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汉字的形成和发展
1、汉字形成过程的起始时间:时间最早是商代后期(前1300年前后——前11世纪中期)的甲骨文和金文,可以代表已经能够记录语言的完整文字体系。
2、原始符号:甲类是象实物之形,乙类是几何形符号。
关于甲类:
书写材料:大部分刻画或者绘写在陶器上,小部分在龟甲兽骨上
分布地址:仰韶、龙山、良渚、马家窑等
上下限时间:七八千年前的贾湖遗址——商代春秋战国时期
和汉字的关系:不能代表一种完整的文字体系,甚至不是文字,而是符号
意义:个人或者集体的标记;符号计数;族徽的前身
关于乙类:
书写材料:刻在大口陶樽上
分布地址: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
时间:前2800——前2500
特殊点:有涂朱和不涂朱,涂朱有特殊意义
和汉字的关系:不一定是汉字的前身,但是对汉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汉字产生开始时间有可能在公元前世纪第三千年中期
意义:族氏和人名的标记;器物主人或者是族群的职位或者地位的标记,后者可以成为前者
3、商周青铜器上象形程度比较高的族徽,很大部分是文字;其中有一些字用作个人名字或者是其他意义的,称为记名金文。
4、汉字脱离原始文字阶段而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不会早于夏代(前1600年前后),大约在夏商之际,商朝后期不但可以完整的记录语言,而且在许多方面相当成熟,但同时,要注意在完整的汉字体系出现后,原始文字依旧是会被使用的。
5、原始文字的创作者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劳动人民,但是却被“当权者”所用。
6、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变化:
在形体上:
总趋势:由繁变简(字体和字形)
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商——秦代)和隶、楷阶段(汉代——现在)
过程:第一阶段,象形程度不断降低,线条化
第二阶段,完全丧失象形意义,笔画化
特殊点:也有部分繁化现象,分为两类繁化,外形上的繁化和文字结构上的繁化。前一类是为了明确字形避免混淆,还有书写习惯的繁化,无意义的繁化多发生在古文字阶段。文字结构上的繁化主要指增加偏旁(造新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蜈蚣是吴公的繁化)。
字数问题:字数的总量是不断增多的,但是通用字的数量(不包括内容)大致不变,维持在五六千左右。虽然,时代越晚,新词新字增加越快,但是现代汉语是复合词,所以新词几乎不使用新字。
在结构上:
第一,形声字比重逐渐上升。
汉字在成为完整的文字体系后,新的字多数是靠添加或者修改偏旁这些途径来创造的。而且形声字既表音又表意,很少能够造成误解。
第二,所使用的意符有形符为主变为义符为主。
形符的象形程度比较靠,早起古文字使用多,义符一般由现成的文字充当,固定且方便。如今的真正形符字:一、二、三、凹、凸等。
第三,记号字、半记号字逐渐增多。
在隶变、楷变的过程中,很多的表意字、形声字以及他们的偏旁等,由于字形象形程度的降低、简化、讹变等成为了记号字或者半记号字,还有一些字由于意义变化等也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