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言语理解 | 二选一总是错,怎么办?

2022-12-02 15:41 作者:思君优课  | 我要投稿

标题里的这个问题应该戳到了很多同学的痛处吧。

在四个选项中好不容易排除掉两个干扰项,却在剩下的另外两个选项里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功亏一篑。这个问题,看似很难,实际很简单。

每次“二选一”都错,那是因为每次“择优”都找错“依据”,用错标准。

那么此时你应该做的是这么几步:

第一步:分析错题,找到两个选项的差距。

择优出错时,如果正确答案是A,而你选了B,那么此时你就需要自己分析一下,A、B择优时,应该选A而不选B的理由,即A、B两项的差距在哪。



第二步:牢记差异,使用正确的切入点。

找到两个选项的差异后,再找自己的选择依据和正确答案择优依据的不同到底在哪里,进而牢记,牢记这种正确的择优切入点,当这种择优标准跟题型特征相关的时候,就更要牢记,下次碰到同类择优情况的时候,提醒自己使用正确的选择标准去择优,而不是重蹈覆辙。


第三步: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专属解题思路。

做对的题目,在做这个题过程中,自己用到了哪些自己认为很好用的方法,总结下来,以后接着用,这是成功经验!做错的题目,自己认真“复盘”。琢磨清楚,正确答案好在哪里,怎么得出来的?我做题的过程中,忽略了哪一点,哪个地方出了错?下次再出现类似题型,我应该怎么从我自己的角度规避这类错误?不要求大家能够举一反三。错一道,能整明白这道题、这一类题,就已经可以了。

下面举个例子给大家示范一下吧!

【例题】“商业信誉”无疑指向的就是“信用”和“名誉”,它是指社会公众对具体商业主体的经济能力、信用状况等所给予的社会评价。在刑法上,并不是所有“损害”商业信誉的行为都将构成犯罪,如该商业主体自身存在问题、经媒体曝光后信用大跌、名誉扫地,这种损害实则是由主体自身的问题所带来的。而媒体行使舆论监督权并无违法,反而应该得到法律的保护。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媒体曝光商家不守商业信誉的行为不违法

B.商家自身问题造成信誉损害不受法律保护

C.法律对损害商业信誉行为的认定十分审慎

D.应出台法律保护媒体对商家进行舆论监督

第一步:分析错题,找选项差异。(这个题目很多同学都会选择D选项,而正确答案为A。那么,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去分析这两个选项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了,我们通常会采用先匹配核心话题再纠结细节的方法来区分。这两个选项的核心话题都是媒体的监督行为,细节的区别在于A讲的是行为不违法,D讲的是要出台法律保护。)

第二步:使用正确的切入点即梳理文段。(首句介绍了“商业信誉”的含义;第二句提出“在刑法上,并不是所有‘损害’商业信誉的行为都将构成犯罪”这一情况;最后一句具体论述媒体曝光“因商家自身存在的问题而导致的不良行为”,并不构成犯罪,这一现象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所以通过梳理可以快速确定,文段的重点句就是最后一句话,强调媒体这一行为是受到法律保护的。这个时候再对比A、D两个选项,可以发现,A选项不违法符合重点句的表述,当选。而D选项“出台法律”表述错误,并不需要出台法律去保护,强调的是受到法律保护,这并不是一个概念,排除。)

第三步:形成专属解题思路。(①分析文段找重点句②找到重点句后通过先匹配核心话题再纠结细节的方法对比选项③对比择优选出答案。)


言语理解 | 二选一总是错,怎么办?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