任伐蜀统帅(朱龄石也是不负众望,一个月便攻下成都),自己便回去诛杀诸葛长民。讨伐司马休之时遇到了较大的阻碍,雍州刺史鲁宗之站司马休之一队。【“雍州刺史鲁宗之自疑不为太尉裕所容,与其子竟陵太守轨起兵应休之”——《资治通鉴》】刘裕第一次派遣自己的女婿徐逵之西征,为了好好培养这个女婿,结果被鲁宗之等人击败,战死。【“裕使其婿振威将军东海徐逵之统参军蒯恩、王允之、沈渊子为前锋,出江夏口。逵之等与鲁轨战于破冢,兵败,逵之、允之、渊子皆死,独蒯恩勒兵不动。”——《资治通鉴》】刘裕大怒,率军亲征,甚至一度想身披铠甲,亲自上阵,最后司马休之等人逃亡了后秦。期间青州兵败,刘敬宣被杀,但很快就被平息。司马休之之乱对刘裕来说是不小的损失,鲁宗之,其子鲁轨都是悍将,雍州兵团也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但最终未能为自己所用,不仅如此,还赔了自己的女婿,以及刘敬宣等人,

    由此,东晋内部本身的不稳定拖慢了刘裕北伐,对外扩张的进度,如果以上的问题能更早的根除,至少在刘裕灭往南燕后,便打算对后秦动手了【“裕方议留镇下邳,经营司,雍。”——《资治通鉴》】,三年内收复关中洛阳。或者乘拓跋珪死,拓跋嗣刚即位,北魏内部尚不稳定,对北魏的中原之地下手,刘裕也就会有更多的时间。而不是像北伐后秦时,攻下洛阳便急着加九賜,并在刘穆之死后急忙返回建康,失去了继续北伐的时机(刘裕起家过晚,灭亡后秦之时已经五十五岁了,或许也是自己急着篡位的原因之一)。

    而在一千多年后,朱元璋实现了由南向北的统一。朱元璋在南方扫除陈友谅,张士诚等异己势力,统一了南方,用了差不多十五年,而明军北伐攻陷元大都,仅仅用了九个月。可见内部的稳定对对外战争的重要性。


    无人可任

    除了拔除异己,刘裕对宗亲,亲信的过度依赖,以至于这些人先后去世后,刘裕失去了可以委以重任的人,陷入了无人可用的窘境。义熙六年(公元四一零年),何无忌讨伐卢循时兵败被杀,给了刘裕当头一帮。刘裕与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刘道规,建康和江陵,一左一右,绝境扭转战局。刘道规更是在江陵极限以一敌三,为这场叛乱的终结带来了曙光。然而不幸的是,刘道规于第二年就染病去世。义熙十一年(公元四一五年)刘裕讨伐司马休之,坐镇青州的刘敬宣因手下叛乱而被杀,刘裕自己的女婿战死于江陵前线。义熙十三年(公元四一年),刘穆之病死,刘裕可以委以重任的所有宗亲,亲信几乎全都离开了他,而此时他的三个儿子,大儿子刘义符十三岁,二儿子刘义真十二岁,三儿子刘义隆十二岁,他们都年纪太小。而后来我们也知道了,刘义符和刘义真都是庸才......

   刘道规的死,刘裕的影响毫无疑问是最大的(比人们熟知的刘穆之还大),可以说打乱了刘裕接下来几年的战略部署。刘道规能文能武,有勇有谋,在卢循之乱中镇守江陵有高光表现,甚至不亚于兄长刘裕。刘道规在此危难之际,笼络人心,是内部团结。鲁宗之来援,有人猜忌,但刘道规单骑出城迎接,得到信任。而后江陵焚书信,众人人归心。【“道规乃会将士,告之曰:“桓谦今在近畿,闻者 颇有去就之计。吾东来文武,足以济事。若欲去者,本不相禁。”因夜开城门,达 晓不闭,众咸惮服,莫有去者。”——《资治通鉴》】【“雍州刺史鲁宗之帅众数千自襄阳赴江陵。或谓宗之情未可测,道规单马迎之,宗之感悦。道规使宗之居守,委以腹心,自帅诸军攻谦。”——《资治通鉴》】【“江汉士庶感焚书之恩,无复贰志”——《资治通鉴》】。而在战场上,刘道规利用时间差,先后击败桓谦,苟林,和徐道覆。为卢循之乱的平定立下大功。刘道规治理荆州有法度,【“道规在荆州累年,秋毫无犯。及归,府库帷幕,俨然若旧。随身甲士二人迁席于舟中,道规刑之于市——《资治通鉴》”】。刘道规的死不仅仅是损失人才,刘道规死后,刘道规原来的职务——荆州刺史这一职务,从刘毅到司马休之,现在我们知道,这俩都是最终刘裕讨伐的对象,讨伐刘毅较为轻松,讨伐司马休之前期战事的失利多是鲁宗之这一外加因素,江陵首战失利正是鲁宗之与其子鲁轨的奇袭。而在刘道规在卢循之乱时得到鲁宗之的信任,如果刘道规不死,坐镇荆州,鲁宗之未必向着司马休之。如果司马休之之乱可以做小,那么可能不会波及到青州,那么还可以留下刘敬宣。甚至刘裕收复关中后,刘道规可以顶替沈田子,刘义真,王修三个人(后面会说到),坐镇关中,如果刘道规活到那个时候,必然是北府兵团中仅此与刘裕的存在,镇住王镇恶没有任何问题(试问刘裕留在关中的话,王镇恶还敢反吗?)。以上的种种分析,都是基于刘道规只活了四十二岁,实为可惜。

临川烈武王刘道规(370年~412年)


     刘穆之,作为刘裕北伐坚实的后盾,【“刘穆之内总朝务,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拥滞。求诉百端,内外 咨禀,盈阶满室,目览辞讼,手答笺书,耳行听受,口并酬应,不相参涉,皆悉赡举。”——《资治通鉴》】而刘穆之却在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病逝——刘裕收复关中。刘穆之病逝,朝中失去了能委以重任的人,刘裕原本想留下了继续北伐,众将士也大多思归。面对长安百姓的苦苦劝留,刘裕最终还是率领大军还京。【“始,裕欲留长安经略西北,而诸将佐皆酒役思归,多不欲留。会穆之卒,裕以根本无托,遂决意东还”——《资治通鉴》】


左仆射刘穆之(360年~417年)


    关中内乱

   义熙十三年(公元四一七年)刘裕返回建康。刘裕在关中的人选上,安排了四个核心:王镇恶,刘义真,王修,沈田子。笔者认为这是最好的方案,理由如下:

    刘义真的作用无需多言,有且仅有一个:留下自己的儿子在这,向长安即各地百姓表明自己经略关中的决心,彼时的刘义真只有12岁,并没有能力办事,只是一个身份象征;王修正是刘裕留下来辅佐刘义真的;

    王镇恶必须留下有几点:1.王镇恶有灭秦首功,如果把他撤离有所不妥。2.王镇恶是前秦丞相王猛之孙,在关中素有威望,前面提到,刘裕离开长安后带走了大部分北府兵,因此需要一个在关中有威望的人来组建新的军队。3.还有一点,也是最致命的一点:王镇恶几度不听号令。曾在第一讨伐江陵司马休之时,王镇恶盗取当地豪强的财务,耽误了战机,最终刘裕的女婿徐逵之和沈田子沈林子之兄沈渊子战死,等到达时,刘裕已经平定江陵,气得刘裕不想见他。【及至江陵,休之已平,高祖怒,不时见之——《资治通鉴》】。在北伐后秦的过程中,刘裕曾命令王镇恶等攻下洛阳后需等自己道路在前进,但王镇恶急于乘胜追击,被堵在潼关外,进退两难。【“初,裕命王镇恶等:‘若可洛阳,须大军到俱进’。镇恶等乘利径趋潼关,为秦军所拒,不得前。久之,乏食,众心疑惧,或欲弃辎重还赴大军”——《资治通鉴》】。这样一个功劳巨大,在关中有威望,却不听军令的人,在刘裕看来就是一个炸弹,王镇恶这个人在关中必须有人时刻警惕着,那么这个人就是沈田子。前面说到,王镇恶因其贪财而耽误战机,间接害死了沈田子的哥哥,而在后来北伐后秦中,沈田子部率先经由武关进入关中,并在青泥大破后秦,得到沈林之的增援后,对沈田子来说直捣黄龙,拿下长安并非难事,但被自己的弟弟沈林子劝阻了,最后才有王镇恶沿渭水西进,攻占长安。【“田子欲穷追,进取长安,林子止之,曰:‘往取长安,如指掌尔。复克贼城,便为独平一国,不赏之功也’,田子乃止”——《宋书》】。沈田子或许认为,王镇恶能拿下首功,完全是自己让的,却封得了比自己还高的官职。沈田子在刘裕离开时曾告之,【‘镇恶家在关中,不可报信’——《资治通鉴》】刘裕给沈田子的信号则是,你们这么多人在,他造反不过自取灭亡,必要时可将其除掉。【“裕曰:“今留卿文武将士精兵万人,彼若欲为不善,正足自灭耳。勿复多言。”裕私谓田子曰:“钟会不得遂其乱者,以有卫瓘故也。语曰:‘猛兽不如群狐’,卿等十馀人,何惧王镇恶!””——《资治通鉴》】

龙骧将军王镇恶(373年~418年)


    很多人,包括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认为,刘裕不该挑起武将间的矛盾。但笔者认为,刘裕眼中的王镇恶过于危险(或许刘裕自己看王镇恶也不爽,认为王镇恶关键时候要掉链子),所以有了沈田子存在的必要,其他人对于王镇恶并不如沈田子这么敏感。后面王镇恶(可能只是调侃)讽刺了沈田子,【“公以十岁儿付吾属,当共思竭力;而(沈田子)拥兵不进,虏何由得平!”——《资治通鉴》】,便招来了杀身之祸。沈田子也依法就戮。牺牲两个武将,这完全可以说是在刘裕的接受范围内,做到把影响降到最低。而事实上,没了王镇恶和沈田子,还有傅弘之——【“傅弘之大破赫连璝于池阳,又破之于寡妇津,斩获甚众,夏兵乃退”——《资治通鉴》】。刘裕没想到的只是王修会被杀,这才是关中内乱的导火索。【“刘义真年少,赐与左右无节,王修每裁抑之。左右皆怨,谮修于义真曰:“王镇恶欲反,故沈田子杀之。修杀田子,是亦欲反也。”义真信之,使左右刘乞等杀修。修既死,人情离骇,莫相统壹——《资治通鉴》”】。刘义真也属实比较逆天,把亏损最大化,在夏军封锁了青泥,潼关的退路后,关和洛阳两个军团全军覆没,而唯一一个幸免于难的居然还刘义真(坑爹(迫真))


    

    关中陷落后,刘裕失去了继续北伐一统天下的机会,两年后,刘裕废晋恭帝司马德文,登基称帝,建国号为宋,改元永初,结束了东晋在102年的统治。登基后的三年内,刘裕并没有为得到窥探已久的帝位而放松,也没有因人生只剩下最后几年而放弃治疗和放纵(纵使是李世民也避免不了晚年的昏庸)。从他白手起家,到定鼎天下,他得到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地位,但也失去了太多,从何无忌战死沙场,刘道贵病故,刘敬宣被叛军杀害,再到刘穆之病逝,关中得而复失,上天似乎一次又一次的给他开了个玩笑。京口一同起兵就义的将士们,随自己南征北战的北府兵,他们同自己给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书写新的篇章之时,却只剩下了自己,或许这就是他对登上这个最高权势之位的孤独感的感慨吧。


        【“上清简寡欲,严整有法度,未尝视珠玉舆马之饰,后庭无 纨绮丝竹之音。初,朝廷未备音乐,长史殷仲文以爲言,帝曰: “日不暇给,且所不解。”仲文曰:“屡听自然解之。”帝曰: “政以解则好之,故不习耳。”宁州尝献虎魄枕,光色甚丽, 价盈百金。时将北伐,以虎魄疗金创,上大悦,命碎分赐诸将。 平关中,得姚兴从女,有盛宠,以之废事,谢晦谏,即时遣出。 财帛皆在外府,内无私藏。宋台建,有司奏东西堂施局脚床, 金涂钉,上不许。使用直脚床,钉用铁。广州尝献入筒细布, 一端八丈,帝恶其精丽劳人,即付有司弹太守,以布还之,并 制岭南禁作此布。帝素有热病,并患金创,末年尤剧,坐卧常 须冷物,后有人献石床,寝之,极以爲佳,乃叹曰:“木床且 费,而况石邪。”即令毁之。制诸主出适,遣送不过二十万, 无锦绣金玉。内外奉禁,莫不节俭。性尤简易,尝着连齿木屐, 好出神武门内左右逍遥,从者不过十馀人。时徐羡之住西州, 尝思羡之,便步出西掖门,羽仪络驿追随,已出西明门矣。诸 子旦问起居,入合脱公服,止着裙帽,如家人之礼焉。”——《南史》】


(完)

晋义熙时期的对外扩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