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时评荟萃:清华贫困生的“树洞”刷屏,“我想照亮哪怕其他一个人也好”

2021-11-13 19:55 作者:真相大白的小白  | 我要投稿

清华贫困生的“树洞”刷屏:这大概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吧


“我自己也想像他们一样,照亮哪怕其他一个人也好。”近日,一篇清华贫困生的匿名自白在网络流传,受到广泛关注。11月9日,多位清华学生告诉记者,文章直抵人心,深受感动。

“你们知道T35吗?我很感谢这趟列车,这是唯一一辆从安徽到北京依然有硬座的白皮列车。”这位学生来自安徽,为了省钱,2014年从老家坐着硬座一路北上。据他回忆,这趟列车很难买,更多时候是拿着一个小马扎坐着看书,度过火车上的一宿时间。

文章中提到,他当年入学时奖学金和助学金共计13000余元,扣除学杂费,一年可支配的资金只有6500元。他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开支计划,每个月只能花400元。同学吃西瓜喝饮料时,他只能默默喝水;在食堂里想办法用最少的钱吃到最可口的饭菜;无法承担班级出游花销,错过了和同学的合照……这些内容琐碎而朴实,却又能直抵人心,令人动容。

“每年要写两封信,一封是给发放奖学金的企业,一封是给基金会的。”在获得资助的同时,这位学生也会定期给那些给予他帮助的企业和组织送上一封手写信。此后的日子里,他通过兼职有了稳定的收入,也获得了保研资格……

从研一开始,他每个学期拿出3200元,资助了4名家乡希望小学的孩子,为他们提供一学期的生活费、学杂费等。每学期回家时,他也会去看看这些孩子,给他们讲述外面的世界。文末,他说希望未来有一天,能像清华的校友一样成立基金会,去真正做一些实事。

记者注意到,不少清华校友纷纷转载该文。“因为穷过,所以更觉帮助的可贵。”一位毕业于清华的网友表示,写下这篇文章的学弟至今仍不算富裕,但却心系那些贫困学子。他认为这种推己及人的情怀、力所能及帮助他人的态度,让他颇受感触。

清华大学硕士孙同学告诉记者,之前他也看到过很多类似的清华学子的励志故事,但这个故事里令人感动的是,学长在生活稍有改善后就能想着去帮助他人,这种情怀难能可贵。他也希望自己能学有所获,日后用知识回馈社会。

“朋友圈已经刷屏了。”另一位江同学称,目前大家争相转发这篇文章,他看完后深受震撼。文章里没有卖惨、也没有诉苦,学长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他的大学生活,让他看到苦难中的韧劲。

有网友说:

“有余力时不忘助人

不仅是金钱、还有精神

自勉”

还有网友说:

“完整看完了

他是个很真诚的人

也没有因为物质条件改变过自己内心

我辈楷模

祝愿他能靠自己照亮更多人”

从拿助学金省吃俭用

到研究生期间资助4名贫困生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这就是清华学子的风范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极目新闻

体现个人精神力量,也需社会跟进嘉奖

近日,一篇名为 “在树洞里”的清华贫困生的匿名自白刷爆屏幕。这是一个典型的寒门学子自强不息的故事,作者不仅在困境中推进了自己的学业,更在自身情况稍好后无私地选择资助更困难的人。至今,他虽还不富裕,但仍在做这样的资助。

文章触动了人们心底最柔软的部位,原因不仅在于“树洞”的主人对于命运、生活真诚的态度,还在于其文字背后所蕴藏的精神成长。身处困境的他一直在奋斗,但他的字里行间没有任何对命运的激愤,反倒以平和的心境,坚持在逆境中奋勇向上。艰苦的生活没有让他丢失自尊,反倒让他对社会、学校充满了感恩,学校图书馆免费提供的开水都让他欣喜不已。虽然每个月只能花400元,但对“知识改变命运”有着笃定的价值追求,并且高质量地完成了学业。

最近一段时间,这样令人尊敬又感慨的“寒门学子”见诸于媒体的例子并不少,从“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的黄国平,到“放牛娃成长为北大博士”的肖清和,再到今天的“清华贫困生”,一个个正能量的故事在激励着我们。寒门贵子之“贵”,贵在于他们通过苦难的磨砺实现了精神成长,具有同龄人很少具备的坚强意志和强大内心,长期生活困顿却没有因此让其心灵扭曲、精神荒芜,而是像石缝中的野草一样身心健康蓬勃成长。

而“树洞”的主人更可贵之处在于,虽然他自己的生活费曾经只有每月四百元钱,甚至因为囊中羞涩推掉了他很向往的班级活动。然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到研究生期间,他反过来已经资助4名贫困生,虽然他自己并没有完全摆脱困境。而且这不是终点,他说他希望以后能像那些企业家一样成立自己的基金会,他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想法。

直面困顿的勇气和一颗有温度的心灵,传递出的温度和力量是无价珍宝,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与反思,去检讨自己的不足,激起更多人的向善之心。谁愿在庸庸碌碌中度过今生?谁愿消失在茫茫人海中,被无边的沉寂所吞没?大家或许可以从这位清华贫困生身上得到一些启迪——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去照亮更多人,让世界更美好。

在历史上,像“树洞”主人一样“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人物也不少。比如两晋时的陶侃,小时家贫,然而通过自己的奋斗,挽国家于将倾。虽然在门阀制度积弊深厚的时代,陶侃及其家族一直遭门阀的轻视与打压,但是他的精神依然焕发出无穷的力量。他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后代陶渊明不就是个例子?

如今时代进步了,对于黄国平、肖清和、“树洞”主人等等寒门贵子,社会在感慨、钦佩于他们的精神力量的同时,似乎还应当再做些什么?除了给他们更多的精神援助之外,是否还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机遇、物质方面的援助?因为我们相信,给予这些精神力量强大而又崇高的人以更多的援助,就是在援助社会自身。







澎湃评论

超越贫穷,从来不是有钱就可以


“走出贫穷”,不仅意味着解决自己的贫困问题,还意味着有意愿、有余力,去帮助社会上的穷人。他由自己的命运看到了其他人的命运,决定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回报社会。
他的自述中,不止一次提到“德行”,这个词源于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他是这样理解的:“我们所得到的一切,应该有相应的德性去支撑”,“我接受了这一切,那么我就应该做出相应地回报,匹配我的德行。”
真让人赞叹。在这位学生心中,父母健康,自己求学一路顺利,就是上天的馈赠,自己只有提高自己的德性,才能“匹配”。
这就是道德的真正含义。它是用来约束自己的,是坦诚的,是与自己灵魂的对话,他通过提升自己的内在(德性)和外在(知识技能),最终走出了自己的“贫穷经验”。他成为一个内心自足的人,而不是一定要去挣多少钱,不用等到自己成为大富翁给母校捐一笔巨款。这让他摆脱了贫穷施加给人的局限。
贫穷作为一种处境,其可怕之处是给人的内心造成阴影。很多年以前,有一句经典的话,“我奋斗这么多年,不是为了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讲的是一位名校学生很“争气”的故事。但是这种“争气”,某种程度上说仍是扭曲的,是在攀比,或者是在等待“报复”的机会——自己成为“人上人”的那一天,一定让你们知道我是谁。
这种心理,和另外一个曾经的网络流行语“凤凰男”很像。有些农村出来的孩子,可以读好大学,挣不少钱,但仍然对出身感到敏感,集中的体现就是自卑和自大时常交织在一起,不能坦然面对自己的过去,特别想摆脱早年贫穷的经历,最终反而让自己在心理上陷入泥潭。
摆脱贫穷的路径有两种,第一是保持开放性,不要拒绝别人的邀请,去尝试品尝美酒和咖啡,接纳不同的生活,这一种路径是“外向”的。另外一条道路,就是这位清华学生讲述的,是内在的、拷问自己灵魂的,不认为自己的贫穷是巨大的不公,相反,父母健康,自己成绩良好,就已是一种恩赐,自己要提升德性,回报这种恩赐。
努力让自己优秀,也尽力去回报社会,这是“走出贫困”最好也是最短的路。这名清华学生做到了。我们的社会有这样的年轻人,让人欣慰。

清华“树洞”里的精神之矿

来自单亲家庭、家里是贫困户、每个月只能花400元……近日,一位清华毕业生在“树洞”发帖讲述辛酸求学路引发关注。相伴一路的,还有贫困生的暖心回馈举动:手写千字感谢信致敬可爱捐助者,毕业季倾尽囊中2000元请班级同学吃散伙饭,研究生期间资助4个孩子完成学业。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展现着其特有的精神传统与文化气质,浸润于每一位学子的血液中。“树洞”里的励志帖,正是清华学子践行校训的绝佳范本,让我们在一窥苦难中的韧劲、一览投桃报李的品德之余,深挖其中的精神富矿,收获别样的人生意义。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从入学前“家里拿不出一分钱”,到就读期间“每天10元的伙食费”,清贫是贯穿这位学生的浓重底色。然而,一份份优秀的成绩单以掷地有声的响亮,回应着生活的苦难艰辛。“树洞”里的帖子告诉我们,自强不息重在强调勇往无前,生活的一切苦难,都不是我们止步不前的理由。

心怀感恩、保持谦逊方能体悟生活暖阳,此乃精神富矿的第二重意蕴。定期发短信祝福老师节日快乐、手写信件向捐赠企业家表达感谢……清华贫困生感激学校提供的资源,感念热心人士的长期资助,感谢那些谨慎呵护其自尊心的班级同学。眼中有感恩,心中才能有光明与美好。身处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感恩生活中,才能营造更加友爱、和谐的氛围。

“以我来时路,赠你沿途灯”,以善回馈善是第三层价值所在。来自企业、基金会的爱心善款曾助力梦想圆满,正因深知贫穷的苦涩,才更珍惜硕果的香甜。“我自己也想成为像他们一样,照亮哪怕其他一个人也好”,清华学子以微薄之力,坚持资助4名希望小学的孩子。如果说奉献爱心也会“人传人”,那这名学子无疑是传播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不因贫穷而迷失前行路,更不在成长之后改变初心,清华贫困生“树洞”里的精神之矿,值得我们深深体味、多多践行。

(来源:南方日报)

清华贫困生“树洞”为何让人感动?

“我自己也想像他们一样,照亮哪怕其他一个人也好。”这些天,一篇清华贫困生的匿名自白在网络流传,感动了一大批人。

  从拿着小马扎、挤70元一张票的T35次火车求学,到晚餐花5角到1元钱不等吃四样素菜,再到每晚回宿舍前去教学楼或图书馆灌满两瓶免费的饮用水,《在树洞里》记录的无一不是寒门学子最日常的琐事。但与囊中羞涩留下的困苦记忆相比,作者更在意那些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帮助与支持,更看重那些砥砺前行中积累的点滴收获。

  贫困不是耻辱。在清华贫困生的自白中,字里行间流露着他面对贫困所一直葆有的坦率和诚恳。“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一时寒酸,无须顾影自怜;今日富足,仍要饮水思源。直面生活,坚定信念,在坎坷中走向成熟,在风雨中收获平静,才是一个人应当具备的人生态度。只有珍惜每一寸光阴,才能在人生历练中活出生命的厚度和宽度。

  读过《在树洞里》的人,恐怕都会对文中提到的“两封信”印象深刻。那两封作者每年都要动笔手书的信,本意是感谢资助他的企业和基金会。然而,书信洋洋洒洒三五千字,内容远超“感恩”二字。总结过去一年,又列出未来的计划——这书信既是对资助者的一份承诺,也是对自己的一个提醒。如果没有勤勤恳恳的每一天,内心又怎能安然而快乐。唯有自立自强、孜孜不倦,才是对资助者的最好感谢和回馈。换句话说,比感恩更紧要的是自强。

  当然,《在树洞里》不只是写给曾经贫穷的人看的。如果不尝试包容和接纳贫寒,没有体验过贫穷的人恐怕难以真正学会面对这个多元的社会。在那份自白中,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在大学一年级时,同学们其实知道作者是因为省钱才不去参加班级旅游。但大家既没有戳破真相,也没有“集资”帮作者埋单。因为,同学们明白,自尊对一个寒门之子来说是多么重要。这个动人的情节提醒我们,对身处困窘的人,要多一份贴心和耐心。只有读懂他们的内心需要,才能真正帮助他们走向新的天地。

  最后,笔者想说,别忘了作者为什么写下《在树洞里》。因为,他“看到了一些领国家助学金的同学大手大脚,也看到了一些同学好像并不困难”;他“更看到了许多拿了学校的奖励,可是连写感谢信都不愿意写,觉得很麻烦的同学”。与贫穷相比,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才是病态的,这需要人们时时自重自省自律。别忘了,用奋斗回报社会;别忘了,还有人需要你的帮助。(杨博)


时评荟萃:清华贫困生的“树洞”刷屏,“我想照亮哪怕其他一个人也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