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周开达在从事的常规育种工作中,发现了数份高不育的杂交后代,按常规要求应予淘汰。周开达却把“不育”这一不利性状看成使水稻易于杂交的有利因素,自此,闯入了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研究的国际禁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