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无我之境”:悠然见南山

2022-10-09 21:16 作者:诗人王千去  | 我要投稿

诗曰: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句诗,它属于诗之境界当中的无我之境。大家可以参考一下《人间词话》的第三则(引如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这个无我之境呢,也就是原视频题目中所说的什么“物我两忘”,就是这种境界:“物”跟“我”这两者呢,相融洽于这个范围之内。

       无我之境为什么好呢?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所谓无我之境,无的这个“我”无的是作者的主观。你如果问:这句诗里面有陶渊明吗?

       答案是有的。


       在这句诗里面有作为人物的陶渊明,但是呢,没有作为诗人(作者)的陶渊明。所以是“无我”。


       也就是说呢,无我之境的诗,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其中没有“我”,只是单纯用物的眼光去看别的物,其中呢没有诗人自己的主观色彩

       没有诗人自己的主观色彩,有什么好处?很简单,我们知道人跟人的审美不一样,某个诗人这么看某个东西,他觉得是这样的审美,但是呢,跟他有不同审美意见的人可又太多了。那如果是能够离了这个主观色彩呢,以物的角度去观物,那么审美的差距就减小很多;持有不同意见的读者,就减少了非常非常多。

       换言之,就是喜欢这句诗的人,就增加了非常非常多,甚至可能是翻倍。

       这个就是无我之境,这种“物我两忘”的超脱所带来的好处。这样就知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它怎么个好法。同时呢,以后我们只要再遇到这类的诗,我们都能知道它好在哪里了,有这个理论,以后就万变不离其宗了。

“无我之境”:悠然见南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