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秋 列岛纵断!10日日本铁道旅!|D2-2| 门司港、下关、关门海峡——九州门司

第二日(二)门司港、下关、关门海峡——九州门司
来到门司港的海边,这是旧时门司港国际航路的遗产之一“旧大连航路上屋”。战前的门司港是与横滨、神户并称的日本国际客运港,这座建筑实际上是当年国际航运的候船室。所有航线中,往来门司与大连的日满联络船班次最为密集,所以取名为“大连航路上屋”;现在建筑右手边的这条“大连路”之前并不是路,而是直接停船的客运码头。同样是文艺复兴风格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现在作为博物馆使用,其中一层为北九州市的公立博物馆,展出门司港航运历史以及大连的相关陈设(也是因为战前的渊源,大连市与北九州市是友好城市),二层则为私人博物馆。

内部陈设,日满航路历史的讲述以及日满联络船“黑龙丸”。


内部楼梯完整的保留,非常有历史感。在大连、长春的很多地方也能够看到风格几乎完全相同的楼梯。

继续在门司港Retro的街道上散步,旧门司三井俱乐部,爱因斯坦访问日本时曾在二层居住。

旧JR九州本社,现代主义建筑,极简风格的立面,和对面的三井俱乐部形成鲜明对比,现在这座建筑仍然为JR九州和JR货物使用。

接下来前往本次日本行参观的第二座铁道博物馆——九州铁道纪念馆。

紧邻JR门司港站的九州铁道纪念馆整体(含土地、建筑物、馆内线路)原为日本国铁“门司铁道管理局”的运营线路及办公用房,1987年国铁分割民营化之后由JR九州完全继承。21世纪初,JR九州将这一片整备为九州铁道纪念馆并于2003年起对外开放,向公众展示九州铁道的历史与发展。
九州铁道博物馆的主体是这座两层的红砖小楼——原“九州铁道会社”本社办公楼。“九州铁道会社”是九州岛上最早的铁道公司,1891年随着门司港站的开业公司正式将本社迁入,自此,九州的干线铁道以门司港为起点开始向全九州延伸。1907年,《国有铁道法》颁布,初步形成的九州干线铁道网收归国有,接下来就是至今一个多世纪的历程。

这座二层小楼正中是原九州铁道会社会长的位子,站在窗口,九州铁道的起点门司港站几十条站线尽收眼底,甚至可以看到远方的关门大桥和本州,这个开阔的视野让人不禁赞叹。

博物馆本身不大:一层包括明治时代旧客车的展示、九州铁道模型沙盘、模拟运转等等;二层则是非常丰富的常设历史文物展、铁道图书馆以及特展区。

一层正中还原了明治时代车站的场景,后面的那辆客车是当年的原物。

九州铁道的模型沙盘。沙盘以博多站为蓝本设计,展示了JR九州的所有特色列车——在来线部分,最显眼的是SL人吉和特急Aso Boy,当然不能少的是2014年,JR九州新推出的“九州之星”这班非常著名的观光寝台列车。远端的高架线路则体现了九州新干线的发展,最直观的位置当然是行驶于博多-鹿儿岛中央一段的800系新干线,这是九州新干线的标志性列车;后面也看得到今天早晨刚刚搭过的,与山阳新干线直通运转的N700系。

二层常设展览区——运行于九州的各次著名列车的车牌。

“Tsubameつばめ”,燕号,这里讲述的是这班日本铁道史上名列车的演变历程。战前,燕号就是往返于东京与大阪之间的最高等级特急列车,东京开车仅需8小时即可抵达大阪;战后伴随着东海道本线的电气化,燕号的速度进一步提升到东京大阪间6小时50分。之后随着东海道、山阳新干线的逐渐通车,“燕号”的运行区间从东海道西移到山阳,再到20世纪末的九州。随着2004年3月九州新干线“新八代—鹿儿岛中央”区段开通运营,“燕”成为九州新干线超特急列车的称号之一。如此,名列车的名号实现了跨越世纪的传承。

铁道博物馆里面一定会有的模拟驾驶,九州铁道博物馆提供的是北九州地区811系通勤电车的驾驶,基本的操作方法和“电车Go!”基本一样,评分的方式也差不多,不过真正操作起来最大的问题还是紧张,于是开的很不好!其实我觉得主要还是手生的原因,如果多加练习应该能开的更好;其实日本人也不都是天生的电车驾驶员,比如这个小朋友出站之后直接一把打到最高速,中间被ATS拦下来才减速,进站的时候更是毫不减速直接过站。。。


参观二层的特展区。这期特展的内容是“从南到北,全国的蓝色列车之旅”,日本的“客车寝台列车”多数使用的是蓝色车厢,于是寝台列车也有“蓝色列车”的美称,在日本铁道客运全面高速化、动车化的当下,本格的“蓝色列车”仅剩下唯一的“寝台特急北斗星”(2014年9月时点),于是“寝台列车”不仅是一种铁道文化,更带有无尽的历史感。主办人用非常详尽的文物和影像资料介绍代表着一个个时代的知名寝台列车;更讲述着围绕着这些列车的旅情。不可思议的是,这些影像资料只有两名作者!两名作者可以集齐几乎所有名寝台的影像,甚至很多是数码时代之前的作品,只有“叹服”两个字可以形容我的感受了。由于版权原因,拍照的部分就仅门口为止,另外就是这张特展的宣传单了。


最后参观室外的机车车辆陈列,都是国铁时代运行在九州的里程碑式列车。
蒸汽时代东海道、山阳、鹿儿岛本线的干线客运蒸汽机车,C59型1号机。

九州初代干线长距离用电动车组481系,伴随鹿儿岛本线的电化引入九州,挂的头牌是至今在九州仍然运行的特急“にちりん”(日轮)号。

世界上最初的“卧铺动车组”581系,当年担当新大阪与博多间的寝台特急“月光”号。

581系动车组是寝台—座席两用,B寝台的部分是三层寝台,白天的时候下铺可以收起来变成座椅。

九州铁道博物馆的参观就到这里,接下来就要跨过关门海峡前往下关了。门司港地区有一条非常著名的观光铁道:北九州平成筑丰铁道的“潮风号”。这是原先连接门司港站货场与其中一个码头,长2.1公里的支线铁道,废弃几十年后,2009年被北九州市开辟为观光铁道,设立了九州铁道纪念馆、出光美术馆、诺福克广场、关门海峡和布刈四个车站,串联起门司港地区的众多景点。不过必须特别留意,这班观光列车只有周六日和假日才运行(暑期每日运行),平均40分钟一班。列车以蓝色作为设计主题,自然就是“关门海峡”的意象。


轻便机车牵引着两节轻便客车,以步行都能追上的速度慢慢行驶在门司港区。车掌小姐,同时也是导游小姐一边拿着大檐帽和乘车纪念的标志给乘车的观光客合影,一边讲解着列车和门司港地区的历史。繁华的街市上,每个看到这列火车的人都会向车上的旅客微笑招手。蓝天白云之下,迎面海风吹来;视野的左侧是关门海峡,头顶已经能看到雄伟的关门大桥,本州也近在咫尺,这大概是“铁道旅行”所追求的极度理想境界了!最后一个区间,列车进入关门大桥之下的隧道,周围一篇漆黑,车顶上突然出现了蓝色海洋主题的灯光,车厢里所有旅客顿时一起惊呼,旅程相当完美的一个结尾,也留下无尽的回味。


列车上看到的关门海峡与关门大桥

日本人是多么喜欢“最xx的站”这个概念啊,这里都搞了一个“九州最北端的站”的牌子。。。

终点关门海峡和布刈站旁边有一台EF30型机车牵引22型客车的静态展示,现在是个咖啡厅。

和布刈公园这里几乎是关门海峡最窄的地方,站在海边的观潮步道,对面的本州已经近在咫尺,大概只有几百米的距离。门司叫做“九州的玄关口”,这个视角能够感受到这种玄关的险要;已经能够很清晰的看到关门大桥的主塔,和昨天的明石大桥相比,今天这个晴朗的天气更显出大桥的雄伟,甚至是那种“扼喉之势”。

关门海峡旁的“句塚”

再换个角度远眺大桥和本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