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游人间】 游北京鲁迅博物馆

图文/杜辉
说到鲁迅大家都耳熟能详,之所以印象深刻,大部分也是来源于从小熟读硬背的课本。许多深刻、经典的文章,深入了我们的文化骨髓。小时候学的似懂非懂,长大了则感同身受。不管是孔乙己、阿Q,还是祥林嫂,都已不单单是书本中的人物,而成为我们语言中、文化中的一个象征、一个符号。
鲁迅这辈子东奔西跑,在不少城市都留下了痕迹。所以不用查也能想到很多城市都会有他的博物馆、纪念馆、故居。不过这并不影响北京馆的人气。
北京的鲁迅博物馆是毗邻鲁迅在北京的故居而建。鲁迅的故居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老北京小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正房、会客厅、东西厢房、影壁一应俱全。院子很小,在这里发生了许多我们所了解的鲁迅那些事,代入感还是很强的。
鲁迅生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是很压抑和无奈的。世界在变,一切都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在时代的迷雾里,人限于历史局限和认知,很难看清未来,看清方向。他其实也只是在努力的寻找方向,我相信他自己也不敢说就看清了方向。其实鲁迅也生在一个有一定自由的时代,要不我们也不可能见到他的那些文字。其实他就是一个有学识、有想法的文人,不甘浑浑噩噩的活着,努力的在令人窒息的黑房子中,寻找一丝光亮,一缕不太浑浊的空气。也许他也没想过自己就成了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他在命运的安排下就成了各种家。人生生前都生不由己,死后更不会由己。
我上初中的时候特意买过鲁迅全集,记得定价是198还是298,十五六册的样子,在那时还是不便宜的。并没看全,其中有他早期的文言文,还有一些书信,这些比较枯燥乏味,当时逼着自己也没能都看进去。杂文、小说这些到基本都看了,但除了一些知名度很高的篇章,其他也没留下太多的印象。但看书总是好的,很多事物总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我现在以半文盲的基准,能写、爱写,和当时的大量阅读还是很有关联的。
博物馆是免费的,但需要网上预约。其实平常人并不多,最起码08年冬天来的那次,人并不多。现在正值暑期,旅游的不少,全是成团的学生。鲁迅一辈子的经历,大家多少都知道个大概,博物馆里也只是把他的生平详细的介绍了一遍。学生嘛,来看看,凭吊一下,总还是激励年轻人的。
馆内有许多书店、纪念品店,鲁迅一辈子没少写,后人写他的也不少,这些也足够卖了。前人栽树,后人吃果。
距离上次来一晃都15年了,人生真快。人生几何时就一辈子过去了。鲁迅一辈子在追求与忙碌、无奈、彷徨中度过,其实大部分人都逃不出这种人生的循环。
突然想到了姜育恒的《再回首》,再回首;云遮断归途;再回首;荆棘密布;今夜不会再有难舍的旧梦;曾经与你有的梦;今后要向谁诉说;再回首;背影已远走;再回首;泪眼朦胧;留下你的祝福;寒夜温暖我;不管明天要面对多少伤痛和迷惑;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再回首恍然如梦;再回首我心依旧;只有那无尽的长路伴着我。
人生不堪回首,人生是否值得回首。鲁迅生前,我相信并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多大的人物,但他离去后,很多人把他当成了大人物。人生就是如此,冥冥中自有天意。做自己,听天由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