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的隋朝,为什么帅不过三秒?

论述隋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隋炀帝先后全面采取措施,推行一系列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1)政治制度改革:①中央官制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内史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内史省是决策机关,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长官纳言;尚书省下设吏、民、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分别负责官吏任免考核、户口赋税、礼仪、军政、刑狱、工程营造等方面内容。三省各有分工、互相牵制,共同对皇帝负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同时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谒者、司隶两台,合称三台,以加强对内外官员的控制和纠察。②地方官制。隋文帝先改地方为州县两级制,隋炀帝又改为郡县两级制,精简了地方行政机构,既节约经费又提高了行政效率,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地方官员任命权收归中央,凡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吏,一律由中央的吏部任免,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③创立科举制。隋文帝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隋炀帝时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开始。这改变了以往门阀士族把持选举的局面,有利于寒士参加统治政权,有利于选拔封建统治人才,适应大一统帝国的政治需要。
(2)经济赋役改革:①继续推行均田制。隋文帝规定,每丁受露田80亩,永业田20亩,妇人受露田40亩。身死之后,露田归还国家,永业田可自由买卖、传之子孙。均田制的推行对稳定隋王朝的经济有一定积极作用,很多无地少地的农民也分到了土地,提高了劳动积极性,同时客观上也抑制了土地兼并。②继续实行租调力役制。规定男18至60岁为丁,须负担赋役。租即田租,丁男一床(一夫一妇),每岁出租粟三石。调为户调,每年桑田者,输调绢一匹(四丈),棉三两;麻田者,输调布一端(六丈),麻三斤。未婚男丁及奴仆租调减半。力役负担,每丁每岁服役一个月。隋朝的租调力役制贯彻了轻徭薄赋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稳定了社会局面。③推行大索貌阅,核实在籍人口。隋文帝下令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讹老诈小逃避租役。此举增加了政府的户口与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④实行输籍定样(输籍法),根据每家的资产状况划分户等上下(类似古希腊梭伦改革财产等级制),重新制定税额。隋王朝的税额低于世家大族对佃客的剥削,也吸引了大批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荫蔽,成为国家编户。加强了政府的经济实力,削弱了豪强地主的力量,有利于经济发展。
(3)改革府兵制:隋文帝时期,军人既有军籍,又有民籍,颁给田地,保证其基本生活,这样府兵制与均田制合一,形成了兵农合一的新制度。府兵统帅方面,设置了十二卫,每卫置大将军,总隶于皇帝。各卫下就是府兵的基本组织单位统兵府,隋炀帝时改为鹰扬府,由郎将和副郎将统领。
(4)营建东都和开通大运河。①隋炀帝即位后,下诏营建东都洛阳。因为洛阳地势险要,位置适中,政治上便于控制关东和江南地区,经济上可以满足对中央政府机构的物资供应。②开通大运河。为了加强统治,隋炀帝即位后,利用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至余杭的大运河。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客观上对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有着重大作用,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持续性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大运河的开凿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导致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大运河”往往成为隋炀帝暴政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