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教你如何在脑中建立思维框架培养题感~老栗子的生物学习方法第1期

2021-03-27 10:59 作者:卑微老栗子  | 我要投稿

本文章主要是针对于生物学科,但是其中的道理适用于所有学科。

自从我开始写有关生物知识点的专栏以来,就有很多人问我生物到底怎么学,我也都给他们指出了各必修的学习思路。

必修一:背!必修一的知识碎而杂,要找个知识点的联系分类去记,要在脑中形成自己的框架体系!


必修二:理!遗传计算题按考点去抠,理清思路,一步步推。重在理解原理而不是去盲目刷题!分裂题和DNA题都需结合图像理解记忆!


必修三/选修一:刷!选修一是真的可以刷,必修三知识点没有必修一那么碎,可以通过刷题来记忆。同时也要多读课本和教辅,毕竟背还是要背的。

本篇专栏文章主要讲述我生物的学习方法中的最常用的思维框架体系法,方法是自己琢磨的(当然老师和教辅也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名字是我编的,试用不试用还是看自己,我只是提供一个思路。

————————

我在上面说了,必修一的知识点的比较碎也比较杂。因为这是高中生物的基础,相比较初中而言,必修一对于细胞领域有更深的推入。之所以说是基础,就是因为之后学的遗传、调节、生态、微生物啥的,都需要有细胞基础当底子。所以要想学好必修一,当然是要对所学的物质功能特点等烂熟于心。要学会自己构建好生物知识点的框架,把自己已知的内容归好类卡在相应的框架位点上。

那有人就说了:“你这不就是思维导图吗?教材后面全都是,可背了,没用啊,就那样几个字,该会还是不会!”

这确实算是思维导图,但是要把它弄到脑子里。以前我也是这么想的“那些老师学霸都嚷着说要弄思维导图,拿到手里一看才几个字啊”,但是实际上这是对思维导图的一种误解。思维导图最重要的是理清思路,寻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果你真的自己写过思维导图,你就会发现这玩意儿在一个项目分支点上写的越详细,在最后呈现的感觉就越乱。因为这玩意儿就不是用来背的,而是用来理解和加深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的,越简便反而思路越清晰。

正确答案的知识点是G,忘记写上了

那么如何用思维框架体系去做题呢?举个例子假如题干信息给了A,能够判断这道题正确答案的关键性知识点是G,而选项中给到的是E和F。这其中bdc都是A与G之间相关联的知识点,你需要以此为跳板加以思考,才能得出考点G。

当然这是一个很抽象的例子。以bcd作为思想跳板,构架起了已知信息a与考点g之间的一个小框架体系,这便是思路。不要认为这样很繁琐或者是花费时间很长,如果你具备了这样的思维习惯。那这一过程就只是给你了一个大致的思维方向,思维的速度是很快的,你能很快或者说是瞬间,理清思路找到题目所考的考点。

如果没有框架思路张看着题目和选项满脑子的问号,那么题目问哪个正确,你看什么都是对的。

这个框架思维不仅适用于日常的选择题,还是用于高考级选择题及大题。当然这种考场上看到题目构建的思维体系,可能是临时建起的,原料就是平时的积累。在高考题中往往遇到的都是那些你没有见过、没有听说过的题干,只能通过已知的信息提炼出其中重要细节,往所学过的相关的知识点上去靠拢,最后更是要加上自己的一定判断与假设,才能选出正确的选项或者思路答案。

做这一类题的突破口就是把重点信息圈起来,根据图示的原理去想自己所学过的知识点。高考的目的是选拔,所以出的题不大,可能仅凭已学的知识带入就能秒杀出题人,要的就是你的思考和判断力。什么是题感?就是在做题思考后。对考点的认识和理解融入自己的思维框架中,不断加工成自己的知识,以至于之后做题,哪怕题型不一样,考点不一样,所积累的思维习惯都是你的制胜法宝。平日里大家刷的题、总结的知识点、对错题的反思,都是在不断的扩充自己的小知识库。

知识体系越完善,判断考点的速度就越快,也越轻松。这种“灵光一闪”的思路通常是难以言语的不用怕,这样一个点一个点推进的方式很慢,只要掌握了思维习惯,这样的知识点间的思维跳跃就会很快。也许你刚读完题,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看到这儿,我想大家对思维导图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如何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自己的思维体系呢?我的方法是:

转化就是指将已学的知识点、老师上课补充的知识点、他人总结的知识点和思维导图就比如我平常发的那种)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至少要做到用自己的话连贯的口述出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特别是你认为可能作为考点的那部分)。语言可以相对口语化,不是那么的规范(但做题时一定要规范用语之后的某期会讲到)。最好是说给别人听,因为这样的效果最佳,可以在确保你理清思路的同时,及时的得到反馈并进行改进。这样就可以极大程度的加深你对这些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对接下来的构建框架和以后的做题,快速找到思路都很有帮助。

构件是指将上一部分被转化加固的知识点系统化,我在这里推荐两个我所喜欢的方法:

第一个叫联想法(其实他的全名叫辐射联想法,我在写完这篇稿子之后,翻阅教辅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教辅中提到了这种方法,之后一期我可能会把他的原文放出来)。首先拿一张空白的纸,并在上面写一个你认为高频的考点词,比如【染色体】。并由这个点出发,写下你脑海中浮现的所有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和分支考点。

别问为啥举必修二的例子,我写稿子的时候脑子抽了。

单从染色体本身上讲,一下子就可以想到它的组成部分【DNA+蛋白质】。再想它的名称来源,之所以叫染色体,就是因为它易被碱性染料染色,比如醋酸洋红、龙胆紫(注意这里有一个考点,甲基绿、吡罗红,醋酸洋红、龙胆紫等都显酸性,但他们都是碱性染料,原因的话我记得是与它们的某个性质有关,跟pH值无关,不用深究,记住就行)。又或者说从它的形态变化上去想,染色体和染色质是不同时期的同种物质。然后再进一步的从刚才推出来的点。再进一步深入。比如刚刚推出的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最想他们与之相关的复制转录翻译等等。复制又展开原料场所能量等等。像这样由一个点向外展开、发散性思维、无限扩张的“圈”,就叫联想法。

第二种方法是沿着考点本身的逻辑线为基本骨架推进,再分支打开,这叫逻辑分支法。

我们同样与染色体为例。染色体向前推。从包含、大小上讲,因为DNA在染色体上,所以我们能前进到DNA。而基因是DNA上的有效遗传片段,我们又可以推进到基因层面。继续向前推进,就推进到核苷酸了。染色体往后推又能推到分裂。

于是我们就得到了一条骨架逻辑线,这是横向的。接着我们再用另外一种颜色的笔纵向展开各个点的分支。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十分清晰。用课本中明确指出的逻辑明线不断推进,再在其各点分支上,纵向伸长延伸相关知识点,这就是逻辑分支法。

我前面说这次讲的只能【算是思维导图】,因为我认为它不仅仅只是纸上画了一个简单的框架,真正的思维框架是记在脑海里的。我刚才讲的这两种框架的方法,不仅仅只是将考点有关的知识点以内在联系列出来,更是意在不断锻炼框架记忆的思维习惯。

补充顾名思义就是对已在南海中形成的这种框架体系进行不断的补充和加固。比如读课本时,除了要记最基本的黑体字外,左右两侧的备注扩展提示和小字都不能放过,还有老师上课口述的一些知识点细节和概念类的小题中“搜刮”出的小知识点,都是壮大你的思维体系的很好养料。

还有一点很值得强调的是,我们一般做的普通练习题那些考察概念理解运用的文字游戏,再养成了框架式思维习惯后,一见到关键词就能马上想起相关的场所功能原料等,进而秒杀。但是对于那些难题,特别是在做要凭已有知识、图示和题干信息综合推断的小题和开放式大题时,要注意你从这些题中搜刮出的知识点离了,本身的题目是否还能套用,类比到其他题型。或是说本身就是未公开,说明是考点,仅单纯考你的思维判断推理能力的那种题。要注意不能随意提炼结论!

对于这种套路题,我也是遇到了好多次了,不仅只凭咱的见识,不能断言题目结论是否离题仍能成立,就连问老师得到的回复也大多是不能。随意的去类比、结论不能离开题目不然存在争议。

最离谱的是我有一次写两道题,他的结论在同种条件下竟然是相反的。

比如他想考察硅肺,这个课本上是有相关资料的。大概就是说工地的工人吸入的硅尘(主要是二氧化硅)会破坏细胞中的溶酶体,使之破裂,水解酶会对细胞造成一定的损害,甚至使之死亡。但是我又遇到过一个考察内环境稳态的题,上面提问溶酶体破裂,水解酶被释放,但是内环境不会遭受到很大破坏的原因是,细胞和内环境的pH值不适宜水解酶使之活性降低,故不会造成过大的伤害。这就感觉很矛盾了。这就是我所说的,仅仅只是想考察你,对课本中概念的理解,去举了一个不太恰当或者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例子。可能这两道题说的都是真的,只不过有各自的限制和条件。至少我们从题目中是无法获取的,因此我在这里说这件事情就是想告诫各位考生不要随意的从大题中提取结论到别的题,也许就不能通用。

————————

本期的文章就到这里结束了,这篇文案我也是写了很久,思路可能没有那么清晰,因为是在学校内写的,不能查阅那么多资料。希望我所写的专栏,所讲的学习方法,能对你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看到这里还不点个赞吗?下一期我会把之前在一本教辅中找到的学习方法抄录出来(会标好信息的),在之后可能会讲关于长短句规范用语的一些东西,因为现在高三马上二轮了,时间比较紧,我们也是两周放假。更何况我的文章也没有多少人看……所以说我更新不可能那么频繁,但我都是尽力把我所知道的干货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好了,我是老栗子,我们下期再见!

教你如何在脑中建立思维框架培养题感~老栗子的生物学习方法第1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