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面的师傅

大四时候,常去二餐吃饭,有一个新开的拉面摊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爱吃面,就去尝试,面味道不错,店家是对年轻夫妇,估计也没比我们大多少。汤面,拌面,鸡肉,排骨,酸豆角,有时候加量,有时候吃两份,慢慢就和老板娘熟了。
当时还没和小柚子正式在一起。上完自习我俩去她那吃面,老板娘见我带了个姑娘来,我和她还都羞羞臊臊,一下会心地笑了。她矜持了一下,眼里满是欣喜地问我:“你同学,吃些什么呀?”说同学字眼的时候,分明是说你女朋友。我不好意思,只能装傻充楞。
每晚我和小柚子就去她那吃面。她男人拉面,她加料,他们有两个儿子,都是六七岁的样子。我们每次去的迟,快要收摊了,她两个儿子也正好来餐厅里玩耍,平时好像是爷爷奶奶看着。两个孩子很可爱,我们边吃饭边跟逗他们,也问问他们的情况。孩子特别纯朴,回去我琢磨要不给他俩买些书,送些益智的礼物什么的。他们到了这个年纪,怎么没有书看?我和小柚子说了,她也赞同。我于是想找什么好,该怎么买?买什么样的?要买一套该买什么类型的?读了这些还需要哪些书?怎么给他们列一个计划?怎么启发他们阅读?他们后续的阅读资源该怎么办?想着想着觉得麻烦了起来,又突然不好意思,不好意思送出去,要是送出去,以后吃面她不收我们钱怎么办?那我绝对不好意思再天天去她家吃了。就这么犹豫着,餐厅一下改制了,旧摊位全部消失,她家的面铺也没了踪影。我很后悔,再见不到他们夫妇了,也见不到那两个可爱孩子了,一肚子的计划,付之东流。
他们现在去了哪里?老板娘是否依旧开朗?她的两个儿子成长得怎么样了?没有送出去的书,成了我最大的遗憾。两个孩子跟着妈妈在餐厅里玩耍,成长,一些同龄的孩子已经上了私教课。每个出生的孩子都在相同的起跑线,可后天的环境差距却如此之大。人群羡慕那些聪明儿童,他们在众人面前耀眼,但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其雄厚的成长环境。“天资”往往意味着栽培,用庞大的资源筑基,失去了培养,莫扎特也只能放牛。
每年人们都会讨论寒门出贵子这个话题,事实上是:寒门从来难出贵子,从前是,现在依旧是。我们看到跃出龙门的一两个精英,却忽视了更多没有机会的人。寒门贵子是一个自然的概率结果,它不增多,也不会变少。失去良好教育资源的孩童,只能靠运气和天性在成长环境里摸爬滚打,最后只有零星的火苗冲破黑暗。
我们提倡平等,可平等的观念在现实中又是那么脆弱。社会充斥着攀比,很多人不懈努力,希望与他人收获同样的结果,却没有注意到自己从起跑线就落后了一大截。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公平的,但它也是最大的不公,教育资源集中,教育倾斜比比皆是。记得高中班主任训诫我们:“高考是最公平的制度,没有高考,你如何与权门子弟竞争!”这种“公平”,更像是在极大的不公面前的屈膝,对不公的社会法则的预习。你要在其中顶住压力来一步步踏入更高的阶层,抱怨不公没有意义,成为不公者才是最大的公平。
我们凝视公平,并为它落泪,可眼泪干掉,这又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