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选修课】免费游戏的法律 我们能阻止敛财的惯例吗?



近几年,欧盟出台了一些法律以保护儿童免于掠夺性的免费游戏。虽然理念很美好,但现实却很糟糕:Apple、Google等直接一刀切掉了很多有仅仅着“免费”标签的游戏,许多用心的独立游戏开发者被迫停业,而那些真正的割韭菜游戏总能穿套马甲便规避了限制回到市场。

事实上,并不是法规有问题, 它们确实能在某种程度上保护到儿童,不过也如最近最高法关于未成年人充值打赏无效的意见一样,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没有出事故的儿童仍持有父母存有上万元积蓄账户的密码、仍能随时拿到手机、仍旧沉迷游戏和直播,这法律的效果仅在于他们玩不到了某几款游戏或是即便出事也能退钱。我认为关键在于父母对孩子的限制和教育,以及游戏市场风气的导向。(PS:可笑的是,美国官员被问及此问题是,张口就来一套一套的“保护儿童”的政治论调,却无实质性的成效。吹嘘一番自己的政治荣誉,然后将问题掩盖起来,无所作为。来自视频材料)

另外,来自儿童的增值服务收入其实仅占游戏收入的小部分。很多免费游戏的韭菜对象反而是众多有钱的休闲玩家,以及心智受损的弱势人群。数量众多的休闲玩家会在经济能力范围内合理地氪金以获得更佳的游戏体验,这无可厚非。而后者多心情郁闷、失恋、失业、现实中缺乏社交、有强迫症、变态虚荣等,他们在游戏的诱惑下很容易疯狂氪金以获得发泄,终成为大金主。

并且很多免费游戏公司会和大金主保持密切联系,送一些礼物,彰显对金主的重视,蒙在鼓里的金主感到荣誉感激,持续氪金以回报,却不知道其钱财才是令他们眼迷的(不要用你的年薪挑战我的零花钱)。很多成为大金主的弱势玩家被榨干后下场凄惨:(来自视频材料)一女性刷爆了其信用卡以资助其游戏帮派,后因企图自杀而住院,理由是未能付款成功,而她又觉得所有依赖于她的人都为此感到失望;

一位父亲偷走了他小孩的教育基金去满足他玩游戏的强迫感;一位女士所玩的游戏的公司送她一张机票以参加见面会,不过她确实在游戏上花光了每一分钱,到不了机场。很多弱势玩家被蛊惑后的行为远比不知事的儿童更加疯狂(至少儿童不会想尽办法花光每一分钱),后果通常也更严重。

我认为免费游戏市场的畸形就在于压榨弱势群体玩家的游戏公司。虽然很多公司以此为生,但也有很多公司飞黄腾达之后,没有创造真正有价值的产品来回馈顾客或是引导市场健康导向,而是制作更佳光鲜亮丽的吃人机器,甚至还想扩大自己的韭菜市场。恬不知耻,没有商业道德。(不只是游戏公司,可以拓展)

CD Preject Red 就是一个典范,本是做盗版光碟、盗版游戏起家的,成名之后非常重视玩家,巫师系列十分优秀,自己也不断放低身段给玩家好感:自家游戏经常史低,自家商店游戏没有加密,巫师的游戏音乐和艺术集都能免费获得等等。CDPR既真诚回馈了玩家,又成就了自己,还为游戏行业树立了一个标杆。

反观国内免费游戏市场,着实令人担忧:中小厂商依靠这不光明的手段勉强维生,反感却又无奈,令人恼怒的是那些大厂割韭菜也割得不亦说乎。大厂依靠自身而改变是基本不可能的,或者因某个严重事故而受到外部强大压力而改变,也很困难。小的厂商即便推出标新立异的优秀产品而受到吹捧,在发展的路上也会受到大厂的打压、收购、甚至同化。(个人观点,能力不足,拿不出真正行而有效的方法)路漫漫其修远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