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聊聊
昨天有两个美国人要回美国去,我对他们讲了,美国政府要破坏我们,这是不允许的。我们反对美国政府扶蒋反共的政策。但是我们第一要把美国人民和他们的政府相区别,第二要把美国政府中决定政策的人们和下面的普通工作人员相区别。我对这两个美国人说:告诉你们美国政府中决定政策的人们,我们解放区禁止你们到那里去,因为你们的政策是扶蒋反共,我们不放心。假如你们是为了打日本,要到解放区是可以去的,但要订一个条约。倘若你们偷偷摸摸到处乱跑,那是不许可的。赫尔利已经公开宣言不同中国共产党合作,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到我们解放区去乱跑呢?
——毛泽东七大闭幕词《愚公移山》
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的合流
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本系两种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首先,民粹主义的“民”与“粹”、大众与精英,主要是从国内政治的视角而言的;民族主义的民族则更多是从国际政治、民族国家的视角而言的。其次,民粹主义一般以权贵、精英与民众、大众等社会身份来划分“我们”和“他者”;而民族主义通常是以族群特性来区分“同胞”和“外人”的,其他社会身份,如阶级、党派,则很少成为划分界限的标准。最后,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之间侧重于一种建构关系,而民粹主义与后者则是一种逆向的解构关系。在社会思潮的宏观图谱中,二者相互独立,各自发展。
透视民族主义的核心概念“民族”,其具有一种建构起来的群体特性,体现着个体对民族共同体的归属与认同,有着共同的目标、信仰、历史记忆、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但这种价值认同有时是远离理性的,它往往只需要满足一个条件——即面前的对象是“我们的”即可,而这与民粹主义的核心概念“民众”多有重合。于是,核心概念上的重合便首先成为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合流的起点。其次,民粹主义“民众”与“精英”、民族主义本民族与他民族都有着相似的二元对立关系和由此产生的排他性、攻击性特点,再加上两种思潮都有着概念模糊化、内核空心化、人为建构化、倾向极端化的特点,犹如变色龙一般可以适应、依附不同的价值观念与政治诉求。再次,纵观“脱欧时代”的大众动员过程,二者都推崇“民众”的力量及其所赋予的道德合法性,民族主义者会不时采用民粹式的动员策略,民粹主义者也常渲染民族主义的排外主张。复次,民族主义和保守主义之间固有的矛盾和张力,以及传统民族主义在今日欧洲新背景下的框架转变,导致保守的民族主义向民粹主义发展。最后,亦不容忽视的是,当民粹主义成为激进派获得合法性的捷径和用来谴责不同声音的有效工具时,则容易与其他思潮走向合流。且社会思潮与一般的社会意识不同,它具有明确的政治诉求和强烈的现实干预性。
—— 中国社会科学网 范丽丽 林伯海《英国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呈合流趋势》
自从现代民族主义诞生以来,民族主义思潮和运动一直是推动国际政治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无论是拿破仑战争所刺激催生的法国周边国家的民族意识的凝聚,还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体系的建立和扩张 ;无论是两次世界大战,还是战后第三世界国家反帝反殖运动取得的伟大进展 ;无论是冷战后期,还是冷战结束以来发展中国家内部族群冲突的此起彼伏。如今,民族主义再度扮演上述角色。正如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 2014 年所预言的那样 :“民族主义卷土重来将变得越来越明显。从欧洲到亚洲再到美国,那些将自己的诉求建立在维护本国利益基础上的政客们,其权力和影响力将会不断增长。其结果是国际紧张局势加剧,多边合作(无论是在气候、贸易、税收还是发展方面)的努力前景暗淡。”①无疑,接下来几年国际政治的发展似乎证实了《经济学人》的判断。民族主义思潮成为过去十年来国际政治中最为凸出的思潮与政治现象之一。在过去四十多年中,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民族和宗教议题的兴起,不同身份政治间的矛盾、摩擦与对立的加剧,在以经济全球化为代表的国际政治发展环境的反衬下,显得格外突兀。
——中国社会科学网 王联《民族主义能否重回世界政治舞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