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报到,践行青年担当
1.实践过程:2023年1月5日,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杨士岗村召开全体村民会议,会议通过了重新翻修祠堂的方案,并据此签订了协议,华北电力大学机械工程系学生艾圣雨负责将手写协议整理成电子版协议,便于更好保存以及生效。

2. 实践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地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传统中国人对于宗祠的感情,朴素、淳厚,无可扼制,无法割裂。无疑,宗祠是传统中国人心中血缘崇拜的圣殿,是灵魂皈依所在,是宗族血脉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标志。兴旺的家族,四时祭享、香火不断;衰败的宗族,祠堂残颓,香火断绝。它以血缘为基石,以亲情为纽带,穿越漫长的时空隧道,使后人保持着与祖先心灵的沟通。在以血缘为坐标的宗族关系中,祠堂是尊祖敬宗的联结点。读懂了祠堂,也就读懂了宗族文化的真谛。祠堂是举行祭祀的建筑场所,是我们追慕先祖的地方。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根深才能叶茂,祠堂浇灌家族的根,浇灌祖宗,礼敬天地。这就是祠堂在深层次的自然实质意义。经过我的耐心整理,最终交给了全体村民一份完整的电子版协议,协议打印出来以后全村每户一份协议,并在协议上签好了姓名,祠堂重建工作由此顺利展开。
3.实践中遇到的困难:部分村民对协议存在疑虑或不满,协议前后修改多次,加大了我的工作量,另外,由于协议一开始是完全人工书写的,字迹潦草不清,我不得不寻求他人帮助才得以将纸质协议完整复制下来。

二、成果内容
1. 活动背景: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杨士岗村准备重新翻修祠堂,华北电力大学学生积极出力,为家乡的文化传承做出贡献。
2.活动内容及意义:祠堂是家族或宗族权力和经济文化的象征和标志,参与到祠堂的翻修工作,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宗祠文化。改革开放以来,辽中城市化的发展,使祠堂的故址,都已经隐没在居民区与商业区之中,原来围绕着祠堂居住的族人,也早已分散到城市的四面八方,大量族人甚至已经移居其他城市,传统聚族而居、以祠堂为一族之中心的局面已经彻底解体了。
可以说,1949年之后的前三十年有“破四旧”与“文革”,后三十年有城市化,传统社会已经几近完全瓦解,聚族而居的社会格局完全消失,随之而来的是家族的崩溃与个体的原子化。本来,像祠堂这样的家族文化载体,理论上已经毫无重建的可能。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家族文化基础较为深厚的地区,沉寂五十多年的家族活动却再次出现。十余年来,辽中地区多处城乡祠堂再次“重光”,恢复祭祀。在辽中地区的乡村,许多同姓家族村不但重建祠堂,恢复祭祀,而且有专门的“老人组”管理祠堂,决定村庄一年的游神、拜神诸种事物。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村庄,“老人组”甚至承担了募捐、修路造桥,乃至乡村保安的角色。一些大型祠堂,相继被收回族人手中,重新开展祭祖活动。
宗祠文化是一个姓氏道德情操、精神风貌、文化底蕴和生产、生活素质的反映,说到底是一种民俗文化,应该抱有历史责任感全面考量宗祠文化的现象和本质,科学、辩证地认识宗祠文化的积极作用,提炼其实质精华,挖掘其现代价值,积极运用于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宗祠文化的现代价值是值得探讨的。
宗祠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弘扬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基于宗祠特定空间的民俗活动,是群众千百年来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认知的结晶。节律性的群体活动,寄托人的信仰、调节人的心态、释放人的情感、抒发人的情怀,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重建宗祠有利于弘扬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

每个宗祠都有族训家规家风等,其中有敬长老、孝父母、尊师长、崇俭朴、戒奢侈、禁赌博等伦理规范,这是族群共同的精神空间,也成了族群内道德约束的天然资源。此外通过宗祠活动,展示、推广本地区、本族姓辉煌历史和杰出人物,有利于群众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彰显本族对社会的贡献,并以这种方式激励族内后人堂堂正正做人,刻苦求学。
传统祠堂成立的社会基础是聚族而居,而这一社会基础瓦解后,祠堂的重建,必然要经过性质的重新定位和功能的部分转化。但无论如何,祠堂的核心功能,在于祭祀祖先,重建家族共同体。而祠堂的重建最主要的意义,正在于结合现代生活的实际情况,探索一条重新开展祭祀活动、重新凝聚族人的道路。当今的中国,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适应了各种快餐文化,几乎没有年轻人再愿意去接触那些费时费力且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受到了从没有过的冷漠,但这些传统文化却是我们当代青年万万不可轻视的。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主力军——大学生,我们应当为传承并发展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奉献出我们自己的一份力。因此,我们小组利用了这个漫长的寒假假期去往了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杨士岗村,为当地重新翻修宗祠出了自己的一份力,为传统文化传承作出了一部分贡献。同时,我们也进一步了解了宗祠文化。
宗祠,即祠堂、宗庙、祖庙、祖祠,是供奉与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是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而宗祠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了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高峰。宗祠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人们敬畏自然,尊崇祖先的反映,也是服从服务于多数历史朝代“孝道治国”的大政方略。盛世修志,盛世建祠。宗祠文化的繁荣也是侧面反映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现实。宗祠的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宗祠是有血缘认同,和宗睦族;缅怀祖德,传承文明;弘扬正气,激励子孙;奖优助学,排忧解难等等作用。不仅如此,宗祠中各个先祖留下的谱牒、格言、家规、家训及家庙、宗庙、祠堂等,即是传承的重要有形载体,为世代留传下这些宝贵精神财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宗祠一直是中华大地上非常重要的文化标志,是传统社会中维系宗族关系的重要纽带。
但在经历了“文革”,及“破四旧”之后,大量宗祠遭受人为破坏,宗祠文化遭受了重大的打击,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传统的宗法制度遭遇挑战,人们的宗族观念越来越淡薄,宗祠成为一道渐行渐远的风景。进入新世纪后,这种形势愈发严峻,分布有大量宗祠的农村中年轻人少之又少,了解宗祠文化的年轻人便更加少了。
三、实践结论及成果价值
1.调查得出的结论
通过小组成员几天的积极参与,我们了解到祠堂文化是一个姓氏宗族观念、历史档案、精神风貌、道德情操、风尚习俗、文化底蕴的集中缩影。在过去,人们修建祠堂并将遵纪守法、孝顺父母、团结友爱、勤俭节约等优良美德和各种行为准则形成条文刊印谱中以约束族人。祠堂不仅是过去中国宗法的载体之一,建造祠堂所体现的深远历史意义依然传承至今,成为中华民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且独特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基础。
在本次社会实践中,我小组成员参与了祠堂重修的电子化协议和祠堂重修设计,了解到祠堂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
(一)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祠堂这个特殊“载体”,重修祠堂,充分利用祠堂文化资源,挖掘祠堂文化积淀和传统道德积淀,把祠堂变成为农村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它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对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有重要的凝聚力。为拓宽文化内涵、调解邻里纠纷、宣传思想道德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保留古老的乡村祠堂风貌,利于发展旅游和休闲观光业。随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群众生活的日趋富裕,对年代久远、保存较好、具有一定建筑文化价值、体现地方特色的农村祠堂,加以保护、整修和重建。在一些条件成熟的地方,以祠堂为中心进行的旅游景点开发以及展览馆、博物馆的改造。大量的报道、图片或文字展示等,让民众加深了对祠堂历史、文化、建筑审美价值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村民对祠堂的保护意识。重修祠堂还利于拉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我们应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科学认识祠堂文化的现象和本质,辩证看待祠堂文化的积极作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增强文化自信,深入挖掘其现代价值,积极运用于当前社会实践中去。
2.调查成果的应用价值与社会效益
由于城镇化及信息化飞速发展,现如今大多数青年人对祠堂文化缺乏了解。本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对我们大学生来说,这是一次宝贵的实践经历。不仅参与了对祠堂的重建,为保护祠堂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且发掘了祠堂文化背后实质的关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受益匪浅。从社会角度来说,对于祠堂文化的保护,也是在保护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宣传祠堂文化,让更多的年轻一代的人了解到祠堂文化,进而对中华文化产生更大的兴趣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