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解读《景观社会》第七章:第174段

第174段
The self- destruction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 is already well under way. The explosion of cities into the countryside, covering it with what Mumford calls "a formless mass of thinly spread semi-urban tissue," is directly governed by the imperatives of consumption. The dictatorship of the automobile - the pilot product of the first stage of commodity abundance - has left its mark on the landscape with the dominance of freeways, which tear up the old urban centres and promote an ever-wider dispersal. Within this process various forms of partially reconstituted urban fabric fleetingly crystallize around "distribution factories" – giant shopping centres built in the middle of nowhere and surrounded by acres of parking lots. These temples of frenetic consumption are subject to the same irresistible centrifugal momentum, which casts them aside as soon as they have engendered enough surrounding development to become overburdened secondary centres in their turn. But the technical organisation of consumption is only the most visible aspect of the general process of decomposition that has brought the city to the point of consuming itself.
对于城市环境的自我破坏已然发生。
这个城市值得可能是旧式城市,也就是那个所谓“咽喉要道”的城市理念的崩溃。之前城市就是作为一个质的差别而出现的,阻碍别人进入的防御性建筑群。围墙还要分城和郭的那种。
城市对于乡村的扩张——将一种芒福德称之为“一堆无形式的半城市化组织”覆盖了乡村——是直接受消费活动的规律所决定的。
城乡结合部,一种发现城市没办法立刻推广,而是需要时间一代代改变观念然后才能顺手把陌生社会的城市推出来。即使是早期城市也只能通过慢慢增加国人的数量才能够扩展出封邑或者说采邑。所以混合状态就是一个最初的介入、蚕食。
王的译本来了一句“城市爆炸进入乡村”,我没绷住。
占据了独裁地位的汽车产业——它是商品繁荣初阶段的试验性产品——的形象已然与作为地标的高速公路相分离开了,后者破坏了旧式的城市中心并且推动了一种更广泛的分离。
为了修路,那么城墙上要开的洞就会越来越多,最后整个城墙都没了。现在即使在南京这种城市里保留着古城墙,那也就是个景观。看看第172段倒数第二句吧,这就是用来维持一种特别的认同感用的,你与我的相同之处并非我们都是明朝人,而是我们都看过同一个东西,摆上台面以后就荒谬到可笑的共同感。
在经济凌驾了政治的时代,城市中心处就不再安置政治相关部门了,而是经济部门,比如说商场,但是在消费主义兴起以前,城市的中心一般是生产中心:工厂。而居民区就是工人的居住区。就像宿舍围着教学楼建造一样,专门化的标志就是再把两个东西围个墙封装起来,这就模块化了,就是集成的了。再把一个一个功能部机械地组装起来,一个新的城市就建成了。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部分性的城市组件快速地在这种“分销工厂”周围重建起来——巨大的购物中心在荒地上建起,周围只有大量停车场。
似乎我在上一句中还讲快了,现在这句话也省得多说了。
的确“distribution factories”这个比喻比较抽象,所以王的版本译出了个“分类工厂”也是情有可原的。
这些狂热消费活动的圣殿同样服从于那种不可抗拒的离心驱力,当它们将周围环境发展到超出负荷后又会将这种驱力投向下一个中心。
别的地方我不好说,但是我这儿的确就是这样的,县城里建起了大型超市,后来乡镇里也开始建成同样规模的超市。
但消费活动的技术组织仅仅是这场普遍的分散运动中一个最为明显的环节而已,这场运动将要把城市带到自我毁灭的程度。
当处处都是一样的空间结构和观念时,区分城市和非城市就是没有意义的了。“technical organisation of consumption”严格来说指的是所有商业组织,或者说流通环节的相应组织。而景观化了的是整个社会而不仅仅是这一部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产环节先完成资本化,然后流通环节再进入这种状态的历史,也说明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总是走在意识前面的,一切指向了控制/维持现状的意识都没有办法消灭失控情况的存在,甚至它们就是相信失控状态的真实性,才会同意主动控制活动的必要性的。
张把我称之为“普遍的分散运动”的部分翻译成了“普通解体”。几个菜啊?怎么喝成这样了…人家王先生就还能保底发挥,该译成“普遍”的时候没瞎搞。
题外话
外资制造业似乎有总退却的模样了,建议立体滚筒式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