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笼”命题、“权利与利益”......西方哲学、且读且思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命题:“现代的铁笼”.
简单来说,他认为,理性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由于工具理性(注重手段、效率)有恒定的标准、能够被所有人接受,而价值理性(强调目的)因人而异,每个人有自己的价值选择,不可量化,所以现代的理性化“偏科”了,工具理性盖过了价值理性.
现代人因而被囚禁在“铁笼”之中.

这个铁笼,与官僚制密不可分(而官僚制又是工具理性的产物,因为理想的官僚制能够提高管理水平,进而提高效率).
在官僚制下,“非个人化”原则“把个人的复杂情况简化成一些指标”(刘擎语),比如一个雇员主要被视作他的KPI,其他与工作无关的个人因素被忽略不计.
现代社会中,每一个个人都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一个合格、优质的零件,这就是‘铁笼’比喻中蕴含的深意”.
一
韦伯清醒地看到,铁笼一方面囚禁了人的灵性,但另一方面也保护了我们.
因为,“没有这个铁笼,就没有现代优越的物质条件”,我们可能依然被贫困、匮乏、疾病等问题深深困扰.
这个铁笼,我认为就是社会层面的、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的体现.
二
我们知道,人文主义,特别是社会人文主义和自由人文主义,在现代社会中占着主导地位.
人文主义,认为个人是至高无上的,强调个人价值.
那么,根据韦伯的观点,现代社会的官僚制倡导“非个人化”原则,将人的主观能动性弱化为数据、指标——这是否与人文主义相违背?
要知道,“铁笼”也许是现代社会现状,但人文主义主导现代社会,却也是事实.
我认为,这也可以用韦伯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去解释.
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导致了“非个人化”——理想情况下,官僚制能使效益最大化.官僚制很显然就是一种手段,“非个人化”是效率的体现.
而自由平等、个人价值至高无上,这些很显然是目的——这就属于价值理性的范畴了.
所以,“铁笼”命题也许与人文主义并不矛盾(毕竟一个侧重工具理性,另一个侧重价值理性,二者不在一个平台上);但从实际上说,“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同时存在于我们的现代社会之中,官僚制和人文主义也同时存在于我们的现代社会之中.而现如今,工具理性盖过价值理性,对手段的追求超过了对目的的追求,我想,这何尝不是一种现代社会的悲哀?
我想,这也许就是一些现代学者口中“现代危机”的一部分吧.(也许)


来填网课时挖的坑.
原动态(2022.06.04):作者谈到正义时,提到权利≠利益
《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中提到,当人工智能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Yuval说很快就能实现),个人本身会失去价值,人文主义将会崩塌,即,人将会丧失自由,或言,权利。
不过,人工智能做出的若是更好的决定,更能给人带来快乐,那我们是否享受到了更大的利益?
"权利or利益?"
"小孩子才做选择,我全都要!"
不过,在未来,也许我们只能二者择其一,甚至没有选择,只能被迫接受后者,也就是利益.因为人工智能将比我们更了解自己,将为我们做出选择,个人的选择(也即一切权利)将失去意义.
我认为,站在“利益”一方可以说,权利本身就是一种利益,行使权利也是在争取利益,所以选择利益,利益已经极大地包含了权利.
站在“权利”一方可以说,拥有权利意味着在争取利益之外,还拥有一种自由,而自由这种“利益”本身,是单纯选择利益,选择人工智能所不能让你得到的.
不过这不是后面内容的重点.我想将后面的内容和前面“铁笼”的主题联系起来.
一
选择“权利”,假设你能够不让人工智能插手你的自由.那么,每次你做决定,依然能带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能有自己的目的.这可以说是更注重“价值理性”.
二
选择人工智能,让人工智能替你做决策.那么,除去你选择人工智能的那一瞬间(你最后做出带有目的的选择的一瞬间),你将无法做出自己的选择.人工智能能替你将效益最大化,这是“工具理性”.

对于“权利or利益”的问题,我不能做出一个“正确”的回答,因为回答这个问题,就属于价值理性.我站在两个角度,尽可能提出了一些理性的思考,这算是为达成目的的手段吧,算是一种工具理性.
plus.
中考前几天,我在复习之余还挤出点时间,写了三篇专栏;那时我幻想着考完了能够专心看书,听古典,特别是,打游戏,还想着能多写点专栏,而且可以从容一些.没想到,神经松下来之后,反而没有了什么思考,没有什么敏锐的观察、想法了.这还是考完写的第一篇.
网课上不能每一分钟都专心听讲,只要你边打游戏边听课(我指的是课外的、不那么重要的课,而且只能是文科),那就能一字不漏地把整堂课听下来.因为你打游戏时,神经紧绷,听课的状态也就很紧张,不会听不下去.
这两件事大概事一个一个一个道理吧(心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