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德教胄子賦》
《樂德教胄子賦》李彥方
(唐文宗大和年間,李彥芳為鳳翔司錄參軍。為唐代名將李靖的五代孫。司錄參軍,為王公、大將軍的屬員,掌總錄眾曹文簿,舉彈善惡。以後刺史如掌軍開府,亦置此官。)
王子,垂訓導於門子,戒驕盈於代祿。
厲師嚴以成教誨,敷樂德而宣化育。
長能從而可久,幼能正以不黷。
悅之以道,寧假乎干戚羽旄;
動之斯和,詎貴乎匏土革木。是知深於學者,豈徒然哉?
暢生成於壽域,導純粹於靈臺。
明明而六德是以,蕩蕩而群心有開。
瞻之在前,佇將成於國棟;
由此而選,庶有嗣於鄉材,登於雋造。釋其奸回。
聆音乃接武而至,《樂善》而差肩載來。
且於中者表得中而可尊;和者達至和而不紊。
系吾道之克廣,諒乃心之是訓。
青衿選其悅學,絳帳資乎待問。
於以識琬琰之姿,於以言始終之訓。
然則祗者敬也,居敬足以脩身;
彝者常也,守常而能化人。
萃群 生之濟濟,達誘善以循循。
肅穆以居而文明有耀;條暢斯及,而樂教惟新。
然後以孝友,俾其師資。《春秋》則教,夙夜惟寅。
弘廣博《易》,良人胥效矣。美父母兄弟,誰能間之。
內必成性,外無越思。匪鏗鏘而感物,咸敬順以親師。
異齊國之聞於宣父,葉虞帝之命以後夔。
惟德音之是進,豈奸聲之能混入。於國學,習者由是知 歸;祭於瞽宗,享者於焉報本。至哉聖人之設教,諒終 古而無損。
《樂德教胄子賦》羅讓
(唐朝唐文宗禮部尚書,與元白同登科第)
至樂之極兮,德教所蓄。
德者體中和而定剛柔,教者正情性而端耳目。
既垂法於國胄,示布政於方族。四術允正,三行祗肅。
所以明俊選之標表,所以致才賢之蘊育。
比師嚴而道尊,信仁行而禮復。
樂正初協,司成理該。
被其風而導其志,滌其濫而釋其回。
持筋骸以固束,刷性靈而洞開。
德義可依,異射宮之取士。程準斯在。同梓人之理材。
樂且致之,行之廣運。內無聲以是託。表《中庸》以垂訓。在敬遜以務時,資端慤而待問。斯乃成性所臻,斆學相因。既廣博而克己,抑直易以藩身。
不待考擊兮教備,無假拊搏兮行醇。
以道應物,以樂和人。事且符於米廩,義且暢於成均。
將俟乎綺紈之子率變,何患乎膏粱之性難馴。
苟以我於《木鐸》,爾宜必誠必信。
苟以我於藻鏡,爾寧不智不仁。
庶居之也洩洩,諒誨之乎諄諄。
在聲音之道兮,以律度是維,諧和是司。
在德教之術兮,以友敬為儀,忠孝為師。
固舍彼而取此,念鑽之而仰之。
足使放心精正,體道希夷。
罷鏗鏘於師氏,識明命於後夔。
寧鼓篋而徒至,必摳衣以慎茲。
俾行乎鄉黨,尊尊長長;俾立乎黌塾,庸庸祗祗。
夫然,則寬願者日益,簡傲者日損。
習《語》 舞而殊源,敦《詩》《書》而異壼。
斯教也,教之至誠,天下之本。
《樂德教胄子賦》徐至 (唐德宗進士)
至哉樂為德也!保太和,茂生育。
是以先王法之以成教,樂正尊之以示睦。
將磨琢於仁義,匪鏗鏘於匏竹。
洋洋乎節以惠和,煦煦然致其恭肅,其儀不忒。
故容止可觀,其道既弘,乃進退可復。
信月將而日就,庶不諂而不瀆。
且有教無類,道之原來,廉讓之風斯扇,愷弟之德不回。趨隅以繼其志,待問以成其材。
於以見 《易》和之容參於前也。
《中庸》之德,夫何遠哉?
何必朱干玉戚,一起一僨。將以宮商克懸,角徵潛運。
鳧趨碧沼, 皆籍籍於令名;魚貫青衿,各愔愔於淑問。百行由是內融,三德於焉成順。
俾夫遷善者樂以陳,修己者德以真。
樂者樂也,可以樂其孝友;德者得也,可以得其忠臣。
昔後夔所以推其典樂,虞舜所以稱其「聖人」,
豈不以人心感樂,樂其有倫者哉!
今國家德教綏於九有,禮樂達乎四維,
樸素遠符於軒氏,和樂方軼於《周詩》。
多士濟濟,百僚師師,明誠之德可見,中和之樂在茲。
自君臣達乎父子,性成也,何莫由之?
由之伊何?行之非遠。亦由端本去末,化遐自閫。
然後外可以維城中可以補袞。於戲!樂乎實教人之大本。
《樂德教胄子賦》鄭方 (字子回,西晉南陽人)
國有學,家有塾。播樂德之文采,率胄子以化育。
始先激其清濁,而後攻其節目。
鼓篋之士,宣聲音以相和;挾杖之時,俾心志而思服。
語於效者,執德不回;道以樂者,知陽必來。
盈耳之聲詎作,理心之教有開。
實俎豆之聞矣,寧鐘鼓而雲哉?
動於外而暢於中,使和其性,
進以德而舉以事,各盡其材。
惟其斆學,必有謨訓, 涵養以致和,強學以待問。
觀德畢賢愚之貫,序德同長幼之分。
豈不以「樂之至也通乎神,教之至也慎乎身。」
惟彼樂之,為德是彰。教之有倫,不在匏竹。
設金石振,乃貴於祗庸。備孝友陳。豈不念終始而典學,美教化於成均。遂乃與誦諷,觀屈伸。
斯可以移風易俗,不止於溫故知新,保和於心。
暢五聲而授之有道,將遜其業;崇四術而弘之在人。
厥類可知,允懷在茲,諒審樂以知政,由切問而近思。
初感至音,聽角聲而惻隱變矣;
終懷雅性,聞羽奏而寬大似之。
且被之以簫管, 加之以訓辭,
升學而在於春候,合射而戒於秋時。
然則不教以中和,不能知樂;
不教以博依,不能安《詩》。
是以學者為王化之端,樂者繫國風之本,
故曰:「觀《大學》 之道,然後剛知困而滿知損。」
《樂德教胄子賦》劉積中(唐貞元年間進士)
「惟天惠人,惟王司牧。」
必資立樂以化被,聚賢而政肅。
樂垂六德,允接於生靈;人抱七情,於是乎修睦。
故命樂官,宣樂德之旨,教國子,俾國人思服,施行而萬邦作乂,動蕩而群生茂育。
原其詔司樂闢靈臺,選國中之胄子,
集宇內之瑰材,示中和於前,俾行而不怠;
尊祗庸於次,將守而不回。
實克孝而克友,必無間而無猜。緬頤謨猷,明徵義訓。
樂同和而會極,綱有條而不紊。
中為忠告,俾邪者奉忠格之心;
和乃適正,制剛者守調適之分。
非有象以外感,乃無聲而潛運。祗敬不逾,庸言是尊。
率威儀而允淑,致言行之惟醇。
睦烝烝之孝,誠全乎天性;勗怡怡之友,義原乎天倫。
設教之規爰立,列樂之事方陳。
是將崇德教,播成均,議道自 己,建中於人。
夫就學必時,為樂在茲。
春誦夏絃,順陽而樂功猶懋;
無虐無傲,率下而樂德增丕。
所以舜命伯,伯讓夔,立之以四教,道之以《六詩》。
然後學制敦浹, 國經允釐。
通至性於倫理,垂善教於師資。
慕其人則遐不謂矣,仰其教則學以知之。
方今政舉道光,文修武偃,播崇德為宣風之始,
訓國子為化人之本。沗承 教之在躬,庶聲名之不遠。
《樂德教胄子賦》杜周士(唐德宗進士,官至監察御史)
國家自誠而明,講信修睦,既移風以設教,每登賢而 制祿。由是命司樂之職,掌彼成均;教舞勺之童,取諸 鄉族。常德咸事,庸言可復。「納諸軌物,則物有其容;攝 以威儀,則儀無不淑。日就月將,不疾而速。於以見中 和之教克修,杞梓之材可育。」觀鼓篋請益,攝齊具來 嚴師尊道,至矣休哉!捧函丈之筵,無思不厭;聽撞鐘 「之問,有說必該。心不忘於翼翼,視有主於梅梅。」審依 仁,即《童蒙》之求我;語成器,如梓人之理材。且鼓舞鏗 鏘,徒聞於物格;興道諷誦,亦資於釋回。豈如中以理 心,和而適分,敬居簡而可久,德有常而不紊。孝實天 經,友為義訓。本其至也,可以賾天地之情;引而伸之, 可以暢雍熙之運。則知敦和章德,在「聖與仁。革蒙惑 於初志,致輝光於日新。」於以代天工,則庶績時序;於 以施邦教,則百姓皆淳。斯可謂理以樂成俗,師以賢 得人。於戲!至教在茲,無從匪彝。合游揚以來學,任道 德而為資;孝友祗庸,則無不順者;自上下下,可咸使 由之。夫然則《樂》之教也,義微而婉。以八音為制,以六 德為本。既履孝而資忠。宜任重而道遠。若然者。安得 不「慎其終而思其反」者也。
《國子舞賦》闕名
「天子斂賢才之地,合禮樂之府。命宗伯因四時之宜, 教胄子以六代之舞。惟德是務,以和為主。翕左手以 執籥,就前軒以樹羽。」方將發揮《五禮》,張皇《六詩》。忽投 步而赴節,乍整容而自持。雖鏘鏘與濟濟,必庸庸以 祗祗。及夫鐘鼓鏗訇,絲竹宴衍;音容間起,干旄迭見。 屹然山立,欻然風從。觀者如堵,曷不肅雍。實經國之《洪範》,蓋訓人於《中庸》。且樂以平其心,舞以發其貌,故 無小無大,是則是傚。宜合國之子弟,實教人於忠孝。 其儀不忒,其德維馨,遠人由是以來之。故時無違命, 明神可得而禮矣,故物無遁形。大哉聖人!其道可久。 約我以禮樂,弘我以孝友。睹蹮蹮之屢舞,實循循之 善誘。文德溫恭,則羽籥在歸根之時;武士發揚,則干戈居糵萌之後。夫手之舞之,有小有大,成童舞象,弱冠舞夏,並允浹於生靈,良克諧於風雅。莫善於樂,執 而忽舍。聖人若斯須而去身,則孰垂拱於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