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大任务,这是着眼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发展需要作出的新部署,具有深远的战略考量和重大的现实意义。组织部门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在选准干部、稳定队伍、提升能力、尽心谋事等四个方面发力。
创新选拔机制,在“选准”干部上发力。指标体系要完整。完善干部政治素质考核纪实档案,将考察测评、日常言行等情况记录在册,实行动态管理。综合运用审计信访、年度考核等手段,通过个人“述”、正反双向“测”、个别谈话“问”、走访调研“核”相结合的方式,客观准确掌握干部政治素质表现。考察方法要灵活。运用座谈调研、实绩考核等方式,关注干部联系群众情况,涉及利益问题时是否公开透明。加强走访听取意见,了解掌握干部政治担当和缺点不足。注重干部提拔调整重要环节,严格执行“凡提四必”和廉政意见“双签字”,广泛开展政治素质正反向测评,全面深化“六必谈”,精准评判识别干部。考察要精准到位。坚持以事见人、知事识人,把乡村振兴最前沿、疫情防控第一线、改革发展深水区等作为干部政治素质考核的主战场,看干部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的实际表现,精准画好干部政治素质画像。要注重走进干部工作圈、社交圈、生活圈,深入了解干部政治表现,从具体事中了解干部作风,建立起完善的政治素质档案。
完善培育机制,在“提升”能力上发力。在实践历练中锻造干部。选派优秀、有潜力的年轻干部到省州相关业务部门跟岗学习锻炼并进行跟踪管理。畅通交流渠道,加大经济部门、涉农部门与乡镇干部的双向交流力度,逐步扩大交流面,培养年轻干部领导经济发展的能力。紧抓东西协作有力机遇,有计划、针对性地选派年轻后备干部到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学习经验、开阔视野、提升能力。在培训培育中提升干部。制定小群体、精准化培养方案,全方位开展系统性教育培训,拓宽干部专业技术知识储备广度和深度。坚持“上派下挂”,帮助年轻干部熟悉基层、锤炼党性。在重点行业磨炼干部。有计划地安排干部到重要岗位压担子、交任务,选派到项目建设、乡村振兴等任务重、情况复杂岗位磨砺雕琢,提升执政本领,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健全管理机制,在“稳定”队伍上发力。要大力选拔任用优秀年轻干部。要破除干部使用中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求全责备的传统观念“壁垒”,对综合表现突出的干部用当其时、用其所长,将具有创新能力、懂经济发展、群众反映好的年轻干部选配到领导岗位上来。要精准识别储备优秀年轻干部。注重在日常工作、关键岗位、特殊时刻了解掌握年轻干部综合表现,综合运用个别走访、谈心谈话等方法,把“好苗子”选出来。根据发展需要分类别、分领域建立年轻干部人才库,有计划地储备年轻干部人才。要多措并举引进优秀年轻干部。建立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加大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引入力度,引进一批开发创新能力强、带动能力强的年轻干部人才。通过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多渠道、全方位、深层次引进经济人才和管理人才,引导各类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才智。
强化激励机制,在“尽心”谋事上发力。要充分发挥激励作用。突出对干部的精神状态、作风、实绩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选优、管理监督、追责问责、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要旗帜鲜明奖优罚劣,切实解决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促进各级干部增强担当作为的自觉性。 要强化和运用考核结果。综合运用政治素质考察结果,做到奖惩并行,对政治表现好、有作为、敢担当的优先提拔使用,对政治素质考察中发现问题的“一票否决”。把考察结果运用到教育培训中,有针对性地选派干部参加党性修养、一线历练、实践锻炼等,帮助“补钙壮骨、健体强身”。要推动干部能上能下。坚决动真碰硬,使不担当、不作为、不在状态干部的免职、降职、问责成为常态、成为制度。对于精神状态不佳、能力水平较低、工作推行不力等认定为不宜担任现职的干部,区别情况予以转任职级、降职、免职等组织处理。对调整下来的干部实行动态管理,进行跟踪教育,对影响期满、表现优秀的,继续提拔使用,推动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