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动物免疫学重点

2022-06-22 13:41 作者:答案鬼  | 我要投稿

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反应。

免疫的基本特性: 1识别自己与非己 2特异性3 免疫记忆

免疫的三大基本功能:1免疫防御2免疫自身稳定3免疫监视

中枢免疫器官(产生免疫细胞并诱导期分化成熟的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法氏囊(禽类特有)。

抗原提呈细胞APC:是指能捕捉、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树突状细胞(DC)简称D细胞,来源于骨髓和脾脏的红髓,成熟后主要存在于脾脏、淋巴结核结缔组织,无吞噬作用,专职抗原提呈,是体内抗原提呈作用最强的一类细胞。

细胞毒作用(ADCC):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作用特点是只能杀伤与抗体结合的细胞,所以这种杀伤作用也称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肥大细胞:肥大细胞是含有大量的膜性结合颗粒,分布于整个细胞浆内颗粒内含有药理作用的活性介质,引起炎症反应的细胞。

细胞因子:是一类由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和相关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产生的调节细胞功能的高活性多功能多肽或蛋白质分子。分类:1、白细胞介素IL(免疫系统分泌的主要在白细胞间起免疫调节作用的蛋白)功能:促进细胞免疫、促进体液免疫、刺激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和/或各系不同分化阶段前体细胞生长和分化、参与炎症反应,重要的炎症介质;;2、干扰素IFN(病毒等干扰素诱生剂作用于细胞后产生的一种具有干扰病毒复制、抗肿瘤和参与免疫调节等功能的糖蛋白。)功能:I型INF—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3、集落刺激因子(CSF)4、肿瘤坏死因子(TNF):5、生长因子GF:是一类主要具有刺激细胞生长功能的细胞因子。6、趋化性细胞因子7、淋巴因子 8、单核因子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1)免疫调节作用;(2)介导免疫效应功能;(3)促进炎症反应;(4)刺激造血功能;(5)促进血管生成等。

TCR:T细胞抗原受体T细胞表面能够识别和结合抗原分子的结构

抗原(Ag):凡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2.反应原性:是指抗原与相应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二者统称为抗原性。

完全抗原:既有免疫原性又有反应原性,也称为免疫原。

构成抗原的条件:(一)异源性(抗原的理化性质与其所刺激机体的物质间的差异程度)差异越大抗原性越强(二)大分子物质:抗原要有一定的分子质量,越大越强(三)分子结构复杂:要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越复杂越强(四)物理性状:球状分子蛋白质的抗原性较直链分子蛋白质强,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单体状态的蛋白质抗原性强 (五)适当的进入途径:抗原分子只有完整的进入免疫活性细胞所在的场所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抗原决定簇:抗原特异性不是由整个抗原分子决定的,而是由暴露在抗原分子表面的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决定,这些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也是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抗原的类型:1、按T细胞依赖:胸腺依赖抗原TD、胸腺非依赖抗原TI 2、按抗原的物质性质:天然抗原、人工抗原、合成抗原 3、按抗原的来源:异种抗原、同种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族特异性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性质相同的抗原)

重要的抗原物质:一、异种抗原1.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细菌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菌体抗原、荚膜抗原、菌毛抗原}、病毒抗原{囊膜抗原、衣壳抗原、可溶性抗原}、毒素、寄生虫)2.动物免疫血清3.异嗜性抗原4.超抗原SAg(某些抗原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多个T细胞克隆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的一类抗原物质称为超抗原)分为外源性超抗原、内源性超抗原。二、同种异型抗原1.红细胞抗原2.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不是一个,而是含有若干位点的染色体区段组成的一组连锁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3.白细胞分化抗原 三、自身抗原1)因外伤等原因释放的隐蔽性自身抗原(2)经药物、感染等因素使自身组织细胞发生改变而成为修饰性自身抗原。四、肿瘤抗原1.肿瘤特异性抗原(TSA)2.肿瘤相关抗原(TAA)五、其他抗原(某些食物、花粉、药物、激素等)

抗体Ab:机体免疫细胞被抗原激活后,由B细胞分化成熟的浆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Ig分子的基本结构是由四肽链组成的。即:由二条相同的分子量较小的肽链(轻链)和二条相同的分子量较大的肽链(重链)组成。

功能区的作用:1、VH和VL是结合抗原的部位;2、CH和CL上具有部分同种异型的遗传标志3、IgG的CH2和IgM的CH3具有补体C1q结合位点,可启动补体活化经典途径4、IgG借助CH2部分可通过胎盘5、IgG的CH3可结合各种细胞表面


的FcR,IgE的CH2和CH3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IgE Fc受体结合。

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分子相似的球蛋白。 存在形式:膜型— 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分泌型— 分泌进入体液, 介导体液免疫应答。

IgG:基本特征:1、IgG多为单体,分为四个亚类;2、半衰期最长(21~23天),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75~80%。血清中含量最高(75%Ig);3、IgG1、IgG2和IgG3的CH2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4、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IgG于出生后3个月开始合成。

IgG生物学活性(1)通过胎盘(新生儿抗感染);(2)激活补体(裂解细胞); (3)调理作用(促进吞噬);(4)介导ADCC(细胞毒作用)。

实际意义(1)抗感染;(2)自身抗体 → 自身免疫病;(3)介导变态反应(Ⅱ、Ⅲ型);(4)封闭抗体 → 肿瘤细胞逃逸;(5)亲合层析法 — IgG纯化; (6)免疫学检测。

IgM 1、为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的Ig,称巨球蛋白。2、人类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的Ig;占血清Ig含量的5~10%;3、IgM激活补体能力比IgG强4、天然血型抗体是IgM 5、IgM是个体发育过程最早能产生的抗体,胚胎晚期已能合成.IgM 不能通过胎盘新生儿脐带血中若IgM水平升高,表明该儿曾有宫内感染 6、IgM是抗原刺激后出现最早的抗体,故检测IgM水平可用于传染病的早期诊断。7、IgM是B细胞抗原受体的主要成分8、也可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

IgA:1、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血清型:IgA1,单体,分泌型:IgA2。2、二聚体主要存在于初乳、唾液、泪液,以及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表面的分泌液中。3、分泌型IgA的合成和主要作用部位在黏膜4、半衰期6天;5、占血清Ig含量的5~15%;6、粘膜局部抗感染免疫;7、聚合IgA激活补体替代途径。

IgD 1、 IgD是B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2、单体分子,占血清Ig含量的1%;3、B细胞的分化过程中首先出现SmIgM,后来出现SmIgD,他的出现标志着B细胞的成熟。4、存在形式 分泌型 — 血清中,功能不清;膜结合型— B细胞表面, 5、半衰期 3天

IgE 1、又称亲细胞抗体2、单体分子;血清中含量最低(占Ig的0.002%);3、呼吸道和胃肠道浆细胞产生;4、介导Ⅰ型超敏反应;5、过敏性疾病和某些寄生虫感染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E水平增高。5、可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高亲和力Fcε受体结合,引起I型超敏反应6、半衰期3天

木瓜蛋白酶(Papain) → IgG 裂解部位:IgG铰链区H链链间二硫键近N端侧切断。 裂解成3个片段:1、2个Fab段(抗原结合片段) 每个Fab段由1条完整的L链和1条约为1/2的H链组成。2、Fc段(可结晶片段) 由两条约1/2的H链所组成。Ig在异种间免疫所具有的抗原性主要存在于Fc段。

胃蛋白酶(Pepsin) → IgG裂解部位:铰链区H链链间二硫键近C端切断。裂解片段1、F( ab′)2 包括VH、VH1和铰链区2、pFc单克隆抗体McAb:由单一克隆B细胞杂交瘤产生的,只识别抗原分子某一特定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抗体。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原理:用经抗原免疫后的小鼠脾细胞(淋巴细胞)与特定的骨髓瘤细胞融合,经过培养、筛选和克隆化,建立既能分泌针对预定抗原特异表位的抗体,又能无限增殖的杂交瘤细胞系,用来生产McAb的技术。

单克隆抗体的制作步骤: 1.B细胞的准备2骨髓瘤细胞的准备3.饲养细胞的准备 4选择培养基.5.细胞融合6.检测抗体7.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8.生产单克隆抗体。

补体(complement):存在于人和动物正常新鲜血浆中具有酶样活性的一组不耐热的球蛋白。

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根据起始阶段的差异分为:1、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激活的经典途径2、甘露聚糖结合素结合细菌启动的MBL激活途径3、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从C3开始激活的替代途径

三条激活途径具有共同的末端通路:攻膜复合体(MAC)的形成及其溶解细胞效应。

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激活物及激活条件:免疫复合物是经典途径的主要激活物质。C1仅与IgM的CH3区或IgG1-3的CH2区结合才能活化。每一个C1分子必须同时与两个以上Ig的Fc段结合才能被激活。)1、识别单位的激活(识别单位: C1q、C1r、 C1s (活化的C1)2、活化阶段(激活单位: C4、C2、C3( C4b2a是C3转化酶,C4b2a3b是C5转化酶)3、攻膜阶段(攻膜单位: 由C5~C9组成)

三种补体激活途径的比较共同点:C5的激活到攻膜复合体的形成,损伤和溶解细胞的机制相同。不同点:激活原和参与的补体成分不同,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的形成和组成不同。

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1、溶解细胞(补体系统被激活后,可在靶细胞表面形成膜攻击复合物从而导致靶细胞的溶解。)2、参与炎症反应(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多种具有炎症介质作用的活性片段,他们对中性粒细胞具有强烈的趋化作用,并可与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响应受体集合,产生和促进炎症反应)3、调理吞噬作用(含有C3b和C4b片段的免疫复合物作为调理素可与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杀伤活性。)4、加速清除免疫复合物(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片段,结合免疫复合物后可通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免疫复合物的清除。)5、调节免疫应答(补体成分可在免疫应答的多个环节发挥作用,加强免疫应答和免疫效应。一些APC,如树突状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和郎罕氏细胞等具有C3片段受体,通过结合抗原或抗原抗体复合物上的C3片段捕获和提呈抗原。)

免疫应答是指动物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并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免疫连锁反应和表现出特定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免疫应答的基本特征:1特异性(只针对特定的决定簇——选择性识别和应答2识别自己与异己(自身抗原耐受,异己抗原反应)3多样性(可识别的决定簇数量巨大——109以上)4记忆性—免疫记忆(对已接触过抗原反应更快、更强烈,质量也常有差异,有一定的免疫期——短的1~2个月,长的数年)5自限性(免疫应答不会无限制增强——免疫调节,而且在抗原消除后,随时间逐渐消失)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1、抗原识别阶段2、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分化阶段3、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性①先天的遗传的②只有比较初级的识别功能③,没有二次反应,无记忆性④发挥作用快,范围广⑤是特异性免疫的的基础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主要由四部分组成:①宿主的屏障结构②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③正常组织和体液中的抗菌物质④炎症反应性

机体的屏障结构:1、皮肤与黏膜(皮肤与黏膜的物理屏障作用、皮肤与黏膜分泌物的化学屏障作用、皮肤和某些腔道黏膜表面正常菌群的微生物屏障作用)2、血-脑屏障(由软脑膜、脉络膜、脑毛细血管及其血管内壁上的巨噬细胞组成。可阻止微生物和毒素进入脑组织和脑脊液而侵犯神经组织)3、血-胎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的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共同构成,此屏障可防止母体内病原微生物进入胚体内)

非特异性免疫细胞的种类:①吞噬细胞②自然杀伤细胞③嗜酸性粒细胞④嗜碱性粒细胞⑤M细胞

正常组织和体液中的抗菌物质:补体、乙型融素、溶菌酶、干扰素(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使细胞处于抗病毒状态。抗病毒蛋白主要作用于病毒mRNA的转录和翻译,从而抑制病毒蛋白质合成,而对宿主蛋白合成无影响。)

人工被动免疫:将免疫血清或自然没发病后康复动物的血清人工输入未免疫的动物体内,使其获得对某种病原的抵抗力。

人工主动免疫: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给机体注入疫苗或类毒素等抗原性生物制品,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而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力。

疫苗:由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制成的生物制品,用于免疫预防。包含:细菌性菌苗、病毒性疫苗和寄生虫性虫苗。

类毒素又称脱毒毒素:毒素经化学药品(如甲醛)处理后,成为无毒性而保留免疫原性的生物制剂。

疫苗的种类:1、活疫苗:强毒苗、弱毒苗与异源苗2、灭活疫苗:组织灭活疫苗、氢氧化铝灭活疫苗、油乳剂灭活疫苗、蜂胶灭活苗3、代谢产物和亚单位疫苗:多糖蛋白结合疫苗 、类毒素(细菌的代谢产物如毒素、酶等都可以制成疫苗。破伤风毒素、白喉毒素、肉毒梭菌毒素经甲醛灭活后制成的类毒素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作为主动免疫制剂。)、亚单位疫苗、化学疫苗4、生物技术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合成肽苗、抗独特型疫苗、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DNA疫苗等

多价疫苗:指用同一种微生物若干血清型菌(毒)株的增殖培养物制备的疫苗。

联苗(又称混合疫苗、多联疫苗):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菌或病毒联合制成的疫苗,一次免疫可达预防几种疾病的目的。

使用疫苗应注意的事项:1、掌握疫情和接种时机 2、疫苗与流行的病原体型别一致3、提高接种密度:群体免疫 4、合理的免疫程序 5、注意被免疫动物的体质及疫病情况 6、注意疫苗的外观及理化性状 7、注意消毒灭菌 8、稀释后的疫苗要及时用完9、注意抗菌药物的干扰 10、疫苗剂量及免疫次数 11、免疫途径

【免疫途径包括:1、点眼、滴鼻(仅限于接种弱毒疫苗,多见于禽类的免疫)2、饮水(仅限于接种弱毒疫苗)3、气雾4、注射(灭活疫苗必须采用注射的免疫途径)5、刺种(适用于某些弱毒疫苗,如鸡痘和MDV疫苗)】

免疫失败的原因:1、动物机体方面(1.遗传因素2.营养状况3.母源抗体的干扰)2、环境因素(应激反应、卫生状况)3、疾病的影响(1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引起免疫抑制。(MDV、ALV、CIAV、REOV、REV、大肠杆菌病)、中毒病、球虫病2当地流行病原与疫苗血清型不同3野毒早期感染或强毒株感染:活苗与灭活苗同时使用。)4、疫苗方面(1.疫苗质量 2.疫苗保存和运送 3.疫苗选择不当4.疫苗稀释剂 5.疫苗的使用6.不同疫苗的相互干扰作用 )5、免疫程序(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和本场实际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6、其他因素(饲养管理不当、免疫方法不当)

干扰素作用的机理:1、干扰素首先作用于邻近未受感染的细胞膜上的干扰素受体系统2、IFN与受体结合后,产生一种特殊的因子,使抗病毒蛋白(AVP)基因解除抑制,转录并翻译出AVP。

免疫缺陷病是指: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或其组分,因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因各种因素所致损害,而使免疫活性细胞的发生、发展、分化增殖和代谢异常,并引起免疫功能不全所出现的临床综合症。

动物处于免疫缺陷状态时的常见表现:①正常情况下并不是致病性的微生物也能引发感染;②通常可自限的温和性感染常变为非常严重的持续性感染;③在同一个动物个体表现出不同病原体的同时感染;④通常仅在幼龄动物表现为亚临床感染的病症反复发作;⑤使一些感染变得很难治疗;⑥疫苗诱发的保护性免疫水平下降。

变态反应: 是免疫系统对再次进入机体的抗原作出的强烈的异常反应,导致组织器官损伤和机体生理功能紊乱。

引起变态反应的物质称为变应原或过敏原。

变态反应的发生分为两个阶段:1 、致敏阶段:机体初次接触抗原,产生相应的过敏性抗体,吸附于相应的细胞表面,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2 、发生阶段:当抗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而出现异常反应的过程。

变态反应的类型:

第I型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型:由亲细胞性的抗体 IgE介导的变态反应称之。

第II型变态反应——(细胞毒型)细胞溶解反应:引起细胞溶解反应的抗体主要是 IgG和 IgM,当其与细胞上的相应抗原或吸附在细胞表面(或和细胞结合)的相应抗原或半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时,可通过激活补体系统引起细胞裂解破坏。

第 III 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反应

第四型变态反应———迟发型变态反应



免疫系统是动物和人类控制和执行免疫功能的系统。

免疫系统是由机体内参与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执行免疫功能的一系列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相关分子所组成。外周免疫器官(免疫活性细胞定居、增殖和对抗原刺激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脾脏、淋巴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皮肤相关淋巴组织。免疫细胞(所有直接或间接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的统称):1免疫活性细胞(是指机体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能分化增殖、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或淋巴因子的免疫细胞(ICC),也称为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2干细胞系、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其他APC、其他免疫细胞。免疫分子:1膜型分子:TCR、BCR、CD分子、粘附分子、MHC。2分泌型分子:免疫球蛋白、补体分子、细胞因子。

1免疫防御:(生理性反应)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抗原(病理性反应)超敏反应(过度)

免疫缺陷病(不足)2自身稳定(生理性反应)清除损伤的或衰老的细胞、免疫网络调节,免疫应答(病理性反应)自身免疫病(异常)3免疫监视(生理性反应)清除突变或畸变的恶性细胞(肿瘤细胞);(病理性反应)肿瘤发生(失常)持续性感染

脾脏主要的免疫功能:1)血液滤过作用。2)滞留淋巴细胞的作用。3)产生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4)产生吞噬细胞增强素。

淋巴结功能:过滤淋巴液、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淋巴细胞再循环

抗原提呈:细胞在其表面以能被T细胞受体(TcR)特异性识别的方式表达抗原的过程。

单核-巨噬细胞:包括 血液中单核细胞、组织中固定的巨噬细胞、组织中游走的巨噬细胞。作用机制:膜表面具有多种功能不同的受体分子,通过与IgG和补体结合,能促进巨噬细胞的活化和吞噬功能。不具备特异识别功能

K细胞表面存在IgG的Fc受体,称为FcγR。ADCC作用中,IgG与靶细胞的结合时是特异的,但K细胞的杀伤作用是非特异的,不需要识别Ag和MHC分子。K细胞参与:抗感染免疫、抗肿瘤免疫、移植物排斥反应、清除自身凋亡细胞

粒细胞:胞浆中含有颗粒的白细胞统称为粒细胞。分为: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免疫原的概念:在具有免疫应答能力的机体中,能使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能力的物质称为免疫原,故抗原又称为免疫原。但半抗原不是免疫原。

免疫耐受:在某些情况下,抗原诱导相应的淋巴细胞克隆对该抗原表现出非特异性无应答状态,称为免疫耐受。引起免疫耐受的抗原称为耐受原。

无免疫原性的低分子化合物为半抗原(hapten, H),免疫原性蛋白质为载体(carrier, C)

半抗原分为:简单半抗原(无免疫原性,无免疫反应性)、复合半抗原(无免疫原性,有免疫反应性)

抗原的特异性:一种抗原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这种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只能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发生反应,此即抗原的特异性。抗原的特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即:1免疫原性的特异性。2反应原性的特异性。

半抗原-载体现象:小分子的半抗原不具有免疫原性,不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但当与大分子物质(载体)连接后,就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这种现象称为半抗原-载体现象。

免疫球蛋白的抗原性:1、同种型(指同一种属内所有个体共有的Ig抗原特异性的表位,在异种体内可诱导产生相应的抗体)同种型主要包括Ig的:类和亚类,型和亚型2、同种异型(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的Ig分子抗原性的不同,在同种异体间免疫可诱导免疫反应)3、独特型(独特型为每一种特异性Ig 可变区上的抗原特异性)

抗体的分类:1、异种抗体2、同种抗体 3、自身抗体4、异嗜抗体

抗体的功能:1、特异性结合抗原2、活化补体3、结合Fc受体4、通过胎盘

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1、溶解细胞(补体系统被激活后,可在靶细胞表面形成膜攻击复合物从而导致靶细胞的溶解。)2、参与炎症反应(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多种具有炎症介质作用的活性片段,他们对中性粒细胞具有强烈的趋化作用,并可与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响应受体集合,产生和促进炎症反应)3、调理吞噬作用(含有C3b和C4b片段的免疫复合物作为调理素可与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杀伤活性。)4、加速清除免疫复合物(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片段,结合免疫复合物后可通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免疫复合物的清除。)5、调节免疫应答(补体成分可在免疫应答的多个环节发挥作用,加强免疫应答和免疫效应。一些APC,如树突状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和郎罕氏细胞等具有C3片段受体,通过结合抗原或抗原抗体复合物上的C3片段捕获和提呈抗原。)

免疫应答过程依赖于免疫系统中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包括:1细胞间直接接触2、通过释放细胞因子或其它介质间接的作用。

免疫细胞间或介质与细胞间相互识别的物质基础是免疫细胞膜分子,包括细胞表面的多种抗原,受体和其它分子,细胞膜分子通常也称为细胞表面标志。

表面标志:淋巴细胞表面存在的大量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分子,这些表面分子称为表面标志;

表面受体:淋巴细胞表面上能与相应配体(特异性抗原、绵羊红细胞、补体等)产生特异性结合的分子结构;

表面抗原:淋巴细胞或其亚群表面上能被特异性抗体(如单抗)所识别的表面分子。

白细胞分化抗原CD:是白细胞(还包括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等)在正常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和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功能:参与机体重要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T细胞是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的简称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1、由抗原、丝裂原或其他刺激物活化的细胞分泌;是低分子量(15~30kD)的蛋白或糖蛋白;多以单体形式存在;2.细胞因子产生的多源性3.生物学功能的多样性4.生物学功能的高效性5.合成分泌的快速性6.生物学作用的双重性7.细胞因子功能的网络性8.需与靶细胞上的高亲和力受体特异结合后才发挥生物学效应,且不受MHC限制

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多效性、高效性、复杂性(交叉性、双向性、网络性、细胞因子的抑制调节)、短暂性、局部性

如何理解细胞因子的网络特性:1、细胞因子间可相互诱生2、细胞因子可调节细胞因子受体的表达3、细胞因子生物活性之间的相互影响

载体效应:只有再次免疫与初次免疫使用的载体半抗原复合物相同才能产生再次应答,称此现象为载体效应。

为什么不同抗原物质之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

原因:1不同物种之间存在共同的抗原组成;2不同抗原分子之间存在共同的抗原决定簇;3不同决定簇之间部分构型相似

共同抗原或交叉抗原: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如果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将带有相同抗原决定簇的抗原称为。

自愈现象:在寄生虫感染过程中,当虫体第二次侵入机体,往往会出现机体连第一次侵入的虫体一起排出体外的现象

组织相容性:器官、组织、细胞移植过程中的排斥与接纳现象。组织相容性抗原:移植排斥反应中所针对的抗原主要是一种存在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的糖蛋白,称为组织相容性抗原。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中可引起强烈的排斥反应的抗原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中可引起弱的排斥反应的抗原称为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组织相容性基因:控制组织相容性抗原结构的基因称为组织相容性基因。主要组织相容性基因: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

独特型的抗原决定簇称为独特位,可在异种、同种异体及自身体内诱产生相应的抗体,称为抗独特型抗体

类别转换:一个B细胞克隆在分化过程中V-D-J功能性基因片段保持不变,而发生C基因重排,使其表达的抗体分子发生H链类的改变,称为类别转换。

(1、抗体是体液免疫应答中发挥免疫功能最主要的免疫分子;2、抗体所具有的功能是由其分子中不同功能区的特点所决定的。)

抗体功能区1、V区的功能:识别和特异性的结合抗原2、C区的功能:激活补体;结合细胞表面的Fc受体:调理作用、ADCC作用、介导I型超敏反应;穿过胎盘和黏膜。

CD分子的主要功能:CD分子参与机体重要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例如:参与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细胞的相互识别、抗原识别、活化、增殖和分化,以及免疫效应功能的发挥;参与造血细胞的分化和造血过程调控;参与炎症发生;参与细胞的迁移(如肿瘤细胞的转移)。

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初次应答:潜伏期长,量少,不持久,亲和力低,IgM为主;再次应答:潜伏期短,量多,持久,亲和力高,IgG为主(BmTm 参与)。

四型超敏反应的主要区别:

Ⅰ型:体液免疫, IgE,无C, 脱颗粒, 过敏, 快;

Ⅱ型:体液免疫, IgG、IgM+C,细胞上Ag, 溶细胞;

Ⅲ型:体液免疫, IgG、IgM+C,可溶性Ag, 粒细胞性炎症;

Ⅳ型:细胞免疫, 无Ab+C, TD+Tc--单核细胞性炎症, 慢。





动物免疫学重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