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京剧中的尖团字

2022-02-09 03:08 作者:唱戏很菜的老神仙  | 我要投稿

       在学习京剧的过程中,新入门的同学肯定会遇见尖字团字这么一个概念,对于什么是尖字团字和如何区分尖团字都不太理解。

       这篇文章我就整理归纳了尖团字的对照表,特别浅显的解释一下尖团字,如需深入了解自行搜索了解,本意只是方便各位参考和学习,欢迎指正。

么是尖字

     《辞海》是这样解释的:“凡古代精、清、从、心、邪五母字,现在的韵母是 i(衣)、ü(迂)或以i、ü开头的韵母与z(资)、c(呲)、s(思)相拼,叫做尖音。

尖字用的是齿头音。

如:贱jiàn,尖字念ziàn,声母j变z

如:千qiān,尖字念ciān,声母q变c

如:相xiāng,尖字念siāng,声母x变s


尖字

什么是团字

       凡古代见、溪、群、晓、匣五母字,现在的韵母是i(衣)、ü(迂)或以i、ü开头的韵母与j(基)、q(欺)、x(希)相拼,叫做团音。

团字用的是正齿音。

如:今、金jīn,团字还读jīn,不变

如:期、欺qī,团字还读qī,不变

团字

普通话不分尖团,从《辞海》的解释来看尖团字的产生根源于汉语古音韵到现代音韵的演变。

尖团音是怎么来的     

        音韵学家将汉语音韵史分为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四个时期。在中古音韵晚期宋代,汉字的声母被归纳了三十六字母,并根据发音的部位归纳出“唇、舌、齿、牙、喉”五音。与尖团字有关系的精组五母、见组五母的音值如下:

上面标的音值()中是汉语拼音,[ ]中是国际音标。没有标上汉语拼音的是今天的普通话已经消失的音。

从这个表可以看出,中古音和普通话的读音有很大的差别。


        元代是近代音韵时期。

       精、见两组字母发生了很大变化。见组声母和洪音韵母(相当于开口呼、合口呼的韵母)组合时,仍发舌根音g、k、h,和细音韵母(相当于齐齿呼、撮口呼的韵母)组合时,发音位置前移形成一组新的声母即舌面音 j、q、x。

       而精组声母和洪音韵母组合时仍发舌尖音 z、c、s,和细音韵母组合时,发音位置后移,发zi、ci、si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尖字的读音。

       这种变化已经表现在元代的《中原音韵》中,但当时并没有尖团字这个提法。至于精组声母和细音韵母组合时z、c、s的后移,到了什么时候才完全合并到舌面前音 j、q、x 这个位置上,恐怕已经无法考证得很确切了。

       这个时间大致是在清朝,根据就是这个时候出现了尖团字的提法,说明当时实际语言中尖团合流的现象已经比较普遍了。

       首先出现尖团音的提法是18世纪清朝乾隆年间的一本韵书《圆音正考》。这本书的本来动机是用作满汉文翻译的,全书共列出48个音,并用满文注音。每个音之后,先列团音字,后列尖音字,共收字1600多个。

       作者在序里说:分辨尖团的书,没有人写。往往连一些搞学问的人,一说话就出现尖团不分的错误。这尖团不分,不可小视,它就跟写错字、念错字是同样的毛病。

       清朝以后,汉语语音逐步由近代音韵向现代音韵转换,现代北京地区和大部分北方地区语音不分尖团。在一些方言中保留着部分古代、近代音韵的字音,仍然区分尖团。

       1955年正式定名的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普通话中不分尖团,最终确定的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也不分尖团。

       京剧是自四大徽班进京后,由徽调、汉调和北方的梆子腔、秦腔等剧种融合而成

       作为一种古老剧种,京剧的字音以《中原音韵》也就是“中州韵”为标准,并结合湖广韵、北京音而形成。《中原音韵》本来就是根据当时戏曲作品和演出实践整理的,目的是为创作正韵、演出正音提供依据

       京剧唱念中的尖团字(还有上口字)主要源自中州韵因为现代北京共同语中已经不分尖团,京剧演员、票友在学艺过程中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办法来学习尖团,而尖团字有比较多,掌握起来很容易出错。

尖团音对照表

说明:

1.为了与现行拼音 zi ci si (资、呲、斯)这三个整体认读音节区别,本表用 zyi  cyi  syi 拼写“集、七、西”三个音节(不含声调)。

2.未列出全部团音,比如 qia (掐、恰……)因为没有对应的尖音。

3.本表按拼音顺序排列,不按十三辙排列


京剧中的尖团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