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本源——源质与能量(11):“自旋(上)——破缺能量位移导致的自旋”
哎呀,终于能讲自旋了,不容易啊,从好几篇文章之前我就已经琢磨着想讲自旋,但是因为需要铺垫前置概念,因此我硬是将自旋的内容压到了现在都没讲,现在终于能讲了,我无比之激动,因为进行了一堆前置铺垫所以我现在终于可以介绍自旋的全部类型了,依据能量排布是否对称自旋的作用规则被划分为了两个类型,也因为这两个类型不同微粒子自旋时其自旋数被划分为了整数或者半整数。
因为我不打算在一篇文章中写下太多内容,在这篇文章中我就先讨论一下能量排布不对称的情况导致的自旋,能量排布对称的那种就留到下篇文章再说吧,好了回归正题在开始正式的讨论之前,先让我们看看图《8》-1与图《9》-1(其中图《9》-1图片裁减随便了点,图中包裹第1层源质的能量仍为球形覆膜,不存在能量缺损,图中看上去像是被裁了一刀仅为作者对于画图软件的使用不习惯导致的结果,读者请不必对此感到在意):


经过上篇文章我已经论述过了概率存在现象,事实上红圈能量与蓝圈能量各以50%概率存在于第1层源质的左侧及右侧,对第1层源质施加的力与时间相等做功相同因此从一个连续的时间段而言第1层源质的受力情况可以近似地看做如下图《11》-1:

因而得以维持住受力平衡,所以第1层源质稳定于模型中心也即其原位而不动,自旋行为不导致第1层源质本身发生位移。
但是第1层源质本身不发生位移不代表包覆第1层源质的能量不发生位移,其位移之过程为图《8》-3至图《8》-4的过程:


现在让我们对这一过程进行分析。
首先请让我们一起看看下图《11》-2:

在图《11》-2中,源质与能量排布均与图《8》-3相同,其中黄线为穿过可被视为质点的红圈能量、可被视为质点的第1层源质、可被视为质点的蓝圈能量这三点的一条直线,现在我们以黄线为界,黄线上方包覆第1层源质的能量我将其称为上能量,黄线下方包覆第1层源质的能量我将其称为下能量,从《8》-3转变至《8》-4的过程中包覆第1层源质的能量中必有一半能量(上能量或下能量)发生了位移,因为上能量或下能量发生位移,他们在位移中为红圈能量腾出了位置,因此《8》-3转变为了《8》-4,同样的道理在《9》-1转变为《8》-1的过程中在《8》-3转变至《8》-4中没有发生位移的那半部分能量将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位移并为蓝圈能量腾出位置促使其融入能量覆膜中。经过这样一个轮回,由于能量存在不平衡导致的能量破缺就促使第1层源质表面的能量完成了一次自旋,同时由于人类现今技术条件下的观测手段都是能量反馈式的这样的自旋也就是我们观测到的自旋。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类型的能量多余或少于能够均匀地覆盖一个源质的情况,而这部分能量又不能达成对称时,满足该项条件的源质与能量的组合体都会按照上述逻辑进行自旋而与源质能量组合体——源质能量团所含源质亦或是能量的总量无关。
以上内容即是第一类自旋破缺能量位移导致的自旋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