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三姐歌谣——河池市宜州区刘三姐文化传承中心

2022-05-28 14:20 作者:闲看蜜蜂由蜜意  | 我要投稿

宜州非遗知多少-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刘三姐歌谣

https://mp.weixin.qq.com/s/bN-i-8o3fIF7_s6qageyWg

魅力宜州多彩非遗  2018-10-10

刘三姐歌谣概述

壮族民间认为,"歌圩"是刘三姐传歌形成的,刘三姐是歌圩普遍形成的重要标志。歌圩的歌就是刘三姐的歌。刘三姐在广西壮族自治民间称为"歌仙",宜州是刘三姐歌谣最有代表性的地区,被认同为刘三姐的故乡。刘三姐歌谣大体分为生活歌、生产歌、爱情歌、仪式歌、谜语歌、故事歌及创世古歌七大类,它具有以歌代言的诗性特点和鲜明的民族性,传承比较完整,传播广泛。刘三姐歌谣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具有见证民族历史和情感表述方式的文化史研究价值,还具有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2006年,刘三姐歌谣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截止目前,共有各层级传承人11人(国家级1人,自治区级1人,市级2人,县级7人)。

刘三姐源于“嘹三姐”。壮族民间宗教经典《麽经布洛陀》中有“嘹三妹造友”,在《壮族民歌古集成.欢岸》“爱恋”、“婚恋”的意思。“嘹三妹造友”意为“好玩乐的三妹造出了男女之间的爱情”。在壮语中“嘹”是“玩”、“玩耍”、是“娱乐”、“玩乐”的意思。在壮语的观念中,出去对唱山歌,是“玩“、“玩耍”的重要内容。著名壮族长篇古歌《嘹歌》就是源于壮族“以歌为乐”,好唱“嘹嘹之歌”的习俗,其本意是“男女恋情之歌”。在一定意义上,“嘹三妹”就是嘹歌的化身。壮族民间认为,刘三妹是一个善唱山歌、喜欢到处玩乐的女子。这就说明了,刘三妹就是“嘹三妹。在壮人的观念中,“嘹三妹”是始创山歌的人,是歌仙,人们尊称她为“三姐”这也是壮族“好歌”、“以歌为乐”的民族文化心理的生动体现。汉文化到来以后,文人们用汉字记载“嘹三姐”时,记为“刘三姐”。其实,刘三姐并非某一个人具体的人,而是壮族群众根据自己对山歌的体验和理想追随求而塑造的心目中一位创造了山歌和爱情的歌仙。

刘三姐是与歌圩连在一起的。“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壮族民间认为兴歌圩是刘三姐传歌所至,或者说是纪念刘三姐“仙化”而定期会唱逐成歌圩。当代著名民民俗学家钟敬文教授也认为“刘三姐是歌圩的女儿”。由此说明,刘三姐是歌圩普遍形成的重要标志。人们认为,歌圩的歌,就是刘三姐的歌。刘三姐的出现又推动了歌圩的发展。刘三姐是歌圩大量出现以后的产物。关于歌仙刘三姐产生的时代,根据文献记载,一般认为是在唐代。广西《宜山县志》说:“刘三姐,唐时下涧村女……性爱唱歌”。唐代,壮族地区的歌圩已经普遍形成。

刘三姐是壮汉文化门交流、碰撞、融合的产物。泰汉以后,中原民族大量南迁,尤其是唐代,汉族文化在岭南广泛传播,不仅使“官话”(汉语西南方言)成为壮汉民族之间交流的通用语言,而且七言四句体的诗歌、民歌形式也为壮族山歌所吸收,但仍保留壮族押“腰脚韵”的传统。“嘹三姐”就是在这种文化的碰撞中变成“刘三姐”。流传在广西的刘三姐歌谣,一般为七言四句体,并分为壮歌与汉歌两大类。而刘三姐本人,民间传说中她是土生土长的农家女,是用山歌斗败三个秀才的“下里巴人”“歌仙”,而在一些文人的记述中,她又变成通经史、识诗书,与秀才“阳春”对“白雪”互相酬唱的才女,这也是壮汉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具体表现。

(图为刘三姐歌谣国家级传承人谢庆良培养传承人画面)

刘三姐歌谣文化与宜州渊源

宜州是刘三姐歌谣富集的代表性地区。宜州境内先秦时期为百越属地,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定周县,为宜州正式建置之始。自唐贞观四年(630年)起,这里又是历代州、郡、府、路治所在地,也是汉文化比较早传播并且与底蕴深厚的壮族文化激烈碰撞的地区。正是在丰富深厚的山歌及歌圩的土壤及其与汉文化激烈的碰撞中,出现了歌仙刘三姐,同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刘三姐歌谣文化,宜州也被人们认同是刘三姐的故乡。刘三姐和刘三姐歌谣文化在宜州有以下特点:

地方志关于宜州的记载较早而且比较明确、具体。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庆远府志》明确记载刘三姐出现在唐代,家在宜州下枧村,是半壮家女。

宜州民间传说中的刘三姐是流河乡下枧村的农家女,是“下里巴人”的“歌仙”。直到今天,宜州依然流传关于刘三姐的传说,许多民众深信历史确实出现过刘三姐其人其事,刘三姐做为“歌仙”的形象在宜州深入人心。传说中的刘三姐以歌艺服人,在对歌中博得众人钦慕,正与宜州各地的歌师、歌王在歌圩的对歌活动中以歌多、歌巧、歌美赢得人们的赞扬甚至崇拜,获得社会认可相似。流河乡已于2004年改名为刘三姐乡。

宜州是历史上歌圩分布密集的地区,传说中这些歌圩都是刘三姐传歌而形成的。宜州壮族人口占70%以上,但只有一部分歌圩唱“欢”(即壮歌),相当一部分歌圩既唱(欢)又唱汉语柳州方言的山歌和汉语“百姓话”山歌,还有一部分歌圩全部唱汉语柳州方言的山歌。歌圩上的壮汉文化交流、碰撞和交融表现突出。

宜州最早把歌仙刘三姐的形象和刘三姐的歌谣编成彩调剧并搬上舞台,从而掀起了20世纪50年代广西彩调剧《刘三姐》会演的热潮。接着电影《刘三姐》在国内外巡回放映,引起广泛而持久的轰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三姐歌谣主要内容

刘三姐歌谣大体分为生活歌、生产歌、爱情歌、仪式歌、谜语歌、故事歌及创世古歌7大类。

生活歌

(1)生活苦歌;(2)媳妇苦歌;(3)单身苦歌;(4)长工苦歌;(5)孤儿苦歌;(6)鳏寡苦歌等。

劳动生产歌

(1)对劳动的热爱和自豪感以及对勤劳美德的赞颂;(2)反映耕地、插秧、收割、采樵、采茶、打鱼、打猎、建房等劳动内容;(3)咏唱劳动工具并说明其用途;(4)反映与农业劳动有关的天气变化,如水、旱、风、涝等自然现象的产生及其规律;(5)传授与生产密切相关的鸟兽花果知识等。

爱情歌

(1)想见歌;(2)催请歌;(3)查问歌;(4)戏谑歌;(5)赞美歌;(6)结交歌;(7)离别歌;(8)相思歌;(9)重逢歌;(10)怨情歌;(11)热恋歌;定情歌等等。

仪式歌

(1)诀术歌;(2)节令歌;(3)礼俗歌。其中礼俗歌又包括婚嫁、丧葬、乔迁、满月等场合唱的歌。

谜语歌

1)农事谜语歌;(2)生活谜语歌;(3)动植物谜语歌;(4)天文地理谜语歌。

故事歌

(1)根据汉族故事改编的故事歌,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薜二贵》、《龙女与汉鹏》等。(2)壮族原生的故事山歌,如《打柴郎与仙女》等。

创世古歌

如《十年天旱歌》、《十年水灾歌》、《水泡天门》、《盘古兄妹造人歌》、《开天辟地歌》、《布伯》、《莫一大王》等。

刘三姐歌谣重要价值

1

见证民族历史和情感表述模式的文化史价值。人类的文化传承和表述,经历了原始的口耳相传的对话式的表述到讲究抑扬顿挫的韵文式表述和系统的文字表述等阶段,以歌代言是人类情感表述的独特模式之一,因此,宜州刘三姐歌谣具有生重要的人类表述文化的认识价值。

2

学科研究的学术价值。源远流长的宜州刘三姐歌谣蕴涵多学科的文化信息,对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提供事实的依据和可贵的启迪。

3

增强文化身份认同,维系族群和谐的社会价值。能歌善唱是壮族文化的传统,也是壮族身份的重要标识,抢救、发掘和弘扬宜州刘三姐歌谣,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增进壮族同其他民族的沟通、交流和相互了解,促进壮族地区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


文字:河池市宜州区刘三姐文化传承中心

图片:李彦儒

编辑 / 排版:李彦儒、何柳

审核:韦耀华、莫祥合


版权声明:本文为“魅力宜州 多彩非遗”微信公众号原创内容,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关于我们

由河池市宜州区刘三姐文化传承中心主办,旨在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资讯传播、政策宣传、知识普及、资源展示、学术交流等服务,为业界、学界和公众搭建交流、互动、分享平台。

魅力宜州,多彩非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三姐歌谣——河池市宜州区刘三姐文化传承中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