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规律与微观事件的区别
温馨提示:本文共6700字,加之有许多逻辑性较强的地方,阅读可能需要较长时间。

大家好,我是サイサキ,一个高三刚毕业的学生。今天呢,就这个标题来阐述我的一些个观点。当然,既然我是一位准大一的学生,认知水平自然不可能高到哪里去,书也是没读过几本,一些知识也是不甚了解,所以如果在看这篇文章的你是个牛人的话,还请您在评论区不啬吝教,顺带指导一下up可以通过那些书籍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好了,叠buff结束,正文开始。
宏观规律

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的一些话呢?例如“努力学习的人更容易取得好成绩”、“老人相较于年轻人患癌症的风险更高”等等。这类观点中,所提及的主语往往都是一个群体,而这是很多人未曾注意到的。像这些观点(假定它们正确),我称之为“宏观规律”,因为当我们在阐述它们时,我们是以一个俯视群体的姿态来发言的。
宏观规律与统计学密切相关,它往往总结自对一个群体中部分人的调查。焗个栗子,“男性相较于女性,竞争的意愿更强”。根据我们刚才的推断,这里的“男性”指的是这个群体;并且在这个句子中,更确切地说,“男性”指的是“大多数男性”,这同样也少有人注意。我当然不是说所有类似的句子都有着这两种暗示,但是大部分句子确实是这样,这甚至不局限于从统计结果得来的结论,而是可以扩展到一些科学性结论上。例如,“马有64条染色体”,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的马呢?有65条染色体的马就不是马?

看到“男性竞争意愿更强”的人往往会回应什么呢?“我认识一个女孩子就很卷”或者“谁说的,老娘就是反例”。但是这些都是个例,用个例来反驳宏观规律明显是不合理的;但我也并不是要传达某种刻板印象,同样地,遇见一个特别卷的女孩子根本不必大惊小怪,毋宁说上面那条规律本身就暗示了这样的人的存在;至于将其作为道德规范来要求他人就更不是我所鼓励的了——宏观规律是宏观规律,仅此而已。有关这个问题,后面我会重点论述,这里先作个引子。
宏观规律究竟是从哪儿得来的呢?注意,我不,是说什么使得事物呈现了这样的规律,而是说我们从哪儿知道的这条规律。对于“男性竞争意愿更强”,我们自然可以从基因、激素、社会规范等角度去推究;但我们能够得知这一规律,是依赖于我们对一次取样中对每个个体的调查,从而得出“大多数”男性竞争意愿更强的结论。简言之,宏观规律来源于微观事件。在这里,“微观事件”指的是单个的、具体的、特殊的事件。
但是,就上面那条规律来说,我们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必须意识到所有男性个体都是特殊的。这个例子还不够典型,让我们想想“自信的人更容易成功”。这是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得来的人生经验,但它也确实有证据支撑。只不过上中学做物理实验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要控制变量,但是在调查不同自信程度的人时(姑且对成功下一个具体的定义,例如收入什么的),我们却无法保证所有个体的其他变量都是相同的。心理学的实验就常常如此,我不知道看我文章的读者有没有学心理学的,也不知道这类读者的老师是怎么说的,但是心理学的实验常常会有一堆参与者,我们压根无法保证他们除了我们那个可变指标外的所有指标都相同啊!尤其是一些追踪调查的实验(比如,容易嫉妒他人的人更短寿),我们很难保证这一次调查和下一次调查之间的这段时间里,没有其他的因素来影响结果。

既然如此,这些实验得来的结论何谈可信呢?我认为其可信度依靠的是同一因素不同程度的对冲。还是以“自信的人更容易成功”为例,在开始时我们当然要保证家境、人脉等尽可能相同,尽管它们在后来可能发生变化;但是有些因素我们是难以掌控的,比如A与B的自信程度相同,但是A做事比较冲动,B做事比较沉稳,做事沉稳程度的不同对他们是否成功就会有影响;只不过如果样本足够大,那么当我们开始总结宏观规律之时,所有微观的个体都对其造成了影响,简单来说就是A与B的影响“扯平”了。即便有这种对冲现象存在,结果也往往只是接近真实值,但对得出结论来说完全足够了,不需要那么精确。
值得注意的是,现实生活中,就算实验个体足够多,也还是避免不了一些外部影响。如果你和我一样高中时期学的是英语,那么你应该常常做到“哪个知名大学的科学家做了一个心理学实验”的阅读理解,这些实验往往只局限在他们所在的国家甚至是城市这样一个范围内,即结论没有接受跨文化的检验(甚至同一国家不同地域都会有影响——迈阿密人和德克萨斯人的行事方式难道完全相同吗?)。
微观事件

上面谈完了宏观规律,并且提了一下微观事件的定义。下面对“微观事件”展开更为具体的阐述。微观事件有很多种,我先粗略将其分为两类。
第一类,只遵循单一宏观规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买彩票,彩票的不同奖项中奖概率都是固定的,买一张彩票是碰运气,而像有些富豪通过买大量的某些位数固定的彩票来获得收益,本质上也是对概率论的应用;再比如你去超市买雪糕,假设货源充足,老板也愿意,没有什么突发状况,那么你能够买到的雪糕数就正比于你所花的金钱数(只考虑买整数的雪糕),这简单到哪怕是小学生都能理解。对于遵循单一宏观规律的事件,且该规律可控时(如果我们只买一张彩票,就只是完全的赌博,影响出奖结果的因素没有任何一个我们可以插手的地方),运用这些规律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这类事件在现实世界中可能是少之又少,毕竟刚才“买雪糕”的情境还用了一堆假设。
第二类,遵循众多宏观规律的微观事件。所有单一的宏观规律都是自微观事件上抽象而来的,但当回到具体的微观事件上时,如果有着许多这样的宏观规律,那么它们就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自信的人更容易成功”里,我们可以说成功有一个“成功系统”,它其中包含了相当多的要素,学历、人脉、运气……“系统”这一概念借用于一个名为“树成林”的教育团队,尽管我不清楚他们是否是从别处借用的这一概念。而在这一系统中,各种因素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在成功系统里,如果我想取得成功,我就不仅仅要使某一因素使我趋向于成功,而是要让众多因素都如此。当然,这样说其实是有一个假设的,即这些因素都为我所控。买彩票其实也算是第二类事件,但是空气阻力的存在、小球之间的摩擦都是不为我们所控的;而“买雪糕”的例子也是放上了一堆不可控的假设。由此观之,有些第一类事件其实也可以看作第二类事件。简言之,如果我们想达成目标,就必须使系统中所有可控的因素都向对我们有利的方向发展。

宏观规律的微观误用

谈完了宏观规律和微观事件,以及宏观规律究竟应该怎么运用在微观层面,我想重点谈一谈“宏观规律的微观误用”这一问题。
第一,以往单一的归因论是否太过简单粗暴了?这一点其实谈不上是宏观规律的微观误用,反而是对系统这一概念理解的不充分。“孩子学习不好就是因为天天玩游戏”、“大部分人失败是因为不能持之以恒”、“不能自律是因为内心强大的恐惧”……这种论调不但单一,而且往往还非常主观,有时还带有浓厚的偏见色彩。
第二,我们究竟应该对他人给予怎样的建议?譬如,一个面向大众的up主,给出女性晚上回家要注意安全的建议,这时候可能会有人说“男生也要注意安全”,再然后就有可能会有魔怔壬回应ta“你tm不替楠壬说话会死是吧”(庸俗的男拳女拳之争了属于是),稍微温和一些的可能会说“但是还是女孩子更危险一些”。这种话看似很有道理,但是其只能在一种特殊的情况下实现:up希望大部分人可以就其中获得有用的提醒。但是如果屏幕前的你不持有这种偏见,那么稍微想想就知道,这类人几乎都是因为认为“只有女性晚上出门才危险”,他们即便认识到有男生受害的事实也往往是对其忽略的。我想,那些做知识类视频的up,例如“如何自律”,都是希望它对每个人都有用,而非“对大多数人有用”(这种有用是不看结果的,它指的是你这么做了就有用,并不做出有用的担保)。

最重要的是,所有的建议都是具体到个人的,不论性别,晚上出门受害都是低概率事件(我们国家的治安相比于有些国家还是可以的,而且互联网很容易把一些治安事件扩大,让它获得理论上其不应有的注意力[我们不谈在道德上我们应不应该注意它]),即便有差别也都是不值一提的差别,所以就“希望被建议者晚上不出事”的角度来说,一个男性看到这样的建议是有用的,一个女性看到这样的建议同样是有用的,所以两者都予以相应的建议才是合理的。
这里也抛出我的一个观点:一个优秀的知识类视频、一门优秀的课程、一本好书,都应该尽可能地考虑到差异化,给予最为具体的建议,保证少数群体看到ta也是有用的。我认识互联网上一些恋爱领域的博主,他们会在非常细分的领域工作,例如“普信男怎么追搞笑女”(听起来怪怪的),但是几乎很少有人会做“性格女性化的男生怎么谈恋爱”或者反之。
另外,有关建议这个东西还有一点,对于受一个系统控制并运作的事物,且一部分因素可控之时,不应该给出单方面的建议。我高中时的生物老师常常劝我们不要在学校自学(老师搁那讲课,学生自己看书背书写作业),说是“十个有九个都不行”。首先,大部分人都不能够客观地归纳原因,单纯的归因论我在第一点就已经批判过;其次,即便这个论断是真的,你怎么知道我就不是那特殊的一个呢?假设我们粗暴地将学生分为两类,我是一个具体的人,不是“90%是什么,10%是什么”,而是要么甲要么乙!尽管老师的这一论断是真的,但倘若我就是那10%,那么我就不应该接受这样的建议!再取消那种粗暴的假设,重视我们的“具体、复杂与特殊”,我们势必要遵循系统化的复杂建议:如果我想成功,我就不应该只是自信,而要做出更多方面的准备;在“自信的人更容易成功”里,因为样本足够多,所以差异性被磨平了,但不论何时,我们都是复杂的人,所以我们务必要重视“自己是个特殊的人”这一点!

第三,对某一群体的偏见是否合理?这与我第二条里面谈到的东西有共通之处,不过我这里谈的仅仅是在这种偏见指导下的行为的合理性。比如B站常常就有一群自诩成熟的年轻人嫌弃B站的低龄化,我已经见过了相当多这样的论调,尽管他们也不比中学生岁数大到哪儿去(年轻时歧视老人迂腐,老了歧视年轻人阅历少,一辈子就搁这歧视他人了属于是)。当然,就宏观而言,成年人确实比未成年人思考能力更强(题外话,恕我冒昧,如果说未成年里思考能力强的只有0.1%,那么成年人里可能之占1%,即便看似是10倍的差距,也还是低得可怜。进入社会、成家立业根本代表不了什么,不过还是用未成年的思维来应对成年世界的事物罢了——大部分人成年之后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我以前就见过提倡在互联网上将未成年人标注出来,遇到这种人就不与ta交流。
不谈这是否不利于保护青少年,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是以“提高互联网上的交流效率”,那么这么做是完全可以的,尽管我们可能错失一个开拓视野的机会,毕竟这是一种“整体优化”;但是,我们没有任何资格去宣称被我们拒绝交流的每一个未成年人都是思考能力匮乏的。大部分人这么做,只是单纯地出于偏见;真正理性的人,可以为这种行为提供一个合理的理由,但不带有色眼镜地去看待他人。
第四,多数人的行为准则是否应该运用到少数人身上?这就涉及到了社会的多元化问题。我以前在知乎上看到过“大部分男性女性都是怎样怎样的,所以性别刻板印象完全就是扯淡”,这完完全全就是一种错位,群体的某种特征关个体什么事?up我本人就是一个性格女性化的男孩子,我以前就常常被人以“男性标准”对待,只是因为大部分男性都是被这样对待的,所以我这一类人就应该被这样对待吗?只是因为大部分男性都是这样的,我这一类人作为例外就应该被忽视吗?将一个宏观上的客观规律转换成道德准则是很多网民喜欢整的小把戏,尤其是在LGBT问题上。
再举一个和性别刻板印象有关的例子,我以前看过一位漫评up转发的有关《赛马娘》的从百合角度出发的长评,评论区有两位用户留下了“真正的百合作品应该着重于对女孩子之间那种细腻情感的刻画”的评论。首先,不论事实如何,这种评论可以说都是出于一种偏见的(这道选择题选D,其实我不知道为什么选D,我只是觉得做到这个地方就应该选D)——我并没有说事实一定不是如此。注意,这里去通过百合本身或者身边有百合的人的经验来判断对错是不合理的,个例没有说服力。可惜up我信息源有限,不知道从哪里查数据来验证这句话的真伪,但这不妨碍我在这里展开论述。我想说的是,很明显“性格粗犷的百合情侣”是存在的,既然如此,我们凭什么要求创作者去创作与大多数个体的存在状态相符的故事?在同一条赛道上的竞争者总是失败者居多,那么那些刻画成功者的励志故事岂不都是“不真实的”吗?

第五,我们对许多问题的讨论是否存在错位现象?这点与第二点其实是有相通之处的。比如,在一个小学班级里,相较于偷窃,班主任是否更应该关注打人(这什么辣鸡学校)?这个问题本质上是不存在的,因为假定打人的发生率比偷窃更高,但是每发生一起案例之时,老师总是处理这具体的一件事情,所以根本就不存在对哪个关注更多这一点——其所关注的每个问题都是问题!如果老师每周末进行一次案件管理,取本周发生案件中的70%,并进行对应处罚,那么我们可以说对打人处罚更重是合理的,因为就整体而言,此举可以有效降低不良事故的发生;但事实上,老师并不那么做。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它们从宏观层面来谈论微观事物的运行,完全是一种错位。
第六,生活中是否有很多人出于利己的习惯,利用宏观规律做出双标的判断?这还是和第二点里有关生物老师那部分论述有重合之处。高考刚结束,我向一位打工人请教电子产品方面的问题,谈到了“我想做自媒体”的想法,他就告诉我不要被抖音上年入百万忽悠了(小小地向读者们透露一下,尽管我只是一个刚毕业的高中生,但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抖音上月入千万的都有;当然,他们确实只是极少数),我们姑且不谈过来人经验的可信度问题,他提及“我身边做抖音的没几个能成”,还劝我学计算机(我一点都不喜欢这种整天敲代码的专业),说要考虑生活(我可不相信“等你体验了生活的苦就会被迫选择什么”的论调,比起面对“只能二选一”的事实,为什么我们不想想“怎样才能‘我全都要’”?)。
别的不说,我就想问他一句,你凭什么只看见了抖音的成功率低,却看不见学计算机学得极其痛苦的人?你的大学里和你同一个专业的就没有学渣?你凭什么只看见自己的成功?像我的高中班主任,视野比较狭隘,谈到念书之外的出路就是打工或者经商,也喜欢用“九死一生”的说法;我只是好奇,为什么从来就没有差学校的老师说“高考不好,我带过的一个班里没几个能考上一本的”或者贼牛逼的学校老师说“一个班去参加高考,没几个能上清北”呢?为什么概率论的这套说辞,到了高考上就没人用了呢?这难道不双标吗?如果说高考考好就宏观来看是小概率的,但是就微观来看,好成绩是有好成绩的理由的话,那么做自媒体也是一样的——不要想着“没几个人能成”,而当想着“我怎样才能成为成功者”!

最后,我想谈一谈“幸存者偏差”的问题,这和宏观规律的微观误用也有关系,算是第六点的拓展。我发现很多人对这一理论存在严重误解,尤其是我第五点里提到的那些双标者,他们喜欢把“离经叛道的成功法门”称之为是幸存者偏差,而不这么对待传统的高考和工作。先看看“幸存者偏差”的定义
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另译为生存者偏差或存活者偏差,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谬误”而不是“偏差”),指的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在自媒体这个领域上,我并不是说市场没有筛选,而是想说,主观能动性完全被忽视了,只有“多数人失败少数人成功”的这一宏观规律在起作用;按有些人的说法,做自媒体就是一头扎进去,完了等着筛选,运气好就行了。可有些博主成功不是无缘无故的,他们都有着系统化的理由,就高考和工作来说也是一样。

好了,要说的也都说完了。现在是2022.7.16的13:37,这篇文章自高考刚结束就想写了,一直拖到昨晚才开始动笔,总算完成了。原谅我的逻辑表达能力还有待锤炼,加之我又吐槽了些与主题无关的废话,写得不算很好;而且文章又臭又长,能看到这算是很有耐心了。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批评,我想我应当能“闻过则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