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录001-如何有效阅读
阅读途径:微信读书
阅读方式:逐字逐句阅读
喜爱程度:顺利读完全本;没有购买实体书打算
阅读目的:希望学到一些可以实际采用的方法
阅读结果:有一些方法,但是和预想有很大的出入。本来以为是具体到如何挑选书、如何阅读、如何做笔记等。但是实际上记录读书意义的内容更多一些,当然也有一些方法。虽然和预想的不一样,但是了解了读书的意义,也更能够激发自己读书的热情。
推荐指数:四星
受触动的话/文摘:
1.所谓“把握人生的方式”,换句话说就是为了实现幸福的人生,我们应该以什么为中心并朝着哪个方向前进。
2.对于那些面不改色地在非生产性行为上浪费时间的人,我不认为他们能有管理时间的能力。
3.在有限的17年里,如何投入自己的精力,如何产出与输入,所谓活着,说的就是这些事情。
4.读书没必要最开始就把内容完全搞懂,哪怕只能看得懂表面也没关系。如果大脑中真能伸出无数个小钩子,你也不知道它何时何地会钩住什么东西。哪怕我们最初获得的知识比较浅显,但通过和越来越多的大脑碎片相结合,之后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
5.人生不是把自己的后半生想象成从唯一的一座大山上下来,而是要翻山越岭,不断地上山、下山,直到生命结束为止,我们都要不断在脑内创造各种各样的山。
6.信息处理能力,指的就是在世界观固定的情况下玩游戏的时候,最快得出正确答案的能力。
因为信息处理能力可以通过考试而得到明确的评估分数,所以它也被叫作“看得见的能力”,用英语表达就是:“textbook problem solving skills(教科书式问题处理技巧)”。
所谓信息综合能力,就是把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和技巧相结合,得出“让自己能够认同的答案”的能力。这并不是指去想什么才是正确答案,关键是要自己创造出能让自己信服的答案。
7.教育,就是“传染”和感染。
8.爱读书的人,读书的时候表情真的是非常丰富的。哪怕在很安静地看书,也会向周围释放出一股气场。
方法论:
(1)如何构筑“只属于自己”的幸福论
自己给幸福下定义:
1.减肥到正常体重;保持作息规律、身体健康。
2.在工作中完成任务,为社会做贡献;在兴趣爱好上分享自己的感受,帮助别人。
3.找到伴侣,拥有健康的爱情关系;珍惜父母亲人和朋友。
4.其他待补充
自己给幸福下定义,从现在自身所处的地方、前进的方向,到想要实现怎样的成就,这一切都必须由自己来决定。
(2)通过阅读所习得的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两种能力
读书不仅能够实现自己想要做的事,还能帮助我们学习两种能力。那就是“注意力”和“平衡感”。
平衡感,指的是能够把握自己和地面(地球)、家人、他人的距离感,也就是能够把握自己和世间万物之间的合适的距离感的能力。
哪怕通过读书或是学习获得了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但如果没有平衡感的话,恐怕也会导致注意力用在非常极端的地方。从此意义上讲,我认为孩子在10岁以前,通过户外游戏在脑中形成对平衡感的认知是很重要的。能够从多种角度看待事物,不仅能帮助我们锻炼自己的平衡感,还能成为个人包容力和宽容力的基础。
(3)读各种各样的作家所写的书。
这样一来,各种各样的大脑的碎片就会在你的脑内堆积,感受器的形状也会变得多样化,进而变得容易接纳其他大脑碎片。
(4)虽然感觉很对不起“名著们”,但是并不是说让幼儿期的孩子一个劲儿地看名著就能让他养成读书习惯。具体情况因人而异,
(5)给自己的生活多一些选择
在25~55岁的30年间,花上10000个小时埋头苦干,说是10000个小时,其实就差不多是让你花个5~10年的时间。
并且,一边以工作为主轴,一边积累与工作之外的团体的交流是很重要的。否则,在组织内部稍微发生一点小事你就会被逼上绝路,无法脱离视野狭窄的危机。
(6)怎样做才能提高自己的信息综合能力呢?我认为要想提高信息综合能力,需要磨炼以下的五种能力和一种技能。
第一种就是“交流能力”(通过与和自己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进行交流让自身成长的能力)
虽然交流说的是把意见传达给对方,但倾听也是尤为重要的。可以通过阅读培养倾听能力。
无论是哪种书都要老老实实地试着接触,抛开成见进行“滥读”很重要。和他人“闲聊”中所必需的各个领域的基础知识,都可以通过读书来增加。
第二种是“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种是“模拟演练能力”(在脑内制作模型,在反复试验的同时进行类比推理的能力)
要想体会并获得模拟演练能力,就要养成时刻对未来的事情进行预测之后再行动的习惯。
要对未来进行预测后再采取行动。或者,预测现在正热议的现象后续的展开,把这件事情当成游戏来享受应该也挺不错的。
第四种是“角色扮演能力”(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象他人的思维或想法的能力)
最后一种是“表达能力”
除了以上的五种之外,还需要一个不可忽视的技能。那就是“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是一种“运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考,持有自己的主观认知”的态度,换言之就是洞察本质的能力。
Critical Thinking复眼思考:复眼思考指的是不以简单的识别模式来分析事物,而是从多角度对事物进行观察的思考方式。
(7)成年人如何磨炼信息综合能力?
旅行时的日程安排、住宿、交通等所有事项都必须由自己一手包办,否则就没有意义
孩子就玩游戏,大人就去旅行,然后要直面极限状况,再加上读书,通过这样的经历就可以让信息综合能力得到强化。
(8)怎样选择书
第一种选书模式是作家模式,在图书馆借某个作家的书,五本也好,十本也好,总之就是有多少就借多少来看。
第二种选书模式是兴趣模式,
第三种选书模式是出版社模式
第四种选书模式是媒体推荐模式
第五种选书模式是榜单模式,
第六种选书模式是口碑模式,
(9)有百分百遇到好书的方法吗?
结论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是以看书的数量来决胜负。
我推荐那些真的想要得到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书的人进行习惯性的“乱读(广泛阅读)”。这样有可能形成自己从未有过的思考方法,还可能因为读书和陌生的人相遇。
(10)单单看书是远远不够的
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说给别人听,然后再写出来,再给别人听……就这样多次重复之后,自己的想法终将结晶成为“观点。
只需要把看书时触动心弦的句子记录下来;把看书的感想说给别人听;或是在博客、推特或者脸书上把自己推荐的书介绍给别人就好了。
(11)量变带来质变,突破300本书籍
一年读100本的话三年就是300本。我记得当我读完300本书后,我脑中的语言多得要溢出来似的。接触了世间的各种事情和现象之后,自己也总想说点什么。
推荐书/参考书:
《彼得定律》(The Peter Principle)(劳伦斯·彼得、雷蒙德·赫尔著,钻石社)
《Power!企业中的权力》(迈克尔·柯达著,德间书店)
《I'm OK You're OK:幸福的关系与破碎的关系》【托马斯·A.哈里斯著,同文书院(绝版)】
阅读后的收获:
1.要广泛的阅读、“滥读”
2.作者一年读100本以上,但是考虑到实际情况,这对我来说不太适合。书中也提到花5~10年做一件事,并且当书读到300本时会感觉不一样。作者3年读300本,我自己根据实际情况,计划花5年时间读300本书,每年60本,平均下来每个月5本,每周将近一本,是一个比较有挑战,但是努力一下又好像可以实现的目标。
3. 除了输入还要输出。未来5年(2021-2025),在读书的同时,也会像今天这篇文字一样,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和分享。
2021-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