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抗骑近战之神器“三眼枪(铳)”第一篇

十年前由于资料不够,无法说清楚三眼枪的作用,故而很多网友依然不了解。十年后经过时间的洗礼,思维越发清晰一些,故而再重编旧贴。
三眼铳现在是明清两大粉丝阵营的主要常见攻防点,这让三眼铳的作用变得更加难以公正讨论,up出身于以善用鸟铳闻名的广东,又是徐闻县人士,是大陆最南端的一个城市,除了海南之外是与北人关系最遥远的,是没必要为北人滥用三眼铳的情况洗地的,或者说凭什么让我卖节操丢智商为那些北人的蠢活洗地?坚持自己的学术态度也因此与数名高端北方明粉友尽,不过我也不在意那些人的交恶,毕竟道不同就不相为谋,该怎么说就会怎么写,没什么好遮掩的。想要了解三眼枪,就请丢掉它是一门火门枪=落后的先入为主的死脑筋思维,我们要从当时它“没用”、“有用”、“特好用”这三大指标来评价它。

三眼铳的使用,在明代前中期并不受重视,在末期随着铳管火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其综合性能大大提升,最终成为火门枪的唯一幸存者:
一直到万历末,三眼枪在明军中的使用并不普及,只是快枪、神机枪等单管铳的辅助火铳。万历二十三年,“三眼枪”配发辽东——《明神宗实录》万历二十三年三月庚子:“工部覆蓟辽总督孙矿、抚按李化龙、宋兴祖所请,戊字库旧贮盔甲、弓箭、撒袋及京库旧贮三眼枪快枪,合行量给,以济军兴,他边镇不得援以为例从之。”
然而,即使如此,辽军在万历二十年之后几年,“三眼枪”的使用也不普及,包括李如松征朝鲜时,出征辽军骑兵的单兵火器使用就非常少——《明神宗实录》万历四十六年五月庚寅:“锦衣卫镇抚周仁卿陈破虏在用火器:昔从提督李如松征倭,见辽兵归阵止携弓箭、短刀,未谙火器之用。请给敕谕浙江巡抚,容职往彼处挑选各营火器手精兵三千员名,各带鸟嘴铳、三眼枪等件,借府州县未解钱粮为安家盔甲等费。”
辽东地区开始较大规模使用“三眼枪”当在万历末女真人崛起之后——《明神宗实录》万历四十六年六月癸亥:“兵、工二部议:以库贮盔甲并铜铁大小佛郎机、大将军、虎蹲炮、三眼枪、鸟铳、火箭等项,委官挑选演试,解赴辽左。”
至天启朝,“三眼枪”的制造和使用规模才开始扩大——《明熹宗宝训》卷4天启四年八月戊申:“谕督师辅臣孙承宗:佛朗机二十副,内提炮八十个、三眼铁铳五百杆。”
《明熹宗实录》天启六年三月丁未:“圣谕:……简得军前灭虏应用神器等件钱粮:头号发熕三位,二号九位,九边神炮二百位,虎蹲神炮二百位,头号佛即机一百位,二号佛郎机一百位,铁涌珠炮一百杆,铁连珠炮一百杆,铁三眼铳一千杆,各随用什物全火药二万斤。”
《明熹宗实录》天启七年二月乙巳大学士黄立极等题:“……二号佛郎机二十位,三眼铁铳五百杆,随用提炮什物全盔五百顶。”
至崇祯朝,“三眼枪”的制造和使用规模越来越大——《崇祯长编》崇祯二年二月戊戌:“大同巡抚张宗衡疏言:时道臣宋统殷造红彝大炮一门,外臣陆续督造精好三眼抢一千余杆。”崇祯二年十月:“大同巡抚张宗衡疏言:臣请鸟铳五千杆,又臣新造三眼枪五千杆。”
最后三眼枪替代了快枪、神机枪等单管铳,成为主要火器。这其中与后金用防铳复合甲导致明军鲁密鸟枪开始大量装备辽东有关,三眼能弥补鸟铳近距离火力不够猛的缺点,也能让明军一定程度减缓其三、十倍少于后金的局部兵力劣势,而且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优化,精药铅子、精铁螺丝底铳管、隔热木床、三颈火药罐,可拆卸火绳枪机等改进让三眼枪与刘天和时期的三眼铳今非昔比。

五龙枪有箭弹两种弹药型号,因为管多,价格也是火门枪最贵的,但也只有鸟嘴铳的一半:

《火龙经》载“火龙枪式”,为其它兵书所未有。许多中外学者都曾使用过焦玉献火龙枪的史料,但是对它的形制却不详。此书记载为:
火龙枪式(图1)
火龙枪法:用制过纸筒六个,连中心坚缚一处,筒中装爆药、张药,在底以木马塞紧,每筒装箭数枝,用老竹削长五寸如弩箭样,头用药蘸过,火内煨干,刮磨快利,其硬如铁,抹药在上,临时量其远近点放。
五龙枪铳式(图2)
五龙枪铳法(即火龙枪):以铁造利枪一支,又精炼铁造四门,并束之,安于枪上,只见我持枪,不知有铳,交锋之际,火铳齐发,敌一时何能避哉。
明军一般靠袋子遮掩铳管与火箭,让蒙古人误以为只是短矛直接冲过来,结果明军近距离扯开遮掩袋喷射散弹与火箭,这时蒙古人会毫无防备直接撞进明军预想的弹箭雨,从而引发骚乱,在突然的打击中还没反应过来明军就上来用喷筒与刀斧枪牌小队杂三眼枪殴打,这是一套反骑连招,战场上屡试不爽。
网络上的三眼铳黑的玩法也是非常幼稚,类似用康熙七八千斤最高水平大炮对比几斤的单兵火铳或小佛朗机的子铳,这是八旗老爷经常用的脑瘫玩法。

常见的是用三眼铳对比火绳枪,甚至是三十斤的大火绳枪,实际上在北军的火力体系中,三眼铳正常定位只是近距离三十步的散弹肉搏兵器。如果同生态定位对比的话,嘉靖年间的神机枪其实射程与鸟铳一样都是百步,无敌手铳也与抬枪那样有两百步的有效射程,熟练的话打靶甚至狙击敌将也不是问题,感兴趣的可以看另一篇《明初火铳与战术》。北军也装备数万强弩,神臂弩射程也有一百二十步,但明军是不满足啃老本,也重金雇佣良匠改进弓弩,让射程达到一百五十步。

据史料记载,有些北军部队的七千百子铳甚至比三千单兵三眼枪更多一倍数量,佛朗机则高达数千门,往往是小炮比单兵火器要多。虽然论人体工学,百子铳并不如重火绳枪便利,五钱弹药的二尺快枪虽然威力不差但也不如火绳枪精准,但如果论火力,当然是明军这种火炮流更强,更何况蒙古人的军事压力并不会让北军非用火绳枪不可,火器机构虽然粗糙一些,但火力可是很猛。不像清军才千兵十炮,跟明代比就是一乞丐军队,后期甚至连步兵冲锋都挡不住。
《神器谱》或问:大小神器,御虏、防倭可一律用之否?
日:鸳虏内犯多在平原旷野之处,倭奴人寇多在林莽泥涂之地。虏之冲突也,群聚而来,故御虏当以重器、铳器为正,远器、准器为奇;倭之求战也,陆续而进,故防倭当以远器、准器为正,重器、铳器为奇。至于因时制宜,临敌制胜,顾为将者方略何如,神器唯求多多益善。

据明代何乔远《名山藏·卷七十八·刘天和》记载:“天和才而廉,所居官必有独创自制,治河道有手制乘沙量水等器,治边则造独轮车及诸火器,三眼鎗后来多遵用之。”
锻铁三眼铳最早的记载就是“刘天和”条陈战守便益以图御虏实効疏【战车强弩修边据水】
弘治年间、前任总制尚书秦纮后次改造只轮小车、尝以样车上请。我孝宗皇帝加奖。命纮取名全胜车。今幸存破损八辆。略备规制臣因再加损益其制轮高三尺一寸。夹轮辕四尺七寸二分。下施四足。前二钉以圆铁转轴。行则悬之。左右箱各广九寸五分。于上安熟铁小佛郎机一。及流星炮或一窝蜂一。箱上为架。用安铜铁神鎗一及各边近年所造三眼品字铁铳一。飞火鎗筒一。箱之四角。插倒马长鎗开山巨斧各二。斩马刀铙钩各一。并火药铅子釽镢鹿角等器。通不过重一百五十余斤箱前树兽面牌绘以虎貌之象。两面各挂虎头挨牌。战则张之以蔽矢。两车相连。可蔽三四十人。每车二人轮推之。一人挽之。二人翼之战则各随地形。环布为阵。马军居中。敌远则使火器。稍近则施疆帑弓矢。逼近则用鎗斧钩刀。短兵出战。敌败则军马出追。遇夜则用火箭。虏骑围绕。则火器弓弩四向齐发。势如火城。虏不敢逼。退进所向无前。虏不敢遮。且火器安于车上。点放安稳不摇。审定其苗头高下。一以高五六尺为凖。所中非人即马。较之手中点放战摇。百不一中。大不侔矣。葢马步兼用。长技并施。战守皆宜。诚谓可万全取胜。止则环列为营。傍施鹿角连以铁绳。臣复制为随车小帐以免军士露宿、用存恤爱。是虽不能追奔逐北。星驰霆击。然摆列边墙。以遏虏人。据阨险要。以邀虏归。占据水头。以困虏马诚可以弱为强。以寡敌众。修边耕获。俱可用以防卫。而车制轻便。亦可趋利以前险阻陷沙亦可扛抬以过。久之精熟。虽直冲虏阵。径攻虏营。亦无往非宜。较之诸边怯懦将领。仓皇下营。挑壕以桩匝地以绳系桩自保不暇者。诚万万不侔矣。臣谬谓轻车为中国长技之一者此也。且每辆止费银二两余。每车千辆、仅当军千人一月之费尔。但须各边将领简选步兵操演精熟。而后可得实用。及诸边佛郎机、流星炮、一窝蜂炮、品字金铳、铜铁神鎗见贮甚少不足用尔。


火炮的散弹有时候也叫一窝蜂,有些小炮也叫此名:

臣复考周礼有夹庾唐大四弩之制。陆韬有陷坚陈败疆敌以大黄三连弩之法。及前代名将。如汉耿恭虞诩唐李靖郭子仪宋刘锜吴璘宗泽辈。用疆弩以破强虏者。不可胜数。而汉且置强弩将军之官。宋始有神臂弓之制。其实弩尔。臣亦未敢遽造也。近于陜西省城见有城楼旧贮神臂弓数百张。相传百余年矣。乃知 先朝亦尝制此。虽惛损坏。而制度犹存。但箭则无矣。臣谨从宜遵仿造成。其制用阔厚坚劲大弓。其力一百五十斤上下及九十斤上下为三等。虑人力有强弱也。其长均四尺五寸。下施弩。以机发之。制箭为长短大小轻重等。及仿周礼施人之制。以箭簳三分之一居前。二分居后。前后铁镞以衡平之。弩必踏地张弦故力大而迟以守甚善古人于力战时用之不知何以得便利也俾轻重适均。历试之取其射最远。而端可及三百步内外者为式。其长均三尺五寸。其重则六钱。上下亦三等。俾与弩称。复仿汉耿恭之法。箭镞开四尖义。传以河南嵩县等处射虎箭药。俾人马中之。无不立毙。尤虏所畏。其箭镞后小。铁管心仅长分许。入箭干处。内用胶漆。外用竹丝。以夹缚之。俾虏不能取以返射。此则不分诸边腹里马步轻车边墙墪台城堡。皆可通用。久之精熟。足以克敌制胜。葢虏之射艺极精。矢无虚发。惟此足以胜之。臣谬谓强弩为中国长技之一者此也。但亦须将领教习熟。方得实用。


后来改为“轻车战用佛朗机一,用七眼鎗三眼鎗各一,用旋风砲一,用神机箭三十,弩二。”除了给战车步卒配置三眼铳外,刘天和也为骑兵增加上三眼铳这一武器,“凡师出,百车爲营,用步兵千,骑兵二百,用火器凡五百,弩二百,骑每队用佛朗机五,三、七眼鎗五,强弩十余,弓矢翼之。”




○提督团营兵部尚书刘天和条陈营务十事。。。一精器械,旧规京营出征,盔甲、枪刀皆外卫岁造,角□羊纳朽,钝不可应敌,乞令厂局自造,仍照三边以火器及神臂强弩相兼弓矢为用。
嘉靖二十一年正月,兵部尚书张瓒以蒙古复谋犯山西三关,会同户、工二部覆奏,提议:“其火药,若神臂弩、三眼枪,宜令工部创置;大小佛朗机,积贮且多,即可趣发,并行提督团营尚书刘天和,以总督陕西时所制蒺藜炮,具式送部,转发山西、宣大,一体造用”。
守城打法,有些北人拿它YY三眼铳射程跟神臂弓差不多,但问题是这里是比较简略的混杂描述,有脑子的人不会在一百步滥放弓箭,所以它应该是指这范围内各火器依次打击:
及看得壕堑之外。地势眇茫。若遇大虏临边官军不料远近每将火器矢弩妄发亦宜酌量每于相对敌台墙外。此法宜行并可疑贼约有二百步之上竖立六七尺土堆一个。如贼至此堆则用攻打极远神炮。无敌铳手。把炮头朗机等器以膺击之。又约有一百五十步之上。又立五六尺土堆一个。如贼至此堆。则用攻打次远神鎗神铳二朗机七眼鎗等器以膺击之。再约有一百步内。再立四五尺土堆一个。如贼至此堆。则用射远神臂强弩弓矢火箭及三眼鎗佛朗机等器一齐而并击之。则射打无不中之器。无不伤之虏。将见胡贼自奔突窜伏。而不敢窥伺我之边疆矣。
以上可见,三眼铳不过是辅助各类远射火器的近战之具,刘天和甚至复原了明初神臂弩。
刘天和从朝廷那儿支取了20余万两白银,先后在延绥、乾清、乾涧修筑边墙60余里,又在定南八墩到宁朔17里以及舆武营一带修筑了78里的三段边墙。他认为,这几段边墙一造好,那么只需要调集步兵和少量骑兵以及战车,就足以对进犯的蒙古骑兵造成沉重打击。在完成对明军的改造后,刘天和也数次率领车营与蒙古吉囊汗部交战,检测实战效果。明朝所称的吉囊汗,是蒙古右翼三万户(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的首领济农。他是达延汗的孙子、俺答汗的哥哥,是俺达汗之前嘉靖朝边境的主要敌人。
如嘉靖十五年,吉囊汗率领骑兵6000人入寇宁夏。宁夏总兵事先侦得消息,率领战车埋伏在山口处,等到吉囊汗骑兵走过一半时,明军火器齐发、战车冲突,将蒙古骑兵一分为二。吉囊汗猝不及防之下大败,慌忙渡河逃窜,而明军早有准备,用在河上部署的战船追杀,吉囊汗损失惨重。
之后,吉囊汗又率兵入寇甘州山丹卫。总兵姜奭率领车营前往驱逐,却被团团包围。于是姜奭把100辆战车环绕起来作为掩护,以火器、强弩猛烈打击,蒙古骑兵冲锋无果,只好撤退出境。
到嘉靖十六年春正月,吉囊汗又率数万骑兵入寇宁夏,被王效用战车击败;之后转而入寇延绥,总兵任杰带领车营出战,斩获首级40而明军无一伤亡。八月,宁夏明军500人出塞遭遇吉囊汗,被8000蒙古军队包围。明军急忙排布战车自守,结果蒙古军队损兵折将之下竟然痛哭离去,500明军得以保全。
根据《名山藏》的统计,刘天和担任陕西三边总制的4年间,与蒙古一共交战27次,累计斩获首级数千,可以说发挥了相当大的功效。三眼铳显然不是某些人意淫的打不到人的武器。
此段摘自《战争事典036》https://www.sohu.com/a/231921041_457251
三眼枪的型制
「三眼铳管约长一尺,铳口如鸟铳大,可容铅弹三钱。铁要炼熟,两筒相包务使合缝密实,眼内大小得宜;亦以钢钻稍车之,使眼内光直,出弹方准。三管攒而为一,用箍三道或只用口箍一道。眼要挨底钻使不后坐。铳后共打一库箍装木柄,柄后用一铁钻或以铁箍。」(《武备要略》三眼铳的铳管制造与鸟铳的造法一样,网络谣传的浇筑粗钢其实是号炮。)
《神器谱》的鸟铳制作方法:
一、播筒双层交错,岔口卷成者为上。若铁不净,内有重皮,反不如单播。全要岔将合未合之时,用铁去铁上灰滓,自然合成一家。筒成丘住一眼,以滚水灌人腹中,看有隙漏处,再加煮火。(双层铳管。先造两个大小铁棒,各卷一条长铁皮打成铁管,然后细管再套粗管里。内外管子的竖接缝是在反方向,安全性好,比欧洲火绳枪的单卷铳管更好。)

网络上绝大多数的三眼铳图片是短于一尺的假货:满清或近代礼炮。下图我认为是真的!从制造工艺水平和装药匙来看,应该是明嘉靖时期造的。


明代三眼铳标准的一尺铳管就是32cm:


当然还有更长的:

这是少见的制式完整的三眼铳:

五龙枪的枪头在前是为了利于肉搏,三眼铳的枪头在后则为了利于装弹,前者适合没有障碍物的情况下主动出击对付企图冲阵的虏骑,后者则是适合躲在拒马、牌车后面不断射击,虽然三眼铳也需要与奇兵队出车肉搏,但车兵是不需要那么快的反应能力,毕竟自家车营稳固得很,没必要像五龙枪那样拼速度打个出其不意阻拦虏骑。
三只虎钺,“一如铁铳,管长腹大,即今神枪也。三铳三管,内三条药线俱合会于中,一点火,三矢俱发,与枪无异,三矢易于获贼人散骑,亦善攻步队。”用三支神枪合并在一起制成,三支枪管伸出的三条引线也并在一起,点燃引线,同时射出三支箭,经常与明代自备的神机箭,一窝蜂一同使用。
葡萄牙人:他们也有两掌长的滑膛枪筒的手枪,他们把3支,有时4支装在一起,同时发射。

三只虎钺可能是三眼枪的明初名称,明初技术完全能制作三眼枪,下面就是最初的三眼枪:

(1)火枪者,敌台所用之神枪,而不用木矢,发多不直,间有反射者,乡人尤不解。今易以铅子,出直而疾中,入而深,莫良之器也。每台须四柄,瓮城加四柄,壕墙加四柄,计小堡五十余柄,大堡倍之。或日枪贵装药,不若三眼铳可连发,一台四铳则连十二发也,亦用(二三个)铅子,故附图。
(2)火筒者,亦埤堄间用也。革洞倘坚,击之不碎,则宜用火筒,以硝硫为筒,如今上元节所试梨花者,遇有贼至,则急洒油及硝硫其上,而以火筒喷火燃之,斯须立烬也。
(3)大铳者,急备也。其毕志於我,人肩土袋或挟束草,千万成群,肉薄以逼前,死不恤后,继转加始而填壕,继以附垣,弓矢枪炮所及有限,悬石冲木不能远施,则以大铳击之,铳大如罂石,大如碗,前发大石,后为碎子,一轰震地,其出升余,当无不毙且陨者也。小堡面置一柄,大堡倍之。
类似三眼枪的武器由于材料、形制都有些差别,明人为了区别取了不同名字,目前发现有火箭、纸筒、铁筒、竹筒四种三眼枪,比如这个与《神器谱》翼虎铳同名的竹筒三眼枪:

翼虎铳,用五寸围竹一根,长一丈五尺,离稍一尺五寸安枪尖如人手,五股倒须长四寸,稍安木翎三面,缚大竹筒三节,径二寸长一尺,装火鎗药入铁铅弹,拴在木翎上,药线总合,随火势又增力也。(后来神器谱的三眼鸟铳就取这名称)
正德时期战车上的二十斤大型多眼炮,神机火铳架在车上发射命中率大幅提高:

“今之战车,不但能避弓马,又有取胜之道。取胜者何?火枪是也!论中国之长,无出于火枪。前代未尝有也...彼若近前,火枪齐发,奇兵既出,彼若远避,我势自张,我威益振。况此时大同、宣府、辽东一带军民不敢出城耕作,城外之地俱是虏寇驰骋之所。若此等边城俱用此车,遣将出师,可以横行于沙漠,可以深入其巢穴!”
清《荡寇志》的大型发射铁标的三眼炮:唐猛指着那杆三眼枪对范成龙道:“哥哥你看,我这家伙是镇铁炼就,一排三管,重三十六斤,每管吃火药一两,铁标八钱。一道火门,发时三枝铁标齐出,声如雷霆,那怕人熊、狒狒,穿胸直过。”范成龙称赞不已。

三眼枪的威力
虽然三眼枪铳管短,不能三点一线瞄准,但它在三四十步还是有相当的威力和足够的射击精度!“夫神铳即古之飞火鎗也,乃兵中第一利器,边人最所畏者。奈铳手既发一箭再装药线不及,见敌冲突及遇狂风骤雨、大雪黒雾惊怖不能展施,箭有不中,敌视为常,直冲根前。今每队合设铳手三班,一班发箭即退装药,二班发箭、装药,三班趋前发箭。三班更相装药。举铳必中敌之人马,其放箭不逺,只在三四十步间,望人头面颡喉纔发。”
明代一步约合今1.2米,与欧洲的一码0.9米差不多,也就是八十步约等于九十码。三眼铳的最佳射程为三十步,也就是36米,破重铠致死,五十步(60米)之外能致死无甲战马、杀伤披甲目标,百步(120米)之外就没有杀伤力了。

非军事著作《天工开物》的火器射程却比较可信:
鸟铳。凡鸟铳长约三尺,铁管载药,嵌盛木棍之中,以便手握。凡锤鸟铳,先以铁梃一条大如箸为冷骨,裹红铁锤成。先为三接,接口炽红,竭力撞合。合后以四棱钢锥如箸大者,透转其中,使极光净,则发药无阻滞。其本近身处,管亦大于末,所以容受火药。每铳约载配硝一钱二分,铅铁弹子二钱。发药不用信引,(岭南制度,有用引者。)孔口通内处露硝分厘,捶熟苎麻点火。左手握铳对敌,右手发铁机逼苎火于消上,则一发而去。鸟雀遇于三十步内者,羽肉皆粉碎,五十步外方有完形,若百步则铳力竭矣。鸟枪行远过二百步,制方仿佛鸟铳,而身长药多,亦皆倍此也。
鸟铳射程的其他参考资料:
鉴于日军的鸟铳威力强大,为此,很多明军在战前准备了高七尺、阔一丈二尺的大绵被,以遮挡弹丸。然而,根据宋应昌做的试验,日军鸟铳在八十步之外,能击破二层湿毯被子,在五十步之外能击破三至四层湿毯被子,可见绵被遮挡弹丸的效果有限,故此,宋应昌建议入朝将士临阵作战时,要在敌营四百步之外施放大将军炮,等到日军鸟铳射完弹丸之后,再向前进军。(这里的鸟铳铳管长达三尺,用三钱铅弹、三钱火药)
翼虎铳的火药铅弹重量与铳管长度与《神器谱》精铁三眼枪相同,《神器谱》说他“用之于百步之内为宜。步下:五六十步方能透甲。马上:二三十步方能命中。”
也就是说用配硝一钱二分的火药、铅铁弹子二钱、长约三尺的鸟铳能在三十步内破甲,五十步之外能杀死不披甲目标,百步之外则没有杀伤力了。而熟铁三眼枪每筒长一尺,用弹药三钱;精铁三眼枪每筒长一尺三寸,使用火药二钱及一钱五分的铅弹,威力与此鸟铳应该相差不大,应该也能在三十步内杀伤披甲目标!在三十步之外,三眼枪的三发子弹就算打不穿骑兵的两层重铠,也能在五十步之内重伤不披甲的战马。
有些资料提到三眼枪打靶距离为八十步。铳管仅长一尺的‘熟铁’三眼枪:平发则力仅及五十步。而三十步是最有效的射程:此用長以短之秘也。至若弓箭、火器,皆長兵也。力可至百步者,五十步而後發,力可至五十步者,二十五步而後發,此亦長兵短用之法也。長則謂之勢險,短則謂之節短。——《纪效新书》

《德川家康·乾坤梦.1》这样描述三眼铳(子母炮):
明军在近身战中使用的是一种拥有着惊人威力的被称作子母枪的火枪。
对于子母炮,参加碧蹄馆战役的武士们是如此描述的:“共有三个枪口。三个枪筒相连。可自由选择发射一次或三次。”
骑马的武士手拿长柄火枪。柄长六尺有余,带有长约一尺的枪身,其上插有刀刃,故枪身分为两部分,一旦靠近武士就会开枪。
他们的衣服外层是红色的毛毡,里层用铁链连着一块被切割成大约三寸四平方米大的钢片,有着像道服一样长长的下摆。
盔甲是用磨白的钢制成,护臂也是钢制,刀枪不入。
据当时的兵部右侍郎、经略备倭军务宋应昌于《经略复国要编》当中的记载,在战争初期,明朝征调的火器主要有:“大将军炮一百二十位、灭虏炮二百六十八位、虎蹲炮三十七位、小信炮一千五百个、百子铳一百六十八架、快枪五百杆、三眼铳一百杆以及大量的火箭,后来还有更多火器陆续调入朝鲜战场。”可见三眼铳装备是比较少的,没有后面那么泛滥。

碧蹄馆之战在巳时(上午九时至中午十一时)正式开始打响,四千五百名明军直面的是小早川隆景先锋队的第一阵粟屋四郎兵卫,李如松下令明军先使用神机箭、天字大将军炮等火器,以火力压制日军。日军也施放铁炮回击明军,小早川方的史料《梨羽绍幽物语》记载:“我铳技精妙,丸无虚发。”但即便如此,日军铁炮队的火力也没拼过明军的天字大将军炮。在一波火力压制后,明军骑兵又上前搏斗,与日军白刃相接。据《日本战史·朝鲜役》的记载,明军骑兵部队攻击粟屋右边的阵地,之后回旋到左边,逐次增加生力军,反反复复对粟屋的阵地进行回旋攻击。这一战术,颇似日本战国名将上杉谦信在第四次川中岛合战时摆出的“车悬阵”。在天字大将军炮的轰炸和明军辽东骑兵的不断驰突下,粟屋四郎兵卫不敌,败退,由小早川隆景安排的第二阵井上五郎兵卫接着战斗。井上五郎兵卫在《隆景碧蹄里之战史》中被评价为“勇冠(毛利)军中”,可见是不可小觑之人。但明军不屈不挠,打得井上五郎兵卫非常被动,有些士卒甚至开始向后逃窜。情急之下,井上五郎兵卫大声激励手下士卒:“士之临战场也,以进死为荣,以退生为辱!汝等努力,慎勿去此!”尽管如此,井上五郎兵卫也不敌明军,继粟屋四郎兵卫之后败退。
从日本史料的记载来看,碧蹄馆之战的关键阶段到了后,王京城内的日军真正做到了倾巢而出。碧蹄馆之战,至此成为由李如松率领的四千五百名明军,对战由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小早川秀包、吉川广家、石田三成、大谷吉继、小西行长等日本战国名将、名臣率领的数万人的激烈会战。但明军在绝对的劣势之下,仍旧爆发出巨大的战斗力,诚如《征韩伟略》一书所言:“奇兵宗茂、秀包等见机而下山,直冲如松中军,隆景亦纵横奋击。而如松兵有节制,进退自在。两雄相会,战甚苦,自巳至午。”毛利家史料《萩藩阀阅录》亦记载,小早川秀包部队受到明军冲击,伤亡较大。包含家老横山景义,下级武士如桂五左卫门、内海鬼之丞、伽罗间弥兵卫、手岛狼之助、汤浅新右卫门、吉田太左卫门、波罗间乡左卫门等武将皆在此役战死。可见明军在逆境下仍旧顽强作战,毫不屈服。
虽然明军最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赖于杨元的援兵,被困碧蹄馆的明军得以突破重围向坡州方向撤退。在明军撤退过程中,明军骑兵的马匹因为泥泞的地形而难以驰骋,甲胄、辎重、炮车等军用物资被弃置于碧蹄馆,一片狼藉。其中,编号为陆拾玖号、壹佰叁拾伍的两门天字大将军炮,被小早川隆景缴获;编号为贰拾伍号的天字大将军炮则被吉川广家缴获。可能还有几门不知具体编号的天字大将军炮也被日军给缴获了。这些被缴的天字大将军炮,后来都被日军作为战利品运送回了日本,据说小早川隆景缴获的两门至今还在。此外,朝鲜人在清理战场时,也拾得明军遗弃在碧蹄馆的军粮若干、盔甲二百余部,交还给了李如松。但李如松只留下甲十余部,其余都给了朝鲜人。这段资料摘自《战争事典045》

王一鹗《总督四镇奏议》记载“辽阳副总兵营”:万历十三年年底,共有官兵、家丁3194名。
到万历十四年年底,新训练精兵22名、新增壮马497匹、新增士兵23名、抓回逃亡士兵273名、新增:明盔23顶、明甲40副、青甲123副、铁脸560面、斫刀300把、钩枪1000杆、钩头炮1000杆。修整:明盔300顶、明甲150副、青甲100副、臂手150副。

日本随军的耶稣会传教士葡萄牙人路易斯•弗洛伊斯(Luís Fróis)记载中说道:“大明主将李如松的私人武装卫队苍头军是拥有矫健的骑术和高超的逐斗技艺的战士,而且悍不畏死。这些人皆内披锁子甲并外罩类似欧洲的钢制胸铠,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还装备有新式的多管连发火枪(即三眼枪),这给与他们交战的日本人造成可怕的损失”。
在1592年平壤战中“明的士兵们身上挂着一个合适的钢铁的铠甲,有同样是钢制的腿裙。“即使是在马上,它们也会垂下脚”“即使是在以前发现的东西中,即使是拥有最优秀的日本军的刀和枪,也不会受到任何损伤。”“日本军刀和枪在接二连三的战斗中,威力会不断减弱,而中国军队的武装却很坚固,甚至连日军的刀都无法伤到。”《完译弗罗伊斯日本史5丰臣秀吉篇2》第41章。
日本军阵是比较落后,进入日本的传教士甚至认为日本骑兵就像狗骑着骡子的可笑兵种,并没有对付真正骑兵的大队冲突来回骑射的经验,故而没有布置足够的防护阻拦兵力,这让他们的鸟铳压根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很多时候都被明代骑兵吊着打,后面干脆龟缩城中,不敢与明军野战:“倭奴所恃, 唯鸟铳。 然三发之后, 即难继矣, 其兵虽众, 强者无几, 但杀其前行一二百人, 余皆望风遁矣”。“天安、稷山之间,不意倭贼先锋,皆着白衣,遍野而來,唐兵等初谓称朝鮮人,不为进逼。俄而倭先放炮(指火绳枪开火),唐兵一时跑马厮杀,交战良久,倭人中箭被棍死者,几至五六百,斩级三十余颗,解副总(副总兵解生)、杨参政,各手斩二级。而倭贼登山擎白旗,天安大军,即刻元集,众寡不敌,各自退守。”“天兵一骑冒铳炮突进,夺其一旗而来,贼走入城。”“翌日查总兵(查大受)与精骑50余名着甲选马,驰过宿星岘,遇贼前锋,斩首15级。贼始知天兵到来,举阵惊骇奔散。”贼兵之走,亦如我国人之走,以此见之,铳筒于马战,亦末耳!”
1590年丰臣秀吉在小田原之阵中颁布的军法中提到了出阵军列:“人数押時、小旗、铁炮、弓、长枪、次第を定め、奉行相添て可押、若妄ニ押者可為曲事。”(“军队前进时,规定按照小旗、铁炮、弓、长枪的顺序,有命令可以前进,如果任意前进则是犯法。”)
在朝鲜战场上和日军交手的朝鲜方面也有这样的记载,“其国阵法极简易。所有军人分为三,成三叠阵。其行列,前一行手持旗帜,中行持鸟铳,后行为短兵(刀剑、枪)。遇敌则前行持旗者两边分开成环抱状。中行持鸟铳者一时俱发,冲敌阵。敌多为鸟铳所伤而阵动。左右见而围之,敌兵必走。此事后行持剑者自后追击,尽其斩获。”按一些日本历史爱好者的研究,在朝鲜战争之前的日军铁炮装备率是比较低的,铁炮的质量与训练也是一般,因为没更多钱投入,平时都是抠抠搜搜的,甚至很多日军将领压根不懂得将铁炮与弓箭编在一起长短配合作战,被明军骑兵吊打之后才提高铁炮装备量、将弓箭与铁炮编在一起当做常规操作。


【壬辰倭乱】文禄之战时期明军三眼铳装备及使用情况
http://tieba.baidu.com/p/3271680486
李朝实录记载朝鲜人将鸟铳与三眼铳一起引入,认为三眼铳马上性能极好,与鸟铳一样重要:
[三眼铳, 御敌之良器, 亦不可不习。入直炮手, 自来月习放三眼铳, 循环数 度而止。论赏与鸟铳同]
【守城之具, 莫如火器, 而火炮最上, 三眼铳亦於马上用之极好, 唐人亦用於马上。 】
【方其两阵相对之时, 虽不必个个皆中, 可助声势, 敌必畏矣。】
1593年十二月朝鲜备边司上书云:
“制敌之要,莫急于器械,而我国器械本不精利,经变之后,举皆板荡,弓箭焰硝造备事,则前者已为委知各道,而至火铳诸器,则时无打造之,令各样火器之中最要,于战用者鸟铳为上,三穴筒次之。但鸟铳则制造极巧,如不得晓解精工,则难以装造,三穴铳筒造作不至甚难,冶匠熟手人人犹可为之,黄海一道多产铁物,令兵使打造,正月望前毕开数启闻,后或留本道或为取来宜当非。但黄海道如平安道、全罗道产铁之邑,亦令本道监司定打造铁丸,亦令造作,此亦移文黄海道兵使及平安、全罗监司何如?答曰:依启。我国所造鸟铳,皆滥造无用,今勿如是,以倭鸟铳之精妙者,为准的一依其样制造可矣。”
可见日本铁炮比起中国的三眼铳,在制造难度上更大,到这一时期朝鲜还不能制造优质的日式火绳枪。
美国娱乐YY节目《致命武士》对三眼铳武器的实测评价,只供参考:
步下用三眼铳能够在25码(22.785米)的距离上进行精确的射击,也能够击穿骑士的锁子甲,虽然锁子甲能够有效防御刀的攻击。三眼铳能够有效的让骑士失去作战能力而更容易被杀死,在中程武器中占据优势。
《致命武士》的‘明武士’是蒙古人打扮,且身披蒙古铁甲,用精铁枪管的欧洲三眼铳:

北方军队对三眼枪、夹把枪评价很高
一遍置火器,务教战守。臣闻中国御夷,火器为最。顾火器之制非一,火器分战守用,其利去具害也。其击之最远者,可以守也。其发之最便者,可以战也。近该守备黄道、册开建造大将军神铳送营看验,该营验放得神铳一发,五里当者一齐碎裂,此最可以守者。凡守营守城大举冲击,似不可缺。又臣同督臣李言恭看议得佛郎机一具,内有子铳,屡发不热,亦非他铳可比。又诸将议得如边军之三眼枪,次如京营之夹把枪,最可利于战者。他如毒虎飞炮、灭虏炮、涌珠炮、连珠炮之类,须择的可用者,方可随宜教习。乞敕部议行令京营各边,各该建造大将军神铳,务觅原匠,造令工致。其三眼枪、佛郎机,次及夹把枪各利战利守火器,尤乞严行京边,重加教习,俾人人熟惯,处处得力。如一营三千,除一千奇兵,精习骑射,可堵可伏外。其二千火器悉练,并可对敌庶神武克振,而兵威足扬矣。伏乞圣裁。
一多炼大器,中国长技惟三眼枪、大将军铳、涌珠炮为最,近闻各边多有应,如议移文查取解用,仍令川贵多方募工制造以收全胜。
三眼枪的用法
这种火门枪操作方法是站立夹枪射击,把木柄夹于右臂腋下,右手持铳身,左手用引线点放。(马上)步兵的三眼枪每铳只著铅子一个,在八十步内平放发射;骑兵的三眼枪由于马上发射命中率低,为了提高命中率,有时用的是散弹“每铳著铅子二、三个”,在三四十步内发射,但马上步兵一般都会下马结阵放三眼枪,如果来不及下马安营,就各按队伍条为长营轮番更打且战且行,有进无退。

倭寇似乎在用火门枪,明军也是点燃药线就双手握把抵御后坐力,这样弹道就能稳定一些:




根据《明季甲乙汇编 卷四》记载,作战时五骑一排,冲锋时先用弓箭骑射,待快要和敌人接触时如手枪骑兵那样突然勒马回转,收弓矢入袋,拿出三眼铳夹在腋下转身射击,喷后面已经近身的步骑一脸散弹,诚为骑兵之神器,再配三管翼虎鸟铳、神机箭,则可换着花样九连发,适应各种战况。
又製馬上三眼枪法,選甲士有力者五騎一排,馬前驰施弓矢,勒馬回奔夾枪于脇下出不意以击追者:

朝鲜战争的明军骑兵也大量用神机箭与日本铁炮对射,可弥补三眼铳快枪的射程不足:

也可能是这种五箭筒,明确说是边军骑兵用的:

后来出现的三眼鸟铳与燧发自生火枪让明代骑兵有着更完备的火力系统,犹如行走的武器库。
《皇明经世文编》在‘百出先锋炮’一文中云:近者三眼枪制亦如此以代銕枪之。用远击近剌。其用博矣。

连环画的三眼铳骑兵对后金骑兵近距离喷散弹,基本要贴着对面射击:

肉搏战当闷棍捶打,往脸部招呼,这是最有效的钝击部位:

三眼枪若单独远程使用时是连发的;与鸟枪配合时,可以在三十步齐发三铳弥补鸟枪火力弱的缺点,也可以每铳管用二三个铅子加大近距离的杀伤效果。三眼枪可根据战场情况选择是否将三条引线并在一起,连发还是齐发。除此之外,可做号炮示警,可做爆竹诱敌,可远击,可近喷,可做棍棒,可做短枪,远近兼用,功能多样,实为万能之器也。

三眼铳的作用之一是补大炮之迟:“中国长伎在火器,各边应仿宣大及蓟镇大炮式,多为成造,兼造三眼枪以用中国之长,不惟易于剿零,即虏大举且破之矣。”
每队造十五人为三眼铳手,四人为大炮手。火炮故虏人所忌,然今习闻而巧避,每见放了,却才装药,虏便突来冲屣,故必十五人为三叠,便递入药,可以接放。又多用纸爆,先后混之。此引申前人之法,亦多方误敌之意也。(在明初,有些敌人在临战时伏在地上听声,等明军的铳响过之后,便跃起突阵。因此,明军开枪前后,会在附近连放三五个爆竹,真真假假,使敌人无所适从。)

明末根据辽军塘报写的纪实小说提及“三眼诱敌,鸟枪喷筒近距离伏击,步骑精锐猛然杀出”:
到达汤站,远远望着尘起,知是鞑兵来了。陈守备放了一个炮,会拢人来,吩咐众兵:“我们离海已远,回军不迭。就退时,一望沙漠,并难走脱。只有上前杀贼一策,非他死,就是我死了,各要齐心砍杀。”又吩咐道:“鞑奴怕的是火器,料我孤军,火器不多,必待火器将完冲来。我如今分做三队,我领中队,先将三眼枪点放诱他,放完他来时,你两队喷筒鸟嘴齐放,可以大捷。”筹画定了,只见鞑子已离不上百步,陈守备就点放三眼枪。一阵烟过,鞑兵赶来,正待对面,一声响处,左右两队喷筒鸟嘴齐发,打得奴兵树叶似乱落,陈守备等喊杀上前乱砍。那些鞑兵见中伤的多,南兵又勇,忙把这些死伤的挠钩搭了飞走。官兵不舍,奋力追杀,又砍死了十余个,并火器打倒的,都取了首级。又有几个恃着强在后面断后的,一个阿撒,被陈守备赶上,一枪搠了马,马一掀跌了下来,被陈守备捉下;一个被军士杨旆一钩镰搭住,生拖过来,还有三个,都被南兵三四个攒一个,五六个拿一个,也抓住了。共计生擒得阿撒等五名,斩首五十二级,鞑盔八十六顶,甲八付,马二十五匹,腰刀四十口,弓六十张,箭三百支。
临战鸟嘴、三眼枪、喷筒次第齐发,敌近而烟幕弥漫不相见则用骑兵猛然出击:
此时镇守内臣议要各将分门拒守,满帅道:“没一个躲在城里,听贼众围城之理!”满帅吩咐总兵孙祖寿、副将许定国在壕内扎营守,自己带了副总兵祖大寿,尤总兵带了副将尤世威,都屯兵在教场里,以备厮杀,使他不敢围城。分拨定,只见城东尘头一片,贼兵打着百余杆五色标旗,竟向城奔来,早被满帅督令火器官,将喷筒、鸟嘴、三眼枪一阵放,放得人马彼此不见,打死鞑子不知多少。火器才完,那满帅飞马舞刀,直冲贼阵,这些将官一齐催兵接应,枪箭乱发,早把一个召力兔碑勒一箭着了胸前,落在马下,鞑兵忙忙救得,满帅大刀已砍来了,众贼见满帅猛勇,一齐攒箭来射,满帅把刀拨去,已是身上马上中了几箭,却不肯退步。尤总兵又已身先将士,杀来策应,马中箭倒了,得家丁尤德将马换与尤总兵,尤总兵得了马,又挺身杀人。两个总兵带领部下一干人马,在贼阵中横冲直撞。
骑兵冲击用马上三眼枪分两翼左右夹打提供火力掩护,用法与弓箭差不多:
“至二十二日黎明时,忽闻东边炮响,知是贼犯,即督各营官兵驰至双山边闇门,时贼已与前发选锋一堵墙,官丁左辅,张守万等冲打扑砍一处,就阵斩虏首六十余颗。贼见兵众败退,张总兵即督察令各营官兵分为三哨,直驱前进,追赶至地名峰子梁,离边二十余里。贼复起精兵二三百骑前来迎敌,复督率各营将兵一齐奋勇扑冲,令马上三眼枪分左右二翼夹打溃乱,又斩虏首二十余颗……”
崇祯九年弘恩寺之战,四百辽兵火器手能跟大股清军对打一天才崩溃!!!这里面至少有四十名明军拿的就是三眼枪:
據遼東杏山步右營都司沈應麟報稱:本月初七日午時分,行至弘恩寺地方,據難民徐大等報稱,有達賊在琉璃河截糧奪車殺人等語。到職。卑職隨卽在寺西南二面下營,于初八日寅時分,卑職卽撥精兵四十名手執三眼鎗行至琉璃橋口,遇賊連打數鎗,賊卽返(追)我撥,趕至荳店,我兵卽上台子與賊衝打數陣,至辰時分,賊竟奔我營。卑職帶領官兵奮勇衝打,連戰七陣,打死奴賊三百餘騎。卑職因見我兵寡少,賊勢甚衆,誠恐誤事,不敢砍級。至未時分,賊糾大隊約有數萬餘騎,與我官兵對戰,衝至酉時分,打賊奴賊千餘騎賊卽四面週圍,我兵力弱不能支久戰,故將營盤躧開。
據遠探家丁徐武等報稱,初七日晚,賊大營因泥陷車,初八日仍向東北走,明甲賊二三百名在舊店阻道。我兵一枝有四百餘人,俱火器,倚弘恩寺扎營,賊初以數騎攻,後續至千騎,賊被槍砲打死幾百。因火器裝熱兵傷,餘有鑽靑逃走者。
此战督师尚书张凤翼也极为称赞:
看得遼兵弘恩寺之役,眞稱血戰!蓋以四百人卒遇大敵,乃能列營施砲,擊斃多酋,據稱打死千夷。臣初猶謂飾報,及閱戰地,見虜焚屍數處,白骨成堆,尙有無首者,委棄于田禾之內,總不欲我兵割級成功也。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的《兵录》收录王羽卿《火攻问答》认为三眼铳比鸟铳适合北方:
「鸟嘴宜南而不宜北,三眼铳宜北而不宜南。何也?北方地寒风冷,鸟嘴必用手击,常易为劳。一开火门,其风甚猛,药信已先吹去;用辗信则火门易坏。一放之后,虏骑如风而至,又不便执此为拒敌之具。近有制竹鸟嘴铳及自闭火门鸟铳,亦一时之奇,然终是费事。(粗卤之人,见为不便)惟三眼铳一杆三铳,每铳可著铅子二、三个,伺敌三、四十步内,对真方放;一炮三放,其声不绝,未有不中者。虏马闯至则执此铳以代闷棍,虏纵有铁盔、铁甲,虽利刃所不能入者,惟此铳能击之。故在北方鸟铳不如三眼铳也。
南方倭苗多系步战,其来之势不如虏马之急、虏势之冲;风气柔和,不在山谷,则在蹊田之内。鸟铳照定施放,中敌极准;按定班次一上一下,虽三放铳热不可再放,若每人以布数尺用水打湿,三放之后以布湿铳,可以常放不歇。有狼筅挨牌之类在前,纵冲来此足拒之。若三眼铳,其杆甚短,其去不远,对真不如鸟铳之准;执之以御倭刀,利钝相悬,人易生畏。故在南方,三眼铳不如鸟铳之利也。」
崇祯八年(1635),绛州韩霖(约1598—约1649)评骘当世火器著作有云:
“万历时,赵中书常吉最精鸟统,著《神器谱》,授之者游击将军陈寅、锦衣卫指挥朵思麻也。同时三原温恭毅有《利器解》,授之者材官赵世登、朱腾擢也。尺寸斤两之得宜,赵为胜。虽有纰缪,合法者多矣。王羽卿《火攻问答》得失相半,至谓鸟铳宜南不宜北,是惩噎废食也。茅止生未见《神器谱》,而兼收不择,滥恶之器,不可枚挙。”
古人说的话我们是需要结合其他信息来理解,不能死抠字眼。比如下文所说的辽兵归阵止携弓箭短刀就有些问题,因为日本人提及辽兵多用大炮,骑兵也用三眼枪与神机箭,南兵并非不用三眼,而是三眼数量没北军那样清一色三眼枪,而是长短互补的用鸟嘴铳与三眼铳配合作战。而在朝鲜战争中,北军也装备大量弓弩以抗衡倭铳,显然不是只用三眼铳。
一為經略邊海要務事。照今倭警叵测,防宜周,本部製有一字车丶火碗丶弩牌等项,俱為破長技,合應預行製造,以備緩急。牌行各道即督各匠製造车六十輛,押陣大砲一千六百七十个,一字小碗一萬個,小信砲三百三十個,弩弓一萬二千張,氈牌竹牌各三百三十三面,弩箭六十萬枝,仍多火藥鉛子,酌量估计工料匠作各项錢糧議該若干,呈请本部於馬價銀內支給該道。仍限文到三日內,先解精巧木匠、火藥匠、生熟鐵匠各二名,赴部聽候面諭式樣,傳令各匠如法製造。《经略复国要编》
○锦衣卫镇抚周仁卿陈,破虏在用火器,昔从提督李如松征倭见辽兵归阵止携弓箭短刀,未谙火器之用。请给敕谕浙江巡抚容职,往彼处挑选各营火器手精兵三千员名,各带鸟嘴铳、三眼枪等件,借府州县未解钱粮为安家、盔甲等费。又如滚地雷、千子雷、雷火鞭、飞蒙炮数种皆破虏神器,当于广宁添设火器手三千名,统以一将,朝夕训练,诸堡有警分兵策应,大敌猝至合营堵截,此诚安辽长策不报。
○兵工二部议,以库贮盔甲并铜铁大小佛郎机、大将军、虎蹲炮、三眼枪、鸟铳、火箭等项委官挑选演试解赴辽左。
这是明军正常的武备,后来由于政治腐败、财政奔溃、军事废弛,出现清一色三眼枪军队:

明末时,辽东各镇几乎都以三眼铳作为制式装备,无论骑兵还是步兵都普遍装备着三眼铳。根据辽东镇于1630年的编制,正兵火器营的基本战术单位”队”,即是全装备三眼铳部队。
这是从《戚继光的荣耀》的作者“红心皇后”的辽东镇的编组图得知的明代军事地理著作《开原图说》的三眼铳资料:
正兵枪手四百名分为四方,每方一百名,百总统之,共百总四人。每总分为四队,队二十五人,队长统之,共队长十六人。每方大炮十位,四方四十位,一炮二人,共炮手八十名。每方三眼枪八十杆,四方三眼枪三百二十杆,共枪手三百二十名。每枪十杆间大炮一位,共大炮八位,余二位设于营门。车营既苦无军,若前无障拒又不得施火器之用,每方且安拒马枪八十架,四方共三百二十架,行则带于枪手,马上驻则以铁锁环之,此方营也。其中子营以协营门,下人役二百名,内丁一百名,中军内丁五十名,共三百五十名,分十四队,羽翼主将即兵法所谓握机也。


其射打号令掌,一声号各枪手上马,二声号各挨队伍站立,三声号各照队伍前行。遇敌掌喇叭即止,点鼓下营,枪炮手各按队伍摆列,先列拒马枪,次大炮及三眼枪,摆列齐备。摔响钹一声鼓止,如遇贼冲,一阵击金一声,枪手点放三眼枪一孔,击金第二声点放第二孔,击金第三声点放第三孔。如遇贼三连冲不止则连声击金枪炮更番装打不绝。则退起营,掌号一声收拒马枪及枪炮入队,二声号上马,三声号条队前行。若追袭之际,卒遇逹贼不及下营,枪炮各按队伍条为长营轮番更打且战且行,有进无退焉。(‘逹’是“达”的讹字。)
若与贼持久,欲使炮声不绝,则以四炮为朋,每方二朋,四方八朋,共炮三十二位。每朋马兵十六名,骡四头,八朋共马军一百二十八名,骡三十二头。一朋十六人之中选能干有眼力者一人看苗头,选有胆气者一人点放,选手疾者一人安火线,选便利者一人装火药,一人装大小铅子,再选有力者专管捅炮二人,一炮共八人,余三人捉马骡看苗头及点放,二人在营前不动,装完候放之炮,在见放炮后之左安火线装火药铅子,三人在装完候放炮之后,放过候装之炮,在装炮三人之后各专一事不许错乱,各按方位不许那动,轮流装替更番打放庶循环不绝。每朋布药袋一筒,木马二十筒,皮条串带装火药之人司之,大小铅子袋一筒,木手捶一柄,铁通杖一根,皮条串带装铅子之人司之,火线袋一筒,铁锥二把,小刀一把,皮条串带安火线之人司之,火绳点放之人司之,支炮木马厚薄不等三四十筒,皮条串带看苗头之人司之,平居‘稽’查庶临事无误。


一、练火器
古人制造各样火器俱足御虏,然营中所便奇巧莫过鸟机,不过以之歼渠魁之用而已。其催锋陷阵凶狠无过灭虏炮,简便无过三眼枪,第临阵张皇之际,岂暇细认照准星,只要演得苗头不低不高,临事点放得齐,后边装替得快,装不误打,打不误装,更番熟习如雨不绝,斯为得法。故演三眼枪之法,无论车步,编成队伍,队长鸣角一声,一眼齐响,后响及点放不着者,伍长记定事完责处,又鸣角一声,二眼齐响。三眼响尽,装这亦完,如此更番庶不误事。一队合之一总,一总合之一营,众心齐一毫无差参,斯为闲习。又择坚厚土墙,一堵石灰画一横道,高如人胸,宽止一尺,八十步外对打即可演习苗头,又可不费铅子。至于灭虏大炮更要忖定苗头,如炮口前高一寸,百步之外应高几尺,二百步之外应高几尺,量贼营远近,度地势高下,酌量的确,方不虚发,又须人器相习,庶无震恐。顾火器麋费既多,乍生点放不易,往往畏难惰懒,动以混乱烽火为辞,平居既不相习,临时手足无措,火门涩锈,火药蒸‘痗’,铅子既不合堂,苗头又无定准,或点而不着,或着而不响,或响而不准,如此却归罪火器无益营伍,火器能言亦当称屈。其演放火炮之法,须择远僻之处,或前临土城,或面对山冈,上刷石灰以便认识,月演二次足矣。火器火门火药火绳铅子药线药袋药‘鄨’等件各该千百总、队长、伍长时常查考协营,不时点验本道‘稽’查之法,亦如骑兵焉。(‘鸟机’是鸟铳,‘渠魁’是首领;头领。)
雍正时期的清军古画用三眼铳弓箭与狼铣配合猎虎,显然是继承北军常用配置


少量的鸟铳专门用来精确狙击,这也是继承北军常见的做法:

辽东镇的马营战术其实是改自戚继光的马营战术(下图),只是将鸳鸯阵换为清一色的三眼枪,将虎蹲炮换为威力更加强大的三管灭虏炮。若将部分三眼枪换为火箭或弩战力更佳,只是当时没这条件。明朝也有飞炮兵,马营的三管灭虏炮就是可快速机动的火炮。也因为戚继光的练兵有成,经过了大小实战的焠炼,戚继光编练的军队模式及战术运用,以及采用的冷热武器及军械,都成了当时其它边军用之以编装的典范。明末辽东镇的编组就是四四制,也编组了正兵队与奇兵队等的冷热兵器搭配模式与战术运用。

北方军队的其它装备
北方军队的野战装备是射程较短但火力猛烈的火器,下文车营火力系统最为完善,多了火箭,可补三眼铳的不足,不过其他记载的骑兵营与水师营也多装备火箭,故而这只能算不常见的孤例。大炮应该是叶公神铳,在三十步发射散弹杀伤密集冲锋的虏马。
北方明军一个车营,装备大炮有16位,灭虏炮80位,佛朗机炮256位,三眼枪1984支,火箭7680枝;一个骑兵营,也有灭虏炮35位,小灭虏炮88位,三眼枪888枝;一个水师营有佛朗机炮384位、三眼枪470枝。


叶公神铳滚车、灭虏炮车图式 :

灭虏炮比叶公神铳滚车小,“一车三炮,合三百斤,极其便利”。适合远征。也适合组建车营,而且“一发可五六百步”,“势如巨雷”。骑兵营多用,类似拿破仑战争的骑兵炮,可跟随骑兵快速追击、机动迂回。在明末明军的武备编制中,灭虏炮被大量配备于军营中。
名臣“叶梦熊”虽然发明了一系列器械,但他本人也对三眼铳是认同的,他的配置非常合理:
龙塘叶公,尝以甘肃无墙,仅有一夹把边,夹把者,夹草与沙而为把者也。公以大神炮为墙,一发可及六里,谓以两门更番而放,则六里无患。计东起金城,西至嘉峪,一千六百余里,北起镇番,南至西宁,一千七百余里,以大神炮一千门,分布其中,又以灭寇、三眼、百子,佛朗机、涌珠等炮,及火箭、火砖、火雷佐之,则三千余里无患。其炮洞也,有墙者穿墙为之,无墙者则安置土墩院中。每一门立炮长一人,加粮三斗,率领炮军五人,日夜练习。有急则聚而为阵,战则以大神炮歼敌于五六里之外。俟其将近,乃以灭寇、三眼等器杂施之。其步下兵,每人执一挨牌,牌中藏一窝蜂火箭九枝,夹以长枪一、长斧一。计挨牌一千,则得火箭九千,长枪、长斧二千矣。当齐发时,如天火下焚,铁石莫御,枪斧先锋而摧坚,马兵两翼而冲突。

归善叶少保公,常以车战立功。其车用双轮,甚轻,平地二人推之,险厄四人挽之,上列枪刀,中施火器,又以斫马刀与长短兵,相夹前冲,然后铁骑从之。每车一辆,车正一人,挨牌六人,长枪二人,钩镰二人,佛朗机手二人,百子铳手二人,兼以火箭三层,推车夫二人,马八匹,马上各稍百子铳一,骡一头,驮灭寇炮一,百子铳十,共计步兵十七人,马兵八人。以二十五人为一队,十队为一司,十司为一部,十部为一军。分为三营,合为一大营。势小则分击,大则合击,又熟练而选其锋。其《车战录》一书,奇奇正正,靡不备极,古今兵法,一览而犁然在目。谚曰:"轻车便道,无往不利。"叶公有焉。论者谓戚南塘在蓟时,所造战车多仿偏厢之制,环以为营,稍合古法。但其车太重,非马数匹卒十余人挽之莫动,盖宜于易不宜于险,宜于守而不宜于战者。公所制,独有取于轻车,往来便捷,又翼之以拒马挨牌,藏之以巨铳神枪,止而为营,则有连城之固,进而冲锋,则有排山之力,神炮并发,则势如崩雷,精骑随驱,则功同拉朽。可险可易,可战可守,非所谓制胜之上乘者耶!用兵者能准是轻车之式,于步骑外皆置车战一军,选将简徒,预教而熟练之,敌至则诱之以步兵,试之以游骑,使之薄吾车营,而后千乘并驰,万炮齐响,数百步之内,有不全军崩溃者哉!

《万历朔方新志》提及百子铳数量比三眼铳多一倍:万历壬辰兵变后,迄今接任抚道,检损坏枪铳废铁二万余斤,又市新铁三万余斤,委官制造涌珠炮一千一百余位,灭虏大炮一百二十位,百子炮七千位,三眼枪三千余杆,安置枪炮器具俱全,分发各营各路、允为御虏长技。京库岁开硫(黄)磺)无定数,陕西布政司关焰硝五万五千一百九斤灵州、中卫、广武皆有。


三眼铳+弓箭、佛郎机+大小炮:
虏贼鸷悍,敢鬪轻生。每遇临阵,彼又驱中国之亡命者在前,以死冲突。况军士之弓矢有限,而彼之冲突不巳,至我矢尽力疲之际,随为彼所蹂,而不能支矣。丑虏凶猾一至於此,吁可畏矣哉。若欲制彼而不为彼所制,惟多备火器火药,取之不穷,用之不竭。如某式炮一眼用药若干,余炮皆然。预先称量足数,谨密包封,如法收贮,不致风雨损湿。一遇行师,炮手预期关领。对垒之时,将三眼铳佛郎机一切小炮沿阵围列,随冲随放,旋放旋装,必使虏不能犯。仍将大式火器,先藏营壁之中。虏若势众壅至,即将大炮一时齐举。庶彼势弗克敌,而我军可以收捷效矣。
前件,照得虏贼之所畏者,惟此火器。中国之所恃以胜虏,亦惟此火器。第恐制备者不多,而习用者不熟耳。近日合造如法,愈大愈精。神炮先声,巳足慑氊裘之胆矣。其必战必胜之一机乎!然大炮之为用也,必因天之时,审敌之情。庶战胜攻取而可收其功,故良将慎之。
步兵营虽有众多火炮,但重复装弹是个问题,炮兵在阵外得不到保护,故而装弹相对困难:

车营的火器种类更多,炮兵安全有保障,火力覆盖更猛:

孙承宗《车营叩答合编》的三眼枪作战队形,鸟枪、强弩再次回归车营:

骑兵分队的装备及战斗队形
骑兵分队设管队1人,编25人。队下分左右两什,每什11人;什下分左右两伍,伍设管伍,每伍5人。此外,队内设背招,传督各一人。左什用火器右什用弓箭。每伍配属5骑,每什配11骑,全队供给25骑。全队除背招,传督以外使用军器的有大炮手2人,三眼枪手10人,弓箭手13人共计23人。

上述为直阵,根据敌情地形可以变换成区阵(横阵)锐阵(前三角)方阵(方队)圆阵(环形)。
步兵分队的装备和队阵
步兵分队设队长一人,编二十五人,队下下分左右两什,每什11人,各立宜什长;什下分左两伍,伍设伍长,每伍编5人。此外,队内设有奇役一人(勤务兵),火兵1人,合共25人。每队配属运载火炮的偏厢车一辆,队长任车正,执队旗;什长为车副,持刀牌。一伍用炮,一伍用枪。配属朗机2架,每架3人操作;鸟枪2支各一人操作;三眼枪6支,各1人操作;火箭手2人,弓箭手2人,长枪手2人;炮弩手兼用短兵。

上述为直阵,根据敌情地形可以变换成区阵(横阵)锐阵(前三角)方阵(方队)圆阵(环形)。
孙承宗车营的骑兵队中,编有大炮手2人,三眼枪手10人,弓箭手13人.步兵队中,车副执牌刀,编有郎机手6人,鸟枪手2人,三眼枪手6人,火箭手2人,弓箭手2人,长枪手2人,而炮弩手俱兼短兵。战斗时,“步队则鸟枪、郎机在前,而三眼、火箭在后,骑兵则弓箭、三眼大炮连环叠用。”为此,在火器配置上,步兵则鸟枪、郎机在前,三眼铳、火箭在后,骑兵也要配属三眼铳和火炮。作战时,步、骑才能更出迭入,不仅骑与骑、步与步自相更叠,而且骑之与步,步之与骑也互相更迭.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一营之马、步、炮、矢,无一人一器不更番叠阵。”所以,只有叠阵才能使长短兵器,冷热兵器连环叠用,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火器威力的发挥。


后来北人庸将让步兵将只用三眼去当百步远器,不用二尺神枪、火箭、神臂弓,导致其单兵破甲射程只有五十步不到,故而让一些明智之人反对:
明崇祯十一年(1638),陈子龙等辑的《皇明经世文编》余懋衡的敬陈边防要务疏中云:
夫虏骑奔冲突荡,我马不能当。而我兵提木棍与三眼枪弓矢相杂,严阵以争一旦之命。木棍仅可击马,即中之不能歼。三眼枪眼太多,筒太短,送药无力,发多不中。弓矢固虏长技,以此相持,难以取胜。岳武穆破金人拐子马,以麻札斩马刀三百如墙而进。刀手各以藤牌遮身,直斫马足,当之者靡。今可用也毋谓敢死之步兵,不足以冲铁骑也。火器中如灭虏、涌珠二炮虏所惮,然难擕且难发。若以三眼枪改为单眼枪,其铁筒旧长一尺,改为二尺。余千铁筒上界一直线,凭线望虏发之所中必多。藏火药铅子既深,所及必远。每枪备铁条一根,长照筒式,以便入筒筑药,枪柄用杂木长一尺许,远可以火攻虏,近可以铁击虏。此臣思之而有得者,如行该镇精造一二件,试果有效,则令各营照式多造可也。有闻辽东有百子铳其制铁筒长三尺,围一尺五十径五寸有柄,载以木架,夹持之俾不动。然木架有机,欲东则东,欲西则西,欲仰则仰,欲俯则俯。铳盛铅子二三百,射打数百步,遇五寸木板及甲胄径过。拨其机或东或西或仰或俯,随时向虏放去,一铳可毙贼马数十。此臣得副使邢云路,云路昔为开原道其言不虗试,就辽东取一件试之。如果有效,则发延镇多造可也。然火器手须令各营时加操演,俾人与器相得,乃可临阵无误。不然,卒不服习,以器予敌,道将不可不留心也。

○覆营务整饬疏 【 整饬营务】
一训练宜是,各军演习火器、弓箭、刀斧虎又钩镰等艺,课勤则技精,技精则胆壮。火器为中国长技,平时器与人习,临事庶不手颤,委应加意比试。以夹靶枪、快枪、五龙枪令火器军选每班五名挨放,能二发俱中,及中一发者,升双粮。庶巧手竞出三眼枪筒短力薄,及远未能,宜多习追风炮与佛郎机。而佛郎机一门有子抱六位,循环迭发,尤号便健。营军火器手,约五万余,双粮单粮非由遴选预买相因耳。此弊安可不革,而善发者二十人中仅可得一。

同一事的具体记载“然往时演射俱列丈二之鹄。臣改鹄为高九尺阔七尺,而破的者十不得三四矣。大炮点放不易,服习亦稀。三眼鎗平发则力仅及五十步,且中鹄者少。若高发可及远,不可命中也。”
○《防守蓟镇京师疏【防守蓟镇京师】》
一贼若深入内地、都重城一十六门、门外背城向濠、各立兵营捍御。札营城外非精兵才将最易溃散不如专意守城矣以横益纵。约可八亩。营开三门。左右前是也。出则开门。出讫即闭。战将居中。部将列左右分布队伍。列戟为门。遇贼拥众攻门。千人齐致力射打。击退即止。不得被诱越濠。日出开门。日落闭门。守门者要辨奸细。营中宜静宜肃。米煤行灶。应预备。每营应用精兵一千名、战将一员、部将二员、武刚车一百辆、不足以鹿角木栅补之。联以铁索。(神臂弓)强弩一百张、张弓二百、强箭一万枝、长鎗三百根、长刀三百把、火炮十位、火枪火棍共八十件、火药一万斥、盔甲一千余副、摠计十六营之数。则十六倍于此矣。工部京营宜会同计算、分委廉干之臣照数补造、免至临时无措、其兵将则责之兵部、俱宜及早选练、
余懋衡的问题早在天启时期就有人提及了,但一直没能普及边军,《明熹宗实录》天启三年六月甲子:“巡视京营给事中彭汝男等条奏营务九款:……营中所用火器,三眼枪居多,以其轻而便于习也,而力或不及,远惟追风炮最强,宜加意明习,以备奋击。”
追风炮是鸟铳传入北方的简化产物,没有枪机,有人为了证明鸟铳不适合北方说它是火门枪,但国外也有类似的东西:

根据刘天和“凡师出,百车爲营,用步兵千,骑兵二百,用火器凡五百,弩二百,骑每队用佛朗机五,三、七眼鎗五,强弩十余,弓矢翼之。”这么对比《开原图说》弓箭+三眼+灭虏的火力系统我们会发现明军既然在开倒退车,而黑三眼的余懋衡用神臂弩,又用百子铳、追风枪、佛郎机,其它火门枪他倒没意见,用单眼快枪—二眼夹把枪—四眼五龙枪三件套,有鉴于快枪与弩是能参差在一排使用(两弩间隔可以安插一快枪手补空隙),追风枪也与佛郎机射程一样,五龙枪则为发射四筒散弹的短矛,故而其火力网只分四层,大器(佛郎机、百子铳、追风枪)—长器(神臂弩、快枪)—中器(夹靶枪、弓箭)—(五龙枪、喷筒)短器。而功能与五龙枪重叠的三眼却被抛弃,很显然这是因为北兵射击菜还只玩三眼铳,只能排除此器绝后患。因为三眼能多发,故而北人粗鄙之徒不爱瞄准,大多滥放,反不如无。可见辽东情况也许比很多人想的更恶劣,兵书上的一些战法有不少是开倒退车的。
《利器解》作者温恭毅不知倭铳之利,其书也以御虏为主,故而建议将领将鸟铳换为三眼枪
与李景山总兵论平倭
倭事以愚计之当水陆并攻,往兀术尚能焚韩世忠船于大江,而今不可焚倭船乎?陆攻令我兵肉身附城一失也,攻于陆而不能以火牵制于水二失也,辽东宣大之兵不善用火器三失也。观李将军一败于碧蹄,竟丧于敌,全以恃批捣,不精火器故。又观甘肃近大胜,全以刘西井所遗三眼鎗及大炮,可见不论何敌,皆当以火器胜。然兵不在多,闻麾下有鸟铳手六百,若更为三眼鎗即得千八百之用,敏捷又可敌三四千之用,且可及逺力又大,此暗增兵不费饷之一着也。三眼鎗迭陈,又连炮一发中数百千人,若左右三四发其声震天,其中不可以数计,贼亡(鲜有)不退。若不退而更能来,则吾之三眼鎗足恃矣。鎗之外为深沟,以逸待劳,以火器对敌而不以身对敌,万全决胜无踰于此。惟兾悉心推广讲究,试于武场,方知鄙言非谬。又记往年倭犯嘉兴,任同知尽彻锅釡,倭上岸无处煮饭,馁甚遂致我兵有王江泾之捷。自是浙兵始敢战,万一倭或入山东先焚于水,次以前说火器待于岸,又令絶食于村落,则吾大收功之日也。
温恭毅战法有些阴损,明知三眼铳五十步之外杀敌不利,故而在五十步埋伏连炮地雷,倭虏若轻敌冒进,则入其圈套,被几门地炮齐射散弹喷成肉酱:
一多练火器,照得器械不利以卒予敌。近来火器益精,然莫如三眼鎗与连炮,三眼鎗各镇有之,以左手点火为凖。每万人以八千人分畨叠打,即得二万四千之用,是不増粮而増兵之筭也。又于阵五十歩前层设连炮一发,则十余大将军可齐徃,先期每一连选军士三十或四五十人分领齐练,顷刻可布此万人敌也。乞勅兵部将前项三眼鎗及大将军或于各镇借用若干一面,委官制造,庶攻战有实具取胜威敌全在此,伏候圣裁。
盖敌骄而我乘之也,易而实难。当积弱所将卒率未经战,惟三眼鎗与降人耳。非水泉一击大获士气,或未易鼓,故曰易而实难,敌愤而我雠之也。难而实易愤久即骄,雠深即愤,是我与敌易道时也。今所将卒非他日陷阵斩将者乎,降人之欵闗来者岁以千计,耗彼有众,増我长技,即汉人之收义渠不多于此。三眼鎗利矣,有连炮焉,一发可数十百逺,视鎗三五倍,是一当百,百当万之技也。即田单武侯之用火攻不精于此,敌一遇未有不披靡者,突噬何为,故曰难而实易。

问题是温恭毅所说的三眼与连炮的组合乃北方阵地御虏之法,或可用于守城,然不利于与倭军在田地或山林野战。而其兵书推荐的是数种能射远瞄准的武器配合作战,非只三眼与连炮,有追风、三捷、五雷、剑枪等北方化鸟铳,唯一提及要用三眼枪配合的武器是“循环炮”,然其制用与鸟铳异曲同工,独发大弹则能射准二百步,此即为长短护补之法,三眼补循环炮换位之迟,循环炮补三眼力只五十步之短。

循环炮,每位重二十斤,炮身长二尺二寸,后有铁尾柄,长二尺九寸,用木解为两片,中间刻槽,将炮后铁尾入槽内,用觔鳔缠之,前后有铁束,有照星、照门。用火药袋装药二两,大鉛子一枚,子重四两,小鉛子三十枚每重六钱。放时用闷棍一条,下有铁鑚便利入,地上有木柺,中用铁叶裹之,用大铁环一个。放时将闷棍斜插于地,左膊夹定木柺,右手执火绳,每对敌,将炮头穿在环内,拿炮者专看苗头,高低必照星对定敌人,架炮者用右手点火。大鉛子五六百步,小鉛子三四百步命中,鉛子出炮口可宽二三十步。一人放毕,又换一人,每架一杆,营炮四位名曰循环炮。每三千营内四面各用架三十杆,炮一百二十杆,每空加三眼枪三杆,无不取胜。又曰此炮名曰循环者,每位五人,四人拿炮,一人架炮。放讫一炮,又放一炮,周而复始,如循无端,故名循环炮。夫有照星照门,不虑不准,惟是炮大力壮,无以制之,头毕上跳,尾必后坐,或高或低,不能奇中耳。此炮木作夹把,拿炮者以右膊夹之,则不后坐。闷棍铁环扭住,架炮者以左膊夹,则不上跳,星门对正,不跳不坐,鉛子平出,正中居中一点,神哉思乎?何以复加乎?
三眼铳利于平原,三管频发不热耐久战,实乃抗骑所必须之神器,然在山林、攻险与倭寇打还只用三眼铳,对面树木岩石多挡铅弹,倭寇躲掩体用鸟铳远射,三眼铳能制此猥琐之贼乎?!
北军武备不适合对付倭铳是有先例的:宗将军北兵甚精,与寇敌,屡捷。皂林之战,寇首徐海几获,适麻叶引新寇至,寇驾鸟嘴铳,北兵不能支,遂败,宗将军死。寇进围桐乡。
雍正时期:又议江南、江西水师各营所用军器,枪炮、弓箭之外,如大刀、藤牌、钩镰枪、过船枪、钺、斧、标、铁弹之类,都是水师营利用的军器,毋庸议改, 其陆路各营,有设三眼铳、长枪而无藤牌的,按三眼铳不能致远,长枪遇险狭的地方,不能旋转任意,应将三眼铳改为鸟枪,长枪为藤牌,俾器械画一,永远遵奉。
而温恭毅即是温纯,被《神器谱》作者赞为深知火器者:“比者都御史温纯著有《利器图解》,总督邢玢一见兹书,即露章极称火器制虏之便。缘玢白首行间,洞悉军中器具,兼之提兵异域,有鉴倭奴鸟铳,非无所试而云然者。臣又伏思因循积玩之后,泄泄风靡之时,俱俟患至图幸。能知思患预防,深信火器之利者,惟纯与玢耳。”作为明末被《武备志》等书广为抄录的《利器解》作者所说的“暗增兵不费饷”自然也不是胡说,现在我们以下文数据为例子。
臣见制胜莫如火器,而赣镇内外营从无一铳,刀枪朽钝,不齿腐肉。因募粤东能匠,购闽中精铁,制造铳器。一、本镇营兵二千名,新造过鸟铳二千门、腰刀二千把、长枪一千杆,旗帜俱全。一、长宁营兵八百名,新造过鸟铳四百门、腰刀八百把、长枪四百杆,旗帜俱全。一、羊角营兵六百名,新造鸟铳三百门、腰刀六百把、长枪三百杆,旗帜俱全。一、新设桃阳营兵五百名,造发过鸟铳二百五十门、腰刀五百把、长枪三百杆,旗帜俱全。一、太平营兵五百名,新造过鸟铳二百五十门、腰刀五百把、长枪二百五十杆,旗帜俱全。一、南安营原额兵三百名,新增一百名,新造过鸟铳二百门、腰刀四百把、长枪二百杆,旗帜俱全。一、臣自行设处,于九连等山四通要路横冈地方添设营兵三百名,造营房一百间,发过三眼铳一百门、枪二百杆,旗帜俱全。一、信丰所清出旗军五百名,新造过三眼铳一百门、枪四百杆,旗帜俱全。一、会昌所清出旗军五百五十名,新造过三眼铳一百门、枪四百五十杆,旗帜俱全。内营则督坐营游击胡舜,外营则督各该守把日事训练,每月两次比试,以定赏罚。计一岁间应用火药银千余两,而赏犒不预,皆臣多方措处者。今内外营兵皆娴习火器,能命中于百步之外矣。
营兵五百名专用鸟铳,与长枪比例为1:1,旗军五百名专用三眼铳,与长枪比例为1:4,可见三眼枪只需要鸟铳少1.5倍的兵力就能实现连发,这样就能增加三眼1.5倍的肉搏兵力。
福建作为铁矿最好的地区,又临近火器制作水平最高的广东,可以说鸟铳质量为最佳,又有郑芝龙收海税,故而为沿海最富之官府,但依然需要用三眼铳,可见其并非网络所宣传那样,只是容易制作、怕炸膛、北方鸟铳质量不佳才用的便宜货。

至于八旗老弟意淫的三眼铳不实用不能打到人,其实后金也大量用三眼铳,直到崇祯七年那次入塞,皇太极带的火枪也就是三眼枪:“再问奴酋此番带有火器多少?供称三将军炮约四五尺高,共装载有十数车,三眼枪约有四五百杆,火药约六七车,铅铁子六七车。又供此番回去,待天时冻结,还要添兵装载红夷大炮来攻山海关等语。”
后面雍正时期将三眼铳换为鸟铳,但雍正又是何人?这可是连子母炮都不给奴才绿营的主子啊!!!有些绿营则是坚持保留一些三眼铳,直到清末依然有一些记载。更搞笑的是,太平天国军队由于屡屡靠步兵拼死冲锋就突破了清军鸟铳的火力,曾国藩就玩起“文艺复兴”:
“吾乡有三眼铳,亦有单眼铳,响振山谷。吾意单眼铳,若装子弹于内,尽可打贼。乡间用木削铳尖,往往打得四五十丈远。请澄弟在吾乡打单眼铳数竿,用硬木为把,试装铜扣、小石之类于内,是否可打半里路远?如其合用,即可多打数十竿或百竿,交魏荫亭之水勇带来,其钱由兄营寄回。
闻父亲所办单眼铳甚为合用,但引眼宜略大,用引线两三根更为可靠。”
由于超过3万字,故而分三篇,中篇主要讲“用三眼铳最溜的却是《神器谱》火绳枪专家‘赵士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