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道德经第十四章学习心得

2023-03-20 16:25 作者:MrRain98  | 我要投稿

道德经讲解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我们首先来看第十四章前半部分。“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这段话描写的是道的一些特性,翻译过来是:看不见它,我们把这叫做夷;听不到它,我们把这叫做希;触摸不到它,我们把这叫做微。这三种特质难以详究,因此合而为一。它既不明亮,也不昏暗,无法用言辞描述,最终回归于无形无物。


苏辙在《老子解》当中写到:“视之而见者色也,所以见色者不可见也。听之而闻者声也,所以闻声者不可闻也。搏之而得者触也,所以得触者不可得也。此三者,虽智者莫能诘也,要必混而归于一而可耳。所谓一者,性也,三者性之用也。人始有性而已,及其与搆,然后分裂四出,为视、为听、为触,日用而不知。反其本,非复混而为一则日远矣。若推广之,则佛氏所谓“六人皆然”矣。《首楞严》有云:“反流全一,六用不行。”此之谓也。物之有形者,皆丽于阴阳,故上皦下昧,不可逃也。道虽在上而不皎,虽在下而不昧,难以形数推也。绳绳,运而不绝也,人见其运而不绝,则以为有物矣,不知为,卒归于无也。”


翻译过来是:看得见的是色彩,因此无色的道无法看见;听得到的是声音,因此无声的道无法听见;触摸得到的是实体,因此无形的道无法触摸。这三种特质,即使是智者也难以探究,最终必须将它们合并为一。这个“一”指的是本性,而这三种特质是本性的表现。人一开始只有本性,而后随着生活经验,分裂为视、听、触等感官,日常使用却不自知。回归本源,恢复为一体才能更接近道。若推广至佛教,这就是所谓的“六根皆静”,《楞严经》中说:“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就是这个意思。有形的事物都依赖于阴阳,因此上明下暗,无法逃脱。道虽然处于上方却不明亮,处于下方却不昏暗,难以用形状和数量来推测。绳绳表示运行不断。当人们看到它的运行不断,就认为它是有实体的,却不知道它最终归于无形。


类似的,王弼在《道德经注》当中这样说道:“无状无象,无声无响,故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不得而知,更以我耳、目、体不知为名,故不可致诘,混而为一也。欲言无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见其形。”


翻译过来是:道无形无象,无声无响,因此能够无所不通,无所不至。我们不能通过耳、目、触觉等感官来认识道,因此道无法被详细探究,只能合而为一。如果说道不存在,那么万物都是由道所生。如果说道存在,却又看不见它的形态。


结合王弼和苏辙的见解,我们可以理解,道的特质超越了人类的感官认知,无论是视觉、听觉还是触觉,都无法感知道的存在。我们所能够感知到的都是道的现象,而不是本质。如果仅仅凭借着我们的感官就想要感知道,那是不准确,不完全,更是有巨大偏差的。


苏辙在其见解当中引用了《楞严经》当中的“反流全一,六用不行。”这句话说的是什么呢?守培法师在《大佛顶首楞严经妙心疏》当中是这么解释的:“六识不缘六尘。六尘无能缘。六根无所偶。偶。对待也。是为六识反流。六根全一。以六识反故。不趣外奔逸。故曰。六用不行。” 这里,六根,指的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即感知外在事物的六个感官器官。六尘,指的是:色、声、香、味、触、法,即与六个感官相应的六种外在事物。六识,指的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即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六个感官所产生的认知。因此,这段话的意思是,当我们的六个感官不再依附于外在事物,也就是六尘,的时候,六尘无法影响我们的感官,六根没有外物相对,我们就达到了六识反流、六根全一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中,我们的六个感官不再追求外在的事物,而是反向内观,进入一种内在平静的状态。因此称之为“六用不行”。这段解释让我们想起了《道德经》第十章的“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还有第十二章的“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他们都是在说,人们不应该依着外界,而是依着自己的内在来思想行动。


回到道德经第十四章上半部分,总结来说,要想理解道,我们不能依赖于感官,而应该回归到道的本质,即它是一种无形、无声、无质的存在。


其次,我们来看第十四章下半部分:“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道的存在是没有轮廓的外部形状,无实体的内在结构,这就是它的朦胧特性。面对它时看不见它的起点,跟随它时看不见它的终点。根据早已存在的“道”的运行规律,来考察现在的具体事物。了解世界的原始,这就叫作道的规律。


苏辙在《老子解》中的讲解是:“状其著也,象其微也。无状之状,无象之象,皆非无也。道无所不在,故无前后可见。古者物之所从生也,有者物之今,则无者物之古也。执其所从生,则进退疾徐在我矣。”


翻译过来是:状是外部的大轮廓,象是微观结构。道的存在是没有轮廓的外部形状,无实体的内在结构,但并非不存在。道无处不在,因此也没有所谓的前后让人们看见。这就是远古时期事物生成的道理,物质的、实在的东西是事物现在的状态,事物远古时期的状态是非物质的、无形的。了解、把握了万物的本源,进退快慢就都在我的控制中了。


王弼在《道德经注》中对这部分的讲解是:“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也。惚恍,不可得而定也。有,有其事。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虽今古不同,时移俗易,故莫不由乎此以成其治者也。故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上古虽远,其道存焉,故虽在今可以知古始也。”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所以说:“没有轮廓的外部形状,无实体的内在结构”。惚恍意味着难以确定。有形的事物都有其存在。无形无名的道,是万物的根源。尽管现在和古代有所不同,时代变迁,风俗易变,但一切治理都依赖于道。因此,我们可以坚持古老的道来驾驭现今的事物。尽管上古时代遥远,但道依然存在,所以我们现在依然可以了解世界的起源。


综合苏辙和王弼的解释,《道德经》第十四章下半部分强调了道的无形无象的特性。道不仅无法被感官所察觉,而且也无法被具体的形状和数量来描述。然而,道是万物的根源,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可以通过坚持古老的道来驾驭现今的事物。


最后,我们复习一下整个《道德经》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德经第十四章学习心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