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专辑真的有必要存在吗?
《关于音乐专辑的未来》
如果关注了我其他的平台,应该知道我最近一年一直在喊话听众、喊话平台,希望各界关注专辑,呼吁大家要重视专辑。
但我今天想讨论两个问题:
①音乐专辑这种艺术形式,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②歌单(列表)能否完美取代音乐专辑这一形式?

我先抛砖引玉一下:
在流媒体时代,很明显地看到国内外各个平台,都无比重视歌单(列表)这一形式。网易云进入这个行业非常晚,它能异军突起用到了很多办法,其中一大王牌就是丰富的歌单。两年前左右,如果你在搜索引擎搜索比方说:婚礼歌曲、运动会音乐、适合自驾游时听的歌等,80%以上的搜索结果来自网易云。而国外的Spotify选择的是推出官方列表,例如Today's Top Hits列表已经有超过3000万人收藏了。
时间往前推,回顾数字下载时代,当时其实是没有歌单生长的土壤的。一方面,因为不能直接播放,歌单流于文字形式,只能是看到别人列的歌单自己再找来听。另一方面,因为当时每个人都下载不同的歌曲/专辑,相当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曲库”,我做了歌单,你可能没有里面的歌,要听还得现场去搜索、去购买(国内不需要)、去下载,然后再听。这一过程过于麻烦,所以很少有人做歌单。
我们可以发现,流媒体技术帮助音乐市场实现了两件事:
①让听众拥有了相同的曲库。(忽略国内数专,反正吃枣也会把播放限制解开)
②给了每个听众海量的曲库,这里面注定有大量没听过的歌曲。
因此,歌曲我有你没有的问题解决了,并且还可以直接播放,现在我们听歌单就是直接点进去听,非常方便。除此之外,现在国内外流媒体平台的曲库都是数千万级别,对于听众来说一定有海量的没听过的音乐,歌单可以很好的帮助平台把曲库里的冷门歌曲挖掘出来,提高曲库的利用率。
以上是从产业发展角度说。

从艺术角度说,我们都知道因为专辑拥有更大的“容量”,所以歌手可以有更宽广的表达空间。单曲和专辑,就好比微电影和电影的区别。
但是,不是只有专辑有这样的优势,任何拥有更大“容量“的形式都有。比如,即便精选集里99%都是用来圈钱的,也不妨碍有Madonna的《The Immaculate Collection》这种经典作品,甚至有的乐迷觉得这才是Madonna的生涯最佳作品。
既然三十年前可以做出优质的精选集,那三十年后的今天,为什么不可以做出优质的歌单呢。
专辑是由单曲组成的,制作专辑的过程中,选曲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一张10首歌的专辑,可能是从几百首歌里选出来的。其中,录音室专辑是在未发行的新歌中选择歌曲,而精选集是在已发行的老歌中选择歌曲构成。
不管录音室专辑还是精选集,其实都限定了歌手的范围——你只能在自己的歌曲里选择。即便是合作专辑,也就是在几个歌手的歌曲里选择。但如果是歌单,则世界上的任何歌曲都可供选择,歌单的选歌范围和专辑/精选集比扩大了无数倍。换句话说,其实专辑、精选集都是包括在歌单的范畴内的,可以看做是一种特殊的歌单。
以前做专辑要考虑主题、概念、曲风等诸多方面,做一张专辑的门槛非常高,很多歌手因为歌曲资源少,撑不起一张概念完整的专辑,做专辑曾经是他们的梦想。但是在越来越浮躁的今天,专辑的门槛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新专辑看起来就是一张单曲大合集,专辑里面就是塞了十几首被寄予厚望的“未来的热单”。
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我们对专辑还会如此执着,它到底有何意义,特殊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