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本海军驱逐舰介绍(八)朝潮型
由于1934—1935年间,旧日本海军中大批军舰由于复原性问题发生了连续不断的事故,原本在昭和九年度舰艇补充计划(丸二计划)中列入的8艘白露白露型仅开工4艘即被中止,转而继续建造违反条约规定的大型驱逐舰,这就是二战IJN主力驱逐舰阳炎型的设计基础——朝潮型。

朝潮型作为白露型后续舰的替代,除了鱼雷装备方面继承了白露型的2座四联装发射管之外,主炮增加1门,变为3座双联装127毫米炮。与白露级驱逐舰相比,朝潮级的排水量再度增加400吨,航速也增加了1节。此外,该型舰也是第一种采用交流电源驱动电气设备日本驱逐舰。

朝潮型驱逐舰共建造10艘: 朝潮(Asashio)、大潮(Oshio)、满潮(Michishio)、荒潮(Arashio)、朝云(Asagumo)、山云(Yamagumo)、夏云(Natsugumo)、峰云(Minegumo)、霞(Kasumi)、霰(Arare)。建造工作依旧是由佐世保海军工厂、舞鹤海军工厂、藤永田船厂、川崎重工神户船厂、浦贺船渠这几家分别承担。

首舰朝潮于1935年9月7日开工,1936年12月16日下水,1937年8月31日正好与白露型末舰凉风同日竣工;
末舰霰于1937年3月5日开工,1937年11月16日下水,1939年4月15日竣工。

舰员:230人
标准排水量:2000吨
满载排水量:2635吨
舰艇尺寸:118m×84m×3.7m
动力:吕式重油水管锅炉3座,舰本式减速齿轮汽轮机2座,主机输出功率50000马力,双轴
续航力:4000海里/18节
航速:35节

武备:
3座双联装三年式127mm/50倍径舰炮
(1943年后拆除一座)
2座双联装九六式25mm高炮
(1943年后变为4座三联+1座双联)
(1944年后变为4座三联+1座双联+10座单装)
2座四联装九二式610毫米鱼雷发射管
(配九三式长矛鱼雷16条)
2座深水炸弹投掷器+2条滑轨
1943年后加装13号、22号电探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10艘朝潮型驱逐舰分别隶属于第2、第4水雷战队,在战争初期高度活跃。

1942年的荷印战争中,由朝潮、大潮、满潮、荒潮组成的第八驱逐队在巴厘岛夜战中连续遭遇英美荷澳联合舰队的3艘轻巡洋舰、7艘驱逐舰,取得击沉1艘驱逐舰、重创1艘巡洋舰的战果,日方满潮、大潮受损。

不过随着战争的继续,由于缺乏反潜和防空能力,虽然新增了不少防空炮和电探设备,面对空中优势日益增长的美军航空兵以及不再使用铁棍的美国潜艇,朝潮型开始一艘接一艘的损失。
1942年7月4日,霰号刚刚护卫千代田号水上飞机母舰抵达基斯卡港,次日即在港口被美军潜艇黑鲈号(USS Growler SS-215)击沉 ,成为了第一艘损失的朝潮型。
10月12日,夏云号向瓜岛输送物资返回肖特兰岛途中,于萨沃岛附近被美军战机击沉。

1942年2月20日,大潮号在向威瓦克输送物资的途中,在马努斯岛附近被美军潜艇大青花鱼号(USS Albacore SS-218)击沉。

3月3日,朝潮号、荒潮号在参加向莱城输送物资行动中于新几内亚东部丹皮尔海峡被美军战机击沉(俾斯麦海海战)。

3月5日,峰云号向科隆邦加拉岛执行运输任务,在布拉吉特海峡夜战中被美军舰队击沉。

1944年10月莱特湾大海战中,隶属西村舰队的满朝、朝云、山云在苏里高海峡之战中全部完蛋,其中朝云被美军克利夫兰级巡洋舰丹佛号击沉,另两艘被美军驱逐舰击沉。

(苏里高夜战内容转扶桑级专栏)

1945年4月7日,最后一艘朝潮型驱逐舰霞号与决战兵器大和一同出战,参加菊水特攻。在冲绳岛北部海域坊之岬海域被大批美国舰载机围殴,严重受损后由秋月型驱逐舰冬月号将其处分,至此十艘朝潮型全部退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