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山河故人》:看文艺片都需要独特的阅历

2023-04-18 14:57 作者:喻湘霓哦  | 我要投稿

有人问“我看不懂XXX的电影,是因为我很low吗” no! 假如事先没告诉《山河故人》是贾樟柯拍的,假如把字幕栏换成一个不太知名的普通导演的名字,估计大伙就要骂街了,什么破文艺片,拍的什么玩意儿.....甚至都不会去看它,仿佛观众对影片内容的是否喜欢和包容程度是由导演的名字决定的 对没错,“作者电影”是这样的 “作者电影”在法国新浪潮运动中提出,即“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成为电影的制作者”。电影采用低成本制作:启用非职业演员;不用摄影棚而用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 随后发展,1954年1月,巴黎《电影手册》发表F.特吕弗的论文《法国电影的一种倾向》。

提出“导演应该而且希望对他们表现的剧本和对话负责”的“作者电影”概念。他认为,一部影片的真正作者应当是导演;影片应当明显体现导演的个性;导演应当象作家一样,通过他的所有作品表现他对生活的观点;一个导演的作品的价值是由他一贯表现出的思想和艺术特征所决定的。 以上解释来自书本,以下是我个人对“作者电影”的看法: 我认为, 一方面,“作者电影”充满个性和创作者的表达,它在同质化严重的一系列作品里、在平平淡淡的市场中能吸引观众,带给观众十分独特的东西,看见不一样的人生,接受不一样的价值观,品味不一样的酸甜苦辣。 另一方面,“作者电影”很容易让观众容易陷入一种极端的“个人崇拜”,对电影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不只一部电影和一个导演,其影响还会涉及到其它电影和导演,比如会出现踩一捧一的情况) 当然,能不能客观评价一部电影不重要 “评价”这个动作大部分情况下就不可能客观。 重要的是观众在“个人崇拜”会越来越被动,在观影时下意识会倾向“接受”,它讲你听,它拍你看,而忽略了导演也是一个会变化的人,对影片质量和各要素的把控也会有失控的时候,观众长此以往反而会忽略的电影本质,抓不住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核心。 有意思的是,某些“作者电影”的导演也尝试过用自己的“作者电影”去改变观众这种“被动状态”,力图打破下意识的“个人崇拜”,让观众更好地去感受电影其中最纯粹的东西......

讲(乱扯)了那么多还是回到电影 《山河故人》分为三个部分,从1999年到2025年横跨了大约30年之久,不同与《茶馆》用三幕信息量巨大和人物极度浓缩的戏来展现社会前后几十年的变化,《山河故人》没有明确贯穿的情节主线,连最精彩的“矛盾”都被它藏起来了,它根本不想讲故事,它根本不想好好地去展现这30年中重要的事情和细节,30年这儿摘点碎片那儿提一嘴成了这部《山河故人》。 它的第一部分1999年,没有《三峡好人》那种“即使剧情没有吸引力我也可以看看画面里对当时社会环境真实的记录和表现”的看头

(没办法,《三峡好人》当时是实地实时地拍,而《山河故人》则是不得不用布景去还原以前) 且在职业演员和非职业演员的混搭中,张译的表演略显“不和谐”,即在一众非职业演员中作为职业演员的张译反而有了股“表演痕迹”

它的第二部分2014年,感觉导演对电子产品、信息爆发的这一代环境的理解以及表现得些肤浅,片中出现大床房、外国习惯、手机斗地主.......只呈现了表面

就好像一个长辈都知道我们在玩手机发朋友圈和频繁使用各种APP,但根本没见过我们在网上留言评论的样子,更不知道许多软件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圈子受众以及文化氛围。该段因为只呈现了时代的表面特征,所以电影想表达的那种人在时代发展新老更迭中的遇到碰撞和矛盾也就没能深刻 它的第三部分2025年,该段是属于未来的是想象的,所以本身就略带失真,更没有亲切感和基础的背景共鸣。

所以影片的受众面真的很窄很窄,之前看到某短评说:“看这部片子需要一些阅历”,可你就算拿我爸妈那一辈儿的人看他们也未必get到导演要表达什么 (摊手) 所以看这部片子不是需要“一些阅历” 而是需要“独特的阅历”

独特到电影中有百分之七八十相似的事情在你身上发生过,独特到你能超越各种生硬的处理后感受其营造的情趣......有太多东西是导演的夹杂私活和个人表达了,他就是这么的编排情节,他就是这么的调教演员,他就是这么的结尾留白......你说这些设计它讲道理吗?它不讲道理!就这么一部片子要是字幕不出现贾樟柯三个字,估计“又作又low”形容的对象就不是观众而是电影了 个人认为《山河故人》算是贾樟柯发挥得较差的一次(对比他之前的作品),但不可否认的是该片是贾樟柯探索文艺片和商业片之间联系的重要一环(特别是2025年那一部分)。

贾樟柯从《山河故人》的探索到《不休不止》的提携人才,从山西小县城到平遥电影节.....作为中国拍艺术片最会赚钱的导演之一,他曾说过“任何一部电影都是要盈利的,都是商品,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还羞羞答答的,那就没意思了”

他的每一部文艺片都是盈利状态,1998 年的处女作《小武》就让足足赚了将近 500 万,让28岁的他早早的就实现了“财富自由” (也许这就是晋商天赋吧2333) 可在看似“拍电影是赚钱的”的理念下,贾樟柯也一直反哺着行业,身体力行颇有一种侠的风范,拍电影是为了赚钱,可如果只是为了赚钱那就太没意思了!他一直积极地打通文艺电影与商业电影之间的渠道,这个行业中有的人在分蛋糕,有的人在把蛋糕做大,我认为贾樟柯更倾向于后者,他让更多影视从业者有一席生存之地。 他是中国电影绕不开的人物 他在作品中追忆时代过去 他在现实中发展行业未来 艺术成就上,他填补了中国电影史的空白 产业循环上,他充实了国产影视行业的基底 他中国电影绕不开的人物 ———一条乖巧的分割线——— 影片一通看下来几个亮点和印象深刻之处: 1.起了个很好的片名,有时候一个好的片名就占了影片的一半

2.不同年代不同画幅的变化运用,这也成为影视专业学生的学习画幅处理的典范之一 3.若把三个部分各分开独立来看,各部分很完整,其中传递的情感也很足 4.最后结尾主角雪地跳舞一段等确实拍得很美

山河故人,一见如故。 感谢你的阅读 ——end——

《山河故人》:看文艺片都需要独特的阅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