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屋,艾丝,星期六》 Chapter 2

2.《天黑前的夏天》
头痛......
捂着脑袋,我挣扎着从床上坐起来。手机在床头,冰凉。一口饮下睡前烧好的,已经冷了许久的水。
“啧......”
不知为何,自己总是在梦中回到那几次未能拯救艾丝的轮回之中。崩溃的书架与在一片废墟中流着血狂笑的她,哭喊着不要抛下她一个人的她,用刀抵着自己的脖子,没能留下一句告别的话的她,祈求着能够从噩梦中脱离的她......无数艾丝的影像在脑中横冲直撞,肆意宣泄着。
“还有些许事情要做......先去洗个澡冷静一下,不,今天是星期六来着......算了,明天再说吧。”
闭上双眼,将身体交给重力和身下柔软的床铺,希望借此得到片刻安宁。然而身体却抗拒着休眠,寻求着睡眠之外的休整方法。不自觉的向窗外看去,淅沥的雨坠在还未破晓的土地上,激起阵阵沉闷的声音。而放在窗台的手架上的书,《天黑前的夏天》,恰到好处的映衬着这幅境况。
我记得这本书,是早些时候从艾丝那边借过来的。几天之前已经看完,但却自觉没能理解文章。想着再看一遍,便不知为何的拖延到了现在。
“天黑吗......现在也正好是夏日,虽将尽就是了。那就,看会儿书吧......不,还是有些担心艾丝......带着书去她那里吧。”
摸索着,走向那条被无数摇曳的气泡点缀着的长廊的尽头,看着气泡浮起,上升,破碎......右转,缓缓的敲了三声门。
“请进。”
屋内传来艾丝一如既往带有几分恬静的声音。
“刚睡醒......吗?我是不是应该晚些时候再来。”
“不,请不要拘束。当你不在时,这里的时间和静止没有什么区别,只有一间狭小的屋子与一位无趣的女人。而在那静止的时间里,我总是在休息。”
“那,打扰了。”
我缓缓的坐在艾丝的对面,将书平放在书桌上。与外界不同,这里没有雨滴,没有泥土,只有若有若无的音乐与淡淡的咖啡香气。
“多丽丝•莱辛的《天黑前的夏天》吗?我记得你四天前借走了这本书。怎么,有什么想谈论的吗?”
“不......看是看完了,但总觉得有些云里雾里的,对于很多地方。所以想着再看一遍。正好今天没什么事情,干脆就在你这边看吧。”
艾丝轻笑了几声,随后象征性的清了清嗓子。
“这本书不太能一遍看明白,还请允许我稍微介绍一下背景。”
“这部作品是围绕凯特的自我发现的过程展开的,和我们一样。不过与其他作品不相同的是,这部作品并不宣扬传统的‘女性应当破除茧缚’的观点,而是一定程度上否认了这种观点。”
“啊?否认女性的独立性与自主权?这不会被人,额,指责吗?”
“所以我说,是一定程度上的。您知道20世纪六十年代的女性运动吗?当时的女性已经获得了选举权,教育权,工作权等基础权益,但,许多女性权益运动者们仍寻求一种‘完全’意义上的独立,宣扬‘女性不需要男性’‘女性应当抛弃女性气质而发展男性气质’,甚至产生了焚烧破坏女性特有的产品,比如说......内衣,什么的......的一些东西。可以说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这倒让我想起了现在的女拳......”
“现在的女权主义者们仍然处于一种极其激进的状态吗?这几年我都没有阅读到相关的书籍,对外面的情况不太了解。”
“一定程度上是的,不过表现形式与追求目标都有了些区别,客观来说可能比当时还糟糕一点......下次有机会再让我介绍吧,还是先回到这本书上。”
“......好的。莱辛当时已经五十多岁了,而且曾经目睹,甚至是积极参与过几次女性权利运动。而作为百年已过半的老人,她敏锐的察觉到了当下女性权益错误的争取方向,并选择向后退去,否认了自己作为‘女权主义者’的身份,也进而有了这本书,《天黑前的夏天》。”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本意是借此批判极端女权主义,但事实上反而被女权主义者们吹捧过较长一段时间,不知道作者是什么感想。”
“啊,我记得大概是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作者,也曾经提到过,‘作品出版后已成为并不属于我的别样之物。’对于思想内涵的解释权都沦落到了我们手中。恐怕莱辛女士本人也只能无奈的看着吧。”
“嗯......你知道吗,莱辛的这本《天黑前的夏天》也常被称作与《百年孤独》同等地位的作品呢。不过,让我们说会原先的话题吧。除了时代带来的一些主题理解上的困扰外,这本书的人物出场也有着不少乱序,往往是先出现名字再出现对人物的具体描写,读来可能有些云里雾里。也给第一遍阅读带来了不少的障碍。不过,说了这么多,也比不上现在再看一遍。既然有时间,不如在这里休息一下,顺便陪一下我。”
“好,那我先再读一边吧。”
-----------------------------
(以下内容最好在看完原著后进行阅读)
“现在来看,这真是一本充满着反思的书呢。主角对于自己的反思,甚至是背后的作者对于作者本身的反思,可以说是充斥着文章的中后部分。而这种反思的背后则是对如何处理个人与家庭,婚姻,友谊,甚至性之间的冲突的思考。”
“而且,前期主角事事担忧,惶恐不安,生怕丢脸的心理状态,与后期剧场看戏时全然不顾自己形象,‘破罐子破摔’之间形成的对比,分别展示了这两种极端对人精神的损害,可能也就暗示着女权的极端发展对女性独立性的损害。这种对比也体现在作者和亲人之间的关系上。而在故事的最后,主角通过自我拷问与反思协调了两种极端,实现了自己的多重性的整合,这也是作者对于女权未来的指引吧。”
“但即使这么说,我还是不太理解海豹的作用。和海豹有关的情节都有些......奇妙,难以理解。而且文章中还反复出现了好多次海豹......”
“十四次”
“啊?诶?”
“是的,以奄奄一息的被主角捡到为始,以最后回归大海为终海豹总共出现了十四次。不过,您直觉性的觉得海豹象征什么呢?”
“那果然还是作者自己吧。一般来说这种情节都是这么安排。”
“嗯,这倒也是一种思路,不过有些投机取巧罢了。但答案大致没有问题。”
“凯特的梦围绕着将海豹送回海洋的故事展开。当凯特在布满碎石的小山坡上捡到海豹时,也正值她离开家庭独自外出旅行的时候。她明白,海豹必须要回到海洋,也就暗示着她自己心里的盼望:回到自己的家庭。‘无助的’海豹与‘孤零零的’主角,他们共同的需求就是寻找自己的归处,他们本是一体的,因此莫琳才断言‘你必须把这个梦做完才能回去’。而当凯特成功将海豹送回大海时,她也终于独自踏上了回家的旅程。”
“值得一提的是,多丽丝•莱辛相当擅长运用梦境作为文章深层意蕴的寄托者。对梦境哲学与梦境心理学有一定了解的话,可能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可惜我对这些东西的了解实在是缺乏......”
“如果您真的想知道的话,我可以一点一点的告诉您......不过,您也没有这么多时间吧。”
“.......俗事压身啊......”
“请不要自责,重要的不是多少时间能用来看书,而是心中始终有着对于书的向往。只要您心中还记得我这个可怜的人,我便满足了。”
“说回书本吧。此外,文章也有着对于女性独立意识的思考。您还记得凯特为什么要出走吗?”
“嗯......大概是因为她担心自己会在家庭琐事之中毫无意义的衰老,认为自己承担了所有的责任,而且枯燥乏味的生活使她身心俱疲,从而失去了对于家庭的热爱。”
“是的,她在她所做的事情中看不见自己,看不到自身的独立价值乃至人生价值,亦不知如何处理家庭及社会义务与个人需求,或者说自由,之间的关系。即使有了自由,也没有内心的平衡。即使经济独立,也无法在社会与心理上与男性等同。她们始终是家庭与社会的附属品,而因此丧失了自己的独立身份与独立意识。而这正是作者呼吁关注和解决的。”
“所以,现在的外面的女性又是怎样的状态呢?她们呼唤的是什么权益呢?”
“额......这个问题我们下次有机会再谈论吧......”
“......也是,说了这么多,彼此都休息一下吧,需要一杯柠檬汁吗?”
“谢谢。”
酸涩微甜的柠檬汁在玻璃杯中旋转,映射出我有些黑眼圈的双眼。我只是什么也不做,让时间继续流逝下去——让事情交给周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