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刻钟哲学】为什么佛教哲学归根结底是一次一开始就注定失败的现象学直观

2023-01-08 18:41 作者:自言自语的小谱  | 我要投稿

__________________

❤️❤️❤️

佛教🙏和现象学👁之差异

这两者都是一种先验直观Transcendental Intuition)什么叫先验直观呢?就是通过撤回到一个先验基地,同整个感知到的一切拉开距离,再去研究/处理他所感知到的东西里面先验基地对它加以哪些结构?它自己又具有哪些结构?

●①而佛教哲学的问题在于——它撤回地不够彻底。它没有对内时间性加以悬置(认为它是无条件发生的)在原始佛教那里得出的所谓“无我论”“无常论”“无生论”,就在于他们把【时间意识】和【外部的时间性】等同起来。也就在这个意义上说,虽然它从一个感知视域后撤到先验基地,但这个先验基地里面它还包含了这么一种经验性的/不够批判的东西。

●②我们普通人一般会认为世界有一个时空框架,然后事物在时空框架里面运动。对于佛教来说空间框架已经被悬置了,但所有的事物依然在一个时间框架之下不停的变化/生灭,所以实际上他撤回的先验基地就是一种绝对时间体验,在这个绝对时间体验当中内外的时间意识是短路的/被等同起来的,因此佛教才可以大胆的提出这个世界它存在的一个基本单元——刹那(Ksana)它的本体论就像一块一块结起来的时间结块,所以在这里面当然无我了,因为只有时间存在(当然他们不会承认有时间存在,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内实践和外实践是短路的,他会把时间体验看成是一种多余的感受,但其实他体验到的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时间轴)

●③这种后撤到先验基地的操作它会导致无我论,因为他实际上后撤到了一个绝对的时间体验,这个绝对时间体验里面所有的自我同一性都被外时间性切断了(主体性的那种连续的内时间性被它等同于外时间性或者说被场域化了)

●现象学正相反,它所后撤到的先验基地就是——“我思”(它是无任何规定性的,只有第一人称澄明)在现象学的后撤当中,内时间意识与外部时间体验也被当成感性世界的一部分悬置起来,佛教就是少做了这关键性的一步(佛教里面的“轮回”实际上就是一个内时间意识,他把它投射到外面变成外时间性,进一步把自己伪装起来去时间化变成一种本体论机制)在佛教当中将时间性仅仅看成是一种第一人称主观体验,所以说它是前康德式的形而上学(他主体性体验的那些维度,还是当成一些外在的东西来看待,而没有当成结构与形式框架,没有意识到这些东西已经是先验框架了)

它对于时间性的分析和把握不够彻底不够抽象,而以一种自然主义的姿态做分类学,将“心”当中的那些现象结构通通看成是同其他东西都是并列的(这种并列关系只有在你把内时间意识当成是普遍的时间性的时候才会出现)这种主客观要素的并列之所以可能就在于,你把内在的意向性(你朝向特定东西的意向性)所依赖的那个内时间意识普遍化,看成是所有东西陈列的一个框架。

●④释迦的哲学就是这么一种换皮的唯我论哲学,它是一种纵向形而上学,它将你的第一人称内时间意识把它形而上学化,变成先验的超时间的连续统(一个免费的论域在那边用)比如看到一个画面,你可以很细很细地区分这里面什么根什么乘什么法哪种现象在那边,你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因为你在花时间,在花费你的内时间体验,实际上是把这些东西陈列在你的内时间体验里面,而不是真正有个第三人称大他者这么一个空的东西可以放这些东西在里面。首先我们要强调这是具有严格的内在性的,否则主体间性怎么设立(“我在睡觉他醒着”)

对于所有“学佛的”,你要抵达“无我论”你不能一开始就是个“唯我论者”吧(你不能把自己内时间体验作为这个世界最基本的形而上学结构,否则那你实际上就是一个伪装起来的唯我论者)所以这个矛盾张力,在佛教里面它是最终导致这条路径的失败,因为它的这种先验直观完全不够彻底。

【一刻钟哲学】为什么佛教哲学归根结底是一次一开始就注定失败的现象学直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