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开篇有哪些独到之处?和正史记载有什么不同之处?(二)
罗贯中这个小说有气氛的内容是尊重历史史实的。所以开篇的时候写的就特别低调。他上来就写后汉还帝崩灵帝继位,时年十二岁。熟悉罗贯中的知道是个大才子,是个文人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个理工难写的内容。这种写法肯定不行,所以等到毛宗刚这就把开头给改了,开篇就讲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整个这一段都是王宗刚亲笔给改的,这改不要紧,这就拉开了三国演义宏大的叙事结构。
我们拿他跟三国志对照着看,那真是相得益彰。两者对照着看这种看法比那个汉书下酒更过瘾。有了这么一个宏大的开头,我们就要看看接下来罗贯中展开故事的水平有多高。开篇的时候就告诉你,天下乱了,一说到乱,所有人心里都会觉得这一定是奸臣当道了,一定是国家出现什么问题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他给出原因了,直接推出黄泉下面的三大派,一派是宦官,一派是清流,一派是外戚。说皇帝紧固善类,宠幸宦官。
这是什么典型的亲小人远贤臣?那么贤臣是谁?代表外戚的大将军窦武,还有代表清流的太傅陈帆。双方有什么矛盾?宦官这边弄拳嘛,然后痘和陈帆就为国抽间,结果这两个人的事情败露了,为奸臣所害。所以汉朝出现了巨大的危机,这个肯定就不是学术界的说法。
学术界会说什么?宦官专权就是一个表象,宦官背后代表的是谁?宦官下面有好多跟着实力的阶层,曹操老爹就是既得利益者?宦官集团可不是躲在宫里的那群人,他是跟清流和外气集团亲对抗的。另一方的势力,这外企这边也不是什么好人,也干了不少坏事。特别是三国后来进入乱世的一个直接导火索,就是何皇后利用家族的势力。用毒酒杀害了汉灵帝儿子刘勰的母亲,也就是王美人。
这是三国演义爆发的直接导火索,也没讲这些内容都隐去了。相比之下太傅陈帆代表的清流相对名声比较好。首先在洛阳城当中有几万名太学生,这些学生是比较有热情的对改造这个社会状况比较有想法的。因为陈凡这个人的名声也很好,也很有威望。您看啊滕王阁序当中不是有一句?
徐如下沉帆之踏。说的就是这位老先生当年宦官作乱的时候,这位老先生已经七十多岁了,也挺有骨气,他自己拿着宝刀。带着七八十个学生直接冲到皇宫里,要跟着一太监死磕。你想想太监背后是一个势力集团,你一个老爷子领一帮学生。就能把太监给灭了,但哪有太监的霍乱?结果呢壮志未酬,身先死,还被人灭了三族,这是非常悲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