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随记】中国的“瓮城”
今天我们聊一聊中国历史上的经典防御建筑。

在中国古代,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防御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火枪火炮还没有广泛装备军队之前,这对于防守方来说是攻城战中非常有用的部分。但到了20世纪以后,城墙的重要性逐渐下降,包括1900年的北京之战,虽然北京城的巨型城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阻击攻击和围城的作用,让攻方不太容易打进城内,可是这堵巨墙终究抵挡不住现代大炮的火力,挡不住现代军队的脚步。
另外,飞机发明之后,战争几乎变了,并在几十年后,火箭和导弹也发明了,炮火和炸弹可以从天上发射,战场不再只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三维空间。所以从这一刻起,大约在二战时期,城墙就不再是实用的防御建筑了。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瓮城,像瓮一样的城,是中国古代城墙最重要的部分之一。那么今天这个视频,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中国古代这座古老的防御建筑。

像瓮一样围起来的墙或像瓮一样的城,即瓮城,也可称为中国barbican。在中文中,瓮是指一种罐子,城是城市的意思。这个名字里有个城,但不是真正的城。因为它更像是一座从城墙延伸出来的,围着城门而建的建筑。这有点像著名动漫《进击的巨人》中的希干希纳区。但不同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居民并不住在瓮城。而巧合的是,在欧洲,欧洲城堡的barbican也类似于中国的瓮城。但相比之下,瓮城可能比欧洲的barbican更大。


众所周知,大门是城墙最薄弱的部分之一。所以或许是因为古人想要加强城门的防御力,才创造了瓮城。人们在城门外围筑起了一道外墙。所以在这之后,敌人必须摧毁两座城门才能进入这座城。而当他们突破了第一道大门,也就进入了瓮城。在此之后这使攻击方会处于较弱的位置。守军可以在城墙的顶部射箭,由于有瓮城的墙,敌人只能站在一个小范围内试图攻破第二道城门,此时火力可能会更能集中在他们身上,这使得攻破第二道城门的任务更加困难。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这种围墙的防御建筑被称为瓮城。就像老鼠掉进瓮里,罐子会限制老鼠的移动。这样人们就可以更容易地抓住它。因此,这里被称为瓮城。但现在我们无从知晓第一个瓮城建成的确切时间,但在历史上,这种防御性建筑开始流行,并广泛建造于公元10世纪。这接近黑火药武器的早期部分的时间。

在中国历史上,有时瓮城的外墙不止一层。就像南京古城墙一样。它的瓮城有3层,所以敌人需要攻破4个城门,其中3个是瓮城城门,1个是真正的外墙城门,只有这样才可以攻入城内。除了南京,北京的古城墙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根据100年前的老地图,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每一个城墙门都建有一个瓮城。与南京的瓮城相比,北京的这些瓮城属于是典型的那种,只有一层瓮城城墙。现在如果你到北京前门旅游,你会看到构成前门的大门楼和箭楼,其二者构成的前门瓮城的轮廓。

另外,除了欧洲和中国,日本也有这种防御建筑,像这个,真田丸(さなだまるsanada maru),在古大阪城,但不幸的是,由于17世纪的战争,大阪城方面为了试图与德川家康和谈,并且在德川家康的压力下,不得不拆除了真田丸,另外护城河也被填平。之后在真田丸原址上,人们建立了一座神社(jinjaじんじゃ),即三光神社(さんこうじんじ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