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氓我浅论文学作品与文学史作品

论文学作品与文学史作品
(北宋仁宗坐汴梁•君正臣贤民安康……)
朋友们好,一看我这个屌样!再看看标题!诸位应该笑了吧!没关系!您们当个笑话看也行!
流氓今日立正堂,问声诸君都安康。
可气万民遭世殇,可恨洪水漫田淌。
啊哈!啊哈!啊哈!那个叫头条号又被封杀!封杀!封杀!我恨的牙根痒痒!痒痒!痒痒啊!算了!不和头条君一般见识了!

………………
我这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性格改不了啦!即然有人爱笑,就笑个痛快吧!言归正传吧!先讲什么是文学吧!
“历史鉴赏”曾文中讲过"文学"一词,最初的意思是指文章、博学。它第一次出现在文献记载中是在《论语》中:文学,子游,子夏。是记录孔子在教育评价他的弟子时,说他弟子中子游和子夏是最通晓史书和礼乐等古代文献知识的。可见在春秋时期,"文学"的意思指的是关于古代文献和典章制度的学问。
邢昺在给论语做疏的时候,对这个意思进行了新的解释。邢昺:"若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也。"亦指教贵族子弟的学科,也就是类似于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指人的一种技能,而通晓古代文献还意味着这个人需要渊博的学识,如此,文章、博学的意思就讲通了。
比如《晋书》记载:"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指的是司马懿在曹魏的时候曾经担任过的一种官职,这种官职主要是教导贵族子弟,还负责教导他们的礼仪,类似于现在的校长。但是这个之类的职位要求就是要求担任者有有渊博的学识,这样才能教导学生。
"文学掾"这个职位在汉代初次设立的时候,在选拔负责人的时候,是要进行一定的考核的,主要科目就是:贤良文学,而如果应试者最后通过了,也会直接承接考试科目的名字,也被称为"贤良文学",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此人道德品质良好,二是指此人精通儒家经典。
而这个意思一直到了宋代,还一直留存着。比如在《宋书》中记载了这样的话:上留心艺术,使尹何尚之立,太子率更令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在"文学"出现的前文中,分别对应的是玄学、史学、文学,可见文学和玄学、史学一样是一门学问的统称,和上文讲到的"文章博学"的意思是一样的。
"文学"演变为:对天下一切文章的总称。
到了汉代,"文学"的意思有了改变,包含了天下一切的文章,并不仅仅是今天所说的带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比如曹丕在《典论.论文》里说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句话的文章包含了当时的所有文体:奏议、书论、铭诔、诗赋,等一共八种形式。带可以看到,奏议、书论都是理论性的文章,与现在的审美价值的文章并不一样。值得多是现代意义上的文章,并非文学。
"文学"演变为:指人的作品语言优美、辞章素养高。
到了北魏,"文学"的意思演变为人的作品语言优美,辞章素养高的意思。在《魏书》中记载:而義第六文学为优。可见,这个时候的"文学"的意思就不是春秋时期的指代某种科目,而变成看了对人和作品的形容,指的是人的博学,和文学作品的语言非常的优美。这样的意思和现代人的对"文学"的认识已经有了共同点,那就是对语言的优美的重视。
在后世的文献中,也有记载这一意思的文献:颜真卿的《序》:"非老于文学,其谁宜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是对于文学的素养非常高,怎么能做得到呢?是对于上文中"文学"做指的语言优美的承接。而这些可以概括为"写作能力、辞章能力优秀"。如此一来,"文学"就开始独立于之前的"科目""学识渊博",而具有了新的意义,指具有鉴赏性的文学作品,和现在人们通常意义上说的文学作品的意思已经趋于一致。
"文学"和学术有了一定的重合
到了唐宋时期,出现"文以载道"的思想,指的是一个人的文章适合一个人内心所想的东西有关的,也和他的志向有关,和他对整个世界的看法有关。此时的"文学"更多的是指"文",单纯的指文章,以及文章所代表的含义。
比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中有: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说的表达开心的文章很难写,表达穷苦心情的文章很好写,所以好的文章大多是在旅途中所得,因为写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但是不可过分追求文辞的优美,而忽略了文章的主旨核心。 但是这样的思想也为后代区分好的文章(文学)和不好的文章(非文学)提供了一个区分的点,这个时期的"文学",多指的是"文"的意思,与"学"无关。但是所谓的"道"让"文""学"有了连接的点,就是学习写的文章是为了表明心中的"道",将"文"赋予了内涵与价值。
"文学"重新恢复到最初的意思
清朝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集大成时期,很多思想、学术在这个时期得到汇总,比如《四库全书》的编撰。"文学"一词也不例外。清代的大学者章太炎就认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说已经存在于竹帛上的叫"文",讨论它的文法规则的叫"文学",将"文学"的意思扩大化。
因为"竹帛"并非单单指竹子和布帛,而是指记载文字的载体。只要有明确记载的东西记载,它就叫做"文",和曹丕对所有文章的总称称为"文"一样,但又增加了可以研究"文法"的叫做文学之意,直接将"文学"的定义提出来,那就是有研究价值!
现代的"文学"含义
而现代,"文学"含义多指的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文章,其实指的是并非中国古代的传统的文章,而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自日本传来的西方对"文学"的概念。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说到:"文学"不是从子游、子夏上割舍下来的,而是通过日本输入的西方现代以"审美价值"为核心的概念。我们今天讲的"文学"与我国古代讲的"文学"其实是不一样的,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文学"的概念变迁,不光是一个词语意思的演变,而是一个朝代思想的演变,以及背后的社会文化变迁。
由此可以得出,有文学一说就得有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实在太多太多了,我今天只讲概念,不讲作品本身!我一向如此!就光谈道理,而不谈道理该怎么应用,正所谓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至于怎么应用就是您们自己的事情了!就好比我教儿女也一样,提前把部分《经、史、子、集》买到家里,从来不会要求儿女去看,看不看是儿女们的事情!这例子不太恰当哈!毕竟有许多前辈今天压座,再举个恰当的吧!就好比我同父母们购买衣服,买回去就放在他们房间,穿与不穿就是父母们的事情了!还好!还好!还好我机智!要不就会被前辈们扔鞋子骂着让我滚蛋了!哈哈!开过玩笑了!
继续卖弄我的演讲吧!
文学作品即为古今知识分子们根据自己对生活的亲身体会,感悟而留下的作品;是所有文字作品的总称,是由无数无数个个体集汇而来的作品。什么是文学史呢?文学史即为每朝代每代的政治家们授意下所编辑而得的作品,每朝每代由于施政方法的不同,每朝每代自然文学史作品也不同。
有位王老先生就说过一句名言,“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我十分赞成!有位赵老先生更是牛犇,看看他在《论诗·李杜诗篇万古传》中怎么讲:
李杜诗篇万古传,如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由此可以多少看出为什么文学会是多变性发展了吧!从文“字”上来讲,我们的先祖们由结绳记事,进而画图叙述事,再后来由图简成文字,奠定了文字的基础,进而又分化了各种文字,就更加暗隐了文字的多样性,可以讲有多少种文字,就有多少类文学。只是可惜的是,任何事物逃不掉自然演化的规律,有生就有亡,有增就有减,由于多年的战乱及历史的演变,《三坟、五典》不见了,《连山、归藏》不见了,《六韬、九丘》不见了,有许许多多许许多多的古籍都不见了;还好我们的先人给我们留下了《内经》、《诗经》、《易经》、《春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尽管《二十四史》各有得失,如《史记》、《汉书》、《旧唐书》相对而言质量上乘。《魏书》、《新唐书》、《明史》等问题比较多。但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历史的保贵资料!我在此不想提清史稿,因为大清太害人了。我也不想跑题去讲历史,我从来没读懂过一本历史书,也没想过去读懂一本历史书。因为我明白我在面对利益冲突之时,尚且会讲谎言,作为服务于历代政治历史的文学史,就更不用讲了!这才是我写此文的目的,上文全是瞎扯的铺垫,又笑了,只有您们开心,就笑吧!笑够了吧,笑够了我该开始我的长篇大论来忽悠您们了!
我是个个体,一个独立思考的个体,在我看来,文学是各各个体思想的组合,这其中的思想有四
种境界,一种,为己,一种为利人,一种即为己又利人,一种即不为己也不利人,纯属无聊。就好比我,就属于第四种!那文学史又是什么呢?文学史当然只有三种境界,为己,利人,为己又利人,不包括无聊,无聊的文学史也有但都流传不下来!文学与文学史有什么区别吗?文学与文学史最大的区别就是文学史是由历代政治主体认可并支持的,文学却不一样了,大多数文学之中的作品如果不利于当时的政治主体,都不会被收列到文学史之中。文学史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文学作品的产生,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又促使了文学史作品朝着利民的方向发展,文学作品与文学史作品最理想的境界是和谐发展,共生共荣,而不是一方独大;大家可以这么试想一下,如果文学史是一只领头羊,在这只领头羊的带领下,其它羊只会跟众而没有自己的思想,假如有一天领头羊把羊群带到一个悬崖上,领头羊万一犯了毛病,跳了下去,其它羊儿由于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只会盲目的跟从,也就注定了全羊覆没的悲剧。由此可以看出,某些文学作品虽然不利于统治阶级,但也是有自己的思想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避勉全军覆没的悲剧发生。文学作品历史上这类悲剧太多太多了。
几乎每次朝代迭更时,都会惨遭一次浩劫,除了政权平安过渡的那个黄袍加身滴宋太祖是个例外,有史料记载的文学浩最严重的有十次。
一、焚书坑儒
秦统一全国第九年(公元前213年),为反对儒生干政,体现强权政治,设“挟书律”,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建议:“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官藏与民藏之书一律销毁,只留秦国史书和医药、农业之书,并坑埋儒生四百六十余人。这便是史上震惊的梵书坑儒。虽然如此,秦书亦得以保留许多。但更可叹的是,西楚项羽灭秦后火烧咸阳宫,大火延烧三个月,官方所存的大批典籍毁于一炬,从书祸来看比之秦皇尤甚。
二、王莽之乱
公元8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很快触发了汉末农民大起义。在位十余年,战乱不断,刘秀崛起与之展开争权战争。后刘秀为平定四处叛军,引发大小许多战争,其中毁坏书籍不计其数。这还不算,公元24年,赤眉军与更始军互攻于长安,宫室被焚,“礼、乐分崩,典文残落。”《文献通考》说:“王莽之乱,焚烧无遗。”西汉藏书上百年的辛苦经营,在王莽大乱中消灭殆尽。
三、董卓之乱
东汉末年,董卓专权,天下诸侯共伐之。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为避锋锐,使献帝从洛阳西迁长安,并放火将洛阳城烧成一片废墟。“图书缣帛,军人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七十余乘,属西京大乱,一时燔荡。”图书损毁无数。
四、八王之乱
三国时魏国受曹操等爱书的影响,对图书收藏很重视。政府典藏又开始丰富起来。至晋统一全国后,建秘阁以藏书,所藏已近三万卷。但不久,司马氏王族宗室操戈,内部兵乱,史称八王之乱,祸延十六年,战争不止,秘阁藏书受到严重破坏。
五、江陵焚书
东晋至南朝,虽南迁而战火不断。晋怀帝时已有一批书籍南迁,经多年经营始有所得。南朝初年谢灵运造《四部目录》,著录有图书近六万五千卷。公元502年梁武帝萧衍灭齐建梁,“兵火延烧秘阁,经籍遗毁”,书籍再遭劫难。
六、黄巢起义
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唐朝政府再次重新修补书库。代宗时,以千钱购书一卷,并设立拾遗史到江南寻访图书。文宗时,“搜访遗文,日令添写”。经过多年征集,政府聚书又达五万余卷。然而好景不长,875年黄巢起义,881年攻陷长安建立大齐。兵火之中,“内库烧为锦绣灰。”
七、安史之乱
唐朝其藏书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所获颇丰。玄宗尤好藏书,命人多录副本,以防不测,在长安与洛阳两京各藏一套,然而在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后史思明再起,史称“安史之乱”。安禄山攻陷两京,玄宗逃亡四川。两京所藏图书“亡散殆尽”,“安禄山之乱,尺简不藏”。图书再次遭受浩劫。
八、靖康之难
北宋末年(1126年),金军入侵,攻陷汴京,“即取秘书录”,将书录拿走。次年,金人攻临开封,迫宋钦宗为人质,凭录索取北宋全部藏书及印版。两个月后,宋援军云集京师,金军仓皇北还,“秘阁图书,狼藉泥中……书史以来未有如今日之甚。”此所谓靖康之乱,宋人视为大耻,在我国书史上也是一次大难。
九、绍兴之难
1276年,蒙古军攻陷临安,后建立元朝。战火中,南宋图书损毁甚巨,此又是书史一劫。 早在北宋时,金人不但也建馆收藏所掠的北宋图书,还征集民间图书,因此金人所藏之书也颇丰富。元人灭金后,图书虽有损毁,但余者皆归元人所有。
十、四库全书
清朝统治后,因担心夺政权于明,汉人不服,所以一方面加强汉学研究,力求以汉治汉,大力推崇儒家思想,以巩固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却大兴文字狱,禁止各种不利于政府的言论,有敢犯者,以酷律严惩。
为求销毁彻底并稳定民心,政府开始以修撰《四库全书》为名鼓励民间献书,此套巨著号称集古今之大成,想达到“天下之书莫出于此”的思想禁锢的目的,明着为藏书修书,实则也在大量地禁书毁书。有献书者常获罪,让文人藏家进退两难。全书修成后,分录副本七部,在各地建文渊阁等分藏以防不测。清时是文字狱与禁毁书籍最惨烈的时期,前后数十年,祸及几代人,连我国文学奇葩《红楼梦》都在被禁之列。其时人人自危,文人多用曲笔,不敢谈国事,政府借此鼓励文人少谈事多修书,修政稳民,扼杀言论。通过收缴和禁毁,所毁之书有据可查者数十万计,余者不可胜数,对古籍是史上最严重的破坏。致使清之后,宋刻本成为极为稀有之物。
由上文这十次的文学作品浩劫不难看出,统治者们之所以禁书禁言,全是为了利己的目的,只可惜书是禁了,言论也是禁了,他们的行事方法不得民心,老百姓们心中的怒火却难禁,最后作茧自缚,被埋葬的还是他们自己!唉!真是应验了网上的那句屌丝语言,你可以抢奸我的身体,但你抢奸不了我的灵魂,同理,你可以封杀我的言论,但你封杀不了我的思想,封杀不了这天地良心。我又乱七八糟的讲些什么啊!谢谢大家!
我不讲了!有点累了!不晓得有没有人管饭!
如果今天有人管饭,我还可以讲!哈哈!好吧!
让我讲什么呢!我又没准备什么!我同大家介绍几本书吧!《辨经•人物志•刘邵》《笠翁对韵》《菜根谭》《古文观止》《论衡》《内经》《戴老师的九卷本书》我为什么推荐戴老的九卷本书,因为古今文坛,唯有戴师的《论古代的知识分类与典籍分类及文本阐释的内与外》这两本书中介绍的最详细,也最精彩!提起他我就来气,羡慕嫉妒恨啊!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但凡是能保留下来的被文人骚客们奉为圭臬的经典,其作者大多是来至老人们所写,不但是老人们所写,还是失去权势的老人们所写,开始我也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后来我读了戴师的文章,才明白原来老人们没有被当时的意识形态所左右,也只有由于没有被意识形态所左右的老人们,写出的作品才叫经典,才叫素文!如果诸位细心观察,用心体悟,其实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音乐,都具有其特性!老人们的作品就如同当今少得可怜的老中医一样,俗语讲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作为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国有一老,如有一宝,毕竟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作为我本人,我更加欣赏老人们的作品,因为老人们的作品之中充满着,许许多多的睿智思想,可以引导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很多原地打转兜圈子的路,毕竟我们的人生大多不过三万三仟天,一寸光阴一寸金,在成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就是延长生命,这也是我爱建业老师的最根本的原因吧!(注•为了节省时间,本文有大部分文献来自头条,如有不适!请联系我给于修改!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