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人为啥不说自己是阳江人
历史上,阳江县、阳春县历史上长期同级并存且体量相当。阳江管辖阳春的时间不长,除了短暂的的南恩州、阳江直隶州、建国初期的两阳县,就是阳江县1988年建市后管辖阳春。

1988年2月10日,原阳江、阳春两县从江门市分出,成立地级市,命名阳江市。阳春就觉得阳江莫名其妙高了一头,特别不服气。占整个阳江市大半面积和一半以上人口的阳春并不情愿从江门划给阳江。
曾经的同级,现在骑在自己头上了,换谁都不好受,所以,阳春市横空出世只是时间问题。经过阳春人民多方努力,积极向上级申请,终于在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阳春县,设立阳春市(县级),以原阳春县的行政区域为阳春市的行政区域。阳春市由省直辖,委托阳江市代管。
阳江市是地级市,阳春市是由广东省直辖的县级市,虽然省府委托阳江代管,但法理上阳春并不隶属于阳江,而江城区、阳东区、阳西县是隶属于阳江市。
如今,阳春、江城、阳东、阳西以及市直管的海陵、高新、滨海,共同组成阳江市。但除阳春外的县区,都由阳江县拆分而来。
阳江市级财政对阳春的支持力度不强,按照人口比例,大项目投产少,资源分配不均,与江城、高新、海陵这些"嫡系"相去甚远,引起阳春群众不满。
自从阳春被阳江代管之后,经济并没有多少发展。反观阳江,利用其权力对阳春进行大力排挤和打压,有项目就争,争不了就压。招商引资的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全部优先发展江城区、阳东区,珠三角转移产业甚至放在阳西县也不给阳春市。
阳江的官只建设阳江,没管阳春。阳春跟了阳江之后越混越差。阳江地理位置不错但是就是阳江人太坏,害得阳春也发展不起来。大哥没水平,小弟咋服气。
阳江成立地级市前几届领导班子把阳春的60%财政收入用来发展阳江市区了,也难怪阳春人这么反感阳江。阳春跟阳江混,好处没捞到,还要倒贴不少。
市区江城、阳东发展不愠不火,知名度不高,引领作用不明显,而阳春在面积、人口、建制、GDP上都甩开其它县区,加之阳春城区到阳江市区距离远,市区难辐射到,故而无法树立阳春对“阳江”的压倒性的地市认同。

方言上,阳春话和其它县区的阳江话不一样,两者本土文化有差异,自我意识较强。阳春人和阳江人虽然同饮一江水,但是两阳关系不和,由来已久。历史上,两地居民都互相看对方不顺眼,别看两地只差一个字,都姓阳。
直到现在阳春人都不会说自己是阳江人,而是说自己是阳春人。阳春市和阳江市的方言完全不同,两地的本土习俗差别很大。阳春人不会说阳江话,阳江人也不会说阳春话,甚至至今有很多阳江人听不懂阳春话。阳春白话和广府白话相近,可以和讲广府白话的人无障碍聊天。阳江话是土话,阳江人反而认为自己的话先进,请你们到广州讲阳江话谁听得明白?
阳江人非常排外的,也不单单对阳春人,对所有不会说阳江话的人都排斥,常常带有地域歧视外地人,在阳江人眼里,阳春人当然也算外地人。有些阳春人在阳江打工,阳江人一律统称阳春人叫丐子!阳江人叫外地人丐佬、丐婆,还自以为高别人一等,迷之自信,井底之蛙的心态,自我感觉良好。
阳春人在外面都是说自己是阳春人,很少会说自己是阳江人,而且阳春人有自己的市区所以也很少去阳江,语言方面的不同,两市的人互相看不起对方。
阳江跟阳春原住民的关系其实特别差,主要阳春人特别讨厌别人称呼自己为阳江人。记得大学时去找我发小玩,他室友有个阳江的,我当时还特热情打招呼说“大家都是阳江的呀!”结果他强硬地回应了我一句“不,我是阳江的,你是阳春的。”当时他语气里那种对我称呼自己为“阳江人”的不屑,我至今印象深刻。还有一件事,我同乡知己在外面城市工作遇到一群阳江人,很热情对他们说:“老乡!”人家一听他的阳春话,马上满脸瞧不起的回应道:“我们阳江人和阳春人不是老乡!”
历史上有一段时间,阳春和阳江合并,成立过两阳县。1958年冬,合阳江县、阳春县为两阳县;1961年复分为阳江县、阳春县。如果1988年设立地级市时,叫两阳市,对阳春会公平些,毕竟当时是阳春县和阳江县合并成地级市的。如果叫两阳市,现在的阳春人多少会有些归属感,而不像现在的阳春人讨厌说自己是阳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