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维埃同盟级第十七号舰-立陶宛号宇宙战列舰-武备设定


资料信息
苏维埃立陶宛号
所属建军 血旗-联合红海军舰团
绰号:太阳神
研制时间 B10—M67—2020年4月4日
服役时间 B12—M56—2021年5月15日
舰船级别 苏联级第十七号战列舰
舰种 战斗舰/主力舰

武器系统
》406MM双联装二次推进动能主炮X4「可发射微型核弹」
》350MM三联装动能推进副主炮X2
》双联装光束粒子副炮X60
》二次推进动能283MM核副炮X60
》磁暴副炮X60
》天狼星核导弹阵列X6
》双联装290MM核副炮X 12
》卡什坦近防炮阵列X8
》天谴-45型镭射防空/近防阵列X8
》五联装670MM轨道鱼雷发射系统X12
》斩斧型巡航导弹发射器X4
》栗树型四联装两平高用炮阵列X6

防御系统
》圣盾防御立场X6
》太阳防御立场护盾X8
》沙皇型偏导护盾X6

舰载机配置
》伊尔攻击机X50
》苏霍伊截击机X50
》联盟型云雀-28型无人轨道鱼雷机X50
》U-244型无人侦察机X30
》野牛-G-76跳帮突击艇X44
》双刃多用途武装直升机X50

其他配置
》武装勘探采矿载具X78
》内置战争铸造厂(可以建造一些血旗的小型单位,例如米格战斗机和铁锤坦克。但
》因为铸造厂大小限制海军只能建造一些护卫舰,芙龙芝级还是别想了)
》地面支援空投系统(可以空投天启坦克或联盟级超重坦之类的装甲单位,主要用于投放陆军单位来支援地表部队)
》快速扩散大范围烟雾发生器X6(用于逃跑或者掩盖自身来使对面无法进行精确的火
力打击)
》纳米自动维修涂层(从旭日帝国纳米技术里破译出来的逆向工程,受到伤害时涂层上面的微型纳米机器人会自动修复被损坏的部分。增加全舰的存活率。)
》红海军纳米纤维信号旗X23
》议会纳米纤维信号旗X23
》联盟纳米纤维信号旗X23
》蒲公英型侦测雷达阵列X8
》全息战地指挥系统X1
》电磁弹射器X2
》火箭锚X3

通讯系统
》心灵通讯仪(无视一切电磁干扰,除非法术介入。一般用于紧急情况联络,效果比电磁协调振荡通讯要好的许多)
》电磁协调振荡通讯系统X1
》太赫兹远端通讯系统X1
》量子白噪音加密通讯系统X1

推进系统
》大型核裂变反应堆阵列X2
》反物质直喷式推进副引擎X4
》超时空引擎阵列X 4
》折越引擎X2
》太阳核心型直喷式主引擎X1
》反物质喷射式推进器X12
》安东星炉引擎阵列X1

建造背景
苏联级建造计划当中的最后一艘战舰,开工于五皇会战的前夕,在计划中准备使用480MM主炮。但由于五皇会战的结束和黑翼战帅的叛乱而使得建造进度一度卡壳在3/5中,并且由于战后的经济萧条和财政的各种大出血使得立陶宛的舰体一直没得到栖装。作为未完成品一直闲置在波罗海的宇宙造船台上,但是到了M56第2021年的3月5日后。由战帅发起的三次扩军完成了对航空军,陆军,海军。力量的一次大扩充,并且战帅也筹划起了一场不亚于十年前那场崩坏战争规模的大型远征。为了能在之后的战役中建造好新的战列舰来增援格里芬地区的苏维埃地面武装力量,并且成为罗克萨特主义联盟陆空部队的劲敌。红海军参谋部的海军元帅们打算重启这一搁置已久的工程。但由于Б-39型470MM火炮的建造停滞不前,克里姆林级战列舰510MM火炮的研发进度遭到延误。红海军参谋部的海军元帅们决定使用现有的火炮以及现成的炮塔来更快更廉价的下水立陶宛号,在会议中海军元帅们原本是打算使用457MM口径的舰炮来进行暂时性的过渡。但457火炮的库存因为738小泰坦工程的项目而全部被调往火星的泰坦铸造工厂对这些实验性的小型泰坦进行武装,无赖之下只能使用仓库中库存的406MM火炮来进行短期的过渡。

服役动态
在2021年5月15日刚下水不久后,立陶宛号参加了正在列宁格勒举行的东日演习。与当时另外两支舰队计划里的极东舰队的旗舰长门号和法兰克特混舰队旗舰黎塞留号和维内托号进行作战演习,最后以双方平局胜出。之后便一路航行到立陶宛的首都维尔纽斯进行长达几年的待命任务。
之后在阿拉伯地区盟军成员国以色列对共产国际拉丁方面军辖区进行挑衅和攻击时,立陶宛号在维尔纽斯进行了最后一次的剪彩过后便按照红海军参谋部的临时指令赴往阿拉伯地区的边境对拉丁方面军进行支援。立陶宛上的舰炮和导弹很好的打击了盟军的阵地,剩余的舰载机则负责对地的搜索和歼灭。在之后不久的胜利庆祝会上在以色列首都的上空与拉丁方面军进行了一次浩大的阅兵。之后因为战役计划的正式启动,由复仇建军和血旗建军联合的部队在双方的交火区内打响了第一枪,立陶宛号被调去对罗方面军的第一远征军团前往格里芬(血旗代号)纬度进行解放战役,目前正在与当地的罗克萨特主义联盟的部队进行战斗,并充当着血旗苏联宇宙地面武装力量的移动战地炮击平台。
待续

以下为旧专栏内容

PS:虽然相比于姐姐高加索没有470MMX12的火力配置,但弹药库配备了各类型的特种弹头来弥补在火力上的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