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Movietalk看门道:《钢琴课》经典女性电影,超长详解

2023-02-27 23:44 作者:阿卡阿卡AKA  | 我要投稿

没看原片,先写一点想法,从被动给予和主动给予的角度出发。

斯图尔特为艾达付出的是娶她时所要付出的第一桶金,然后他还是一心一意想方设法开拓自己的财产,因为他处于开拓起步阶段,一切都还不稳固,没有足够的安全感。

贝恩斯与当地人打成一片,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所以他对财产没有那么多的紧迫感,而有闲情逸致去注意到女人和她的钢琴。

争取财产和争取女人的方式,两个人都有不光彩的成分。

连个男人对待女人的不同,除开天性性格不谈,首先是他们处于人生的不同阶段,首要需求会有所不同。

艾达也会经历自己的不同阶段,前提是她遇见更多人更多经验和更多想法,她才能发现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或者每一个阶段自己的处境和选择。

他可以选择跟着斯图尔特创造生活,也可以选择跟着贝恩斯坠入爱河,她还可以选择耽溺在她的钢琴里永不发声。最后,她选择用教别人弹钢琴谋生并与贝恩斯在一起生活。她学会了用自己的才华换取自己的财产,以及爱情,她其实可以做得更好,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琴键,必须是可以发生的钢琴,即使钢琴经历风雨不再完美,即使肢体残缺不在纯洁,这就是她的觉醒。

她不再迷惑于得不到她期待的别人的付出,她也可以有所付出,为自己买单。因为她不是生来依附,不是别无选择。

而艾达,为什么设定为未婚先孕有一个像小天使一样的女儿到处蹦跶?仅为了表现她对于父亲来说是一项贬值的负资产急于出手吗?

佛洛拉的存在,是因为有一个男人跟她结合的结果,这个男人没有娶她,两人相处友好,男人离开,艾达和佛洛拉一起生活。

佛洛拉没有了父亲,艾达的父亲将她远嫁他乡。她们看似离开了殷实的家庭环境进入了一个蛮荒之地,其实也是她们新的起点,以前她没有,现在她没有,未来她可以有或没有。

然后她在新的环境里经历困难障碍才有所抉择和决断,人必须经历什么才能书写自己的故事,不论男人还是女人,像毛利人一样单纯的看问题,回归纯真的本质,就只是两个有感觉的人愿意待在一起,一直一起生活,用自己的本事劳动,行就行,不行就你好再见。

钢琴不在高高在上幻想被拯救,而是落地在世界里扎根。

而扎根不是一个男人或者一个女人就可以轻松解决的,他们始终会寻找一个合适的伙伴,建立长久的关系。

如果人们不能面对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不能在关系的动荡中认清自己的需求,满足自己的需求,平衡他人的需求与自己的需求,就会逃避现实责任或者对麻痹行为上瘾。

由此我才想到对佛洛拉的一个理解,一个天使自然降生,她有来源,她本来自由生长,他可能被父亲带走,也可能跟随母亲,完整的家庭至少是有一个父权人物,有一个母性人物,有一个健康自由自主的孩子,这个孩子在健康的成长环境中能发展以别人建立平等关系的能力,而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或者以自我为中心,钢琴也代表一种中心意识吧,毛利人是一种周围意识,边缘全体,也许很受观众会体会到这一点,边缘人的需求和高等人的需求,从本质和发展阶段上来看,是没有区别的,我们都是人,都有基础需求和其他层次的需求,而看问题的思想和态度,就是差别,价值观是影响最大的表现,某种被推崇的价值观可能会换许多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毛利人的幸福和快乐在于他们尚且没有被太多所谓崇高的文明规则所限制和驯化。也没有因为极端的利益竞争形成阶级关系的巨大对立,在关系确立中只是发自内心单纯的表达和拒绝,各自安好,或者共筑未来。

这是电影带给我的思考和启发。绝非定论。难的有灵感,所以写出来。

Movietalk看门道:《钢琴课》经典女性电影,超长详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