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送你一份考学必备片单,来拜一拜动画的老祖宗

2022-02-23 01:15 作者:动画学术趴  | 我要投稿


图片
图片作者:Giacomo Gambineri,原载于Vulture

编辑/ Eric Vilas-Boas、John Maher
来源/ Vulture
翻译/ Pel
排版/ 阿糸 


想了解各式各样的动画?

好奇这一媒介的承传与流变?

想来次全方位“十全大补”?


前段时间,外媒Vulture发表了一篇文章:《100个塑造动画的片段:从兔八哥、史派克·史比格到迈尔斯·莫拉莱斯,这一持续吸引着我们的艺术之历史》,编辑Eric Vilas-Boas和John Maher邀请Jerry Beck、Maureen Furniss、山村浩二等大咖提炼出了这个“终极榜单”。我们将把它分割成多篇翻译,与各位读者分享,这是第一篇,将介绍1892-1941年的20个动画片段。
该榜单选取“片段”(sequence)而非“作品”为单位,认为相比某帧画面或某部作品,片段能更灵活地体现具体影响、媒介进步与创作成就。且衡量了整体动画史进程而非单纯考察作品质量。此外,这份榜单默认面向美国读者,因此可能缺乏对其他地区动画发展状况的代表性,虽有局限,但榜单总体仍值得分享。
当然,榜单是死的,动画以及背后千千万万创作者和观众都是活的。榜单这种形式注定难逃片面之嫌;绝不只有这100部作品塑造了动画——我们认为每一部动画作品、每一位从业者、每一位观众,都在动画诞生后的130年里以自己的方式时时刻刻影响着这一媒介。
*具体条目以原文为准。



夜光默剧之《可怜的皮埃洛》

“Pauvre Pierrot,” Pantomimes Lumineuses (1892)

播映:光学影戏机(Théâtre Optique)

导演:埃米尔·雷纳德(Charles-Émile Reynaud)


图片


在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机之前,还有一场常被人遗忘的影像革命。1892年起,法国发明家埃米尔·雷纳德在巴黎为观众举办“夜光默剧”放映会,一连播映三部自制动画短片:《一杯可口的啤酒》(Un Bon Bock)、《丑角与他的狗》(Le Clown  et Ses Chiens)和《可怜的皮埃洛》,甚至比卢米埃尔首次公开放映还早三年。埃米尔·雷纳德用他发明的光学影戏机,把数百张单独绘制的图画绕在一条打孔的轴体上,围着魔术幻灯(magic lantern)高速旋转,为观众播放活动的影像。


三部短片中,《一杯可口的啤酒》讲述男孩在酒吧偷喝顾客啤酒造成误会;《丑角与他的狗》是一位小丑指挥三条狗表演;《可怜的皮埃洛》则是对意大利即兴喜剧(dell'arte)中固定角色皮埃洛(Pierrot)、哈利昆(Harlequin,又译作哈莉·奎因)和科伦巴因(Columbine)的戏仿。这些动画短片不全然是预先制作好的故事,通过在后台手动操纵光学影戏机,他可以自行改变播放速度并重复特定桥段。甚至可以根据观众的反应操控角色来整活逗乐。


遗憾的是,因为格雷万蜡像馆(Musée Grévin)的不公平合同,作品尽管大获成功,却并未给雷纳德带来太多收益。晚年穷困潦倒、心灰意冷之际,雷纳德将自己的影片和设备统统抛进塞纳河,如今完整留存下来见证那段历史的,只有《可怜的皮埃洛》。



《魔法师的蛋》

L’Œuf du Sorcier (1902)

出品方:明星电影公司(Star Film Company)

导演:乔治·梅里爱(George Méliès)


图片


20世纪初,法国电影人、布景设计师和魔术师乔治·梅里爱是电影视效的先锋,为现代电影注入新鲜元素。梅里爱对幻觉与舞台魔术的偏好以及将舞台奇观移植入电影的执念,塑造了他早期的电影创作。梅里爱被认为是最早使用分割画面(split screen)、多重曝光(double exposure)和淡入淡出(dissolve effect)的电影人。


被卢米埃尔兄弟开创性的电影放映机深深吸引之后,梅里爱在1895年着手设计组装自己的摄影机,成立明星电影公司,并建造了一间玻璃摄影棚。梅里爱在那里拍摄了500多部短片,其中包括他最著名的作品《月球旅行记》(Le Voyage Dans la Lune);当然,也有像《魔法师的蛋》这样更不为人所知但同样可敬的作品。《魔法师的蛋》由梅里爱自导自演,是早期定格动画特效的典范之作,片中魔术师用灵巧的手法变出一个蛋,使它变化成三个巨大的头颅,然后又化作诡异的人面球体。


这部片子里物体消失时的跳接剪辑(jump cut),以及巨大头颅分离又合并时的多重曝光等手法,成为此后动画特效技术的鼻祖。虽然梅里爱的许多影片已经遗失,但他对电影的影响却历久弥新。在2011年奥斯卡最佳摄影与视效影片《雨果》(Hugo)中,本·金斯利在马丁·斯科塞斯地指导下惟妙惟肖地饰演梅里爱,向众人展现特效的魔力如何赋予电影梦想。



《玩具国之梦》,玩具大闹城镇

Toys take the town, Dreams of Toyland (1908)

出品方:阿尔法制片公司(Alpha Production Works)

导演:亚瑟·墨尔本·库伯(Arthur Melbourne-Cooper)

图片


亚瑟·墨尔本·库伯在1908年创作的这部定格动画,比类似主题的皮克斯《玩具总动员》早了近90年。库珀是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摄影师和电影制作人,同时也是动画媒介的先驱,他的《火柴人:一个呼吁》(Matches: An appeal, 1899)被认为是现存最早公开放映的动画电影。而《玩具国之梦》与他那些火柴人主角的“把戏电影”不同(除《火柴人:一个呼吁》的战争主题外,另有几部体育主题的作品);《玩具国之梦》可以说是这位英国电影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早期动画逐渐脱离实拍的精彩案例。


孩童梦中,玩具大闹城镇的场景经由精心设计,马车肆意行驶、人偶从上面摔落、玩具熊被挤下双层巴士之后跟警察争吵打架,最后发生车祸与爆炸。动作在当时看来相当流畅,不仅是前景的主体存在动态,作为背景的每件物体也是。虽然没什么情节,但仅是影片中的动感本身就足见库伯试验新媒介的决心与钻研。从玩具影子的移动来看,影片应该是在户外拍摄的,更是让人钦佩。这部动画的影响,贯穿了从《冈比》(Gumby)、《超级无敌掌门狗》(Wallace and Gromit)到莱卡工作室(Laika)的现代定格动画发展,当然也为各色“玩具活过来”的故事提供了灵感,无数动画爱好者都应感激库伯当年这部“狂想之作”。



《幻影集》

Fantasmagorie (1908)

出品方:高蒙电影公司(Société des établissements Gaumont)

导演:埃米尔·科尔(Émile Cohl)


图片


1907年,法国漫画家和动画先驱埃米尔·科尔对动态影像产生了兴趣,好奇这一动态艺术与光效幻觉能否与他的漫画融合。次年,科尔制作了《幻影集》,片名来源于“魔术幻灯秀”(fantasmograph,19世纪中期魔术幻灯的一种应用,将鬼魅影像投射到周围的墙壁上的表演)。《幻影集》永远地改变了动画。


《幻影集》由固定垂直安装的摄影机拍摄,由700幅粉笔线条画组成,每幅画都经过双重曝光,并以意识流的方式表现;每一幅画面中的线条扭曲移动,给观众持续变形的感觉。这部短片也是最早有“角色”概念的动画作品之一,讲述一位活泼的线条人小丑从自己的身体里拽出各种物件。《幻影集》是詹姆斯·斯图尔特·布莱克顿(James Stuart Blackton)一些作品的演化,像他1900年的《奇幻的图画》(The Enchanted Drawing)和1906年的《滑稽脸的幽默相》(Humorous Phases of Funny Faces)都描绘了小丑角色上半身的动作和神情;不过相比之下,科尔影片里的动态幅度要大太多了。


作为主角引入的小丑,来源于巡回马戏团的狂欢风格;而电影的起点,也同样是马戏团里魔术师幻象表演的延伸。小丑是动画史上的第一个角色,引领了我们如今熟悉的角色驱动的动画风潮。此外,《幻影集》中抽象变形的视觉效果和科尔创新的制作技术也令其成为先锋艺术的经典。



《恐龙葛蒂》

Gertie the Dinosaur (1914)

出品方:The Box Office Attractions Company

导演:温瑟·麦凯(Winsor McCay)


图片


和温瑟·麦凯本人所宣称的不同,他算不上动画的创造者,但温瑟·麦凯的确缔造了动画史上的“创世大爆炸”。《恐龙葛蒂》由手绘的10000张图画组成并安装在纸板上(过程有助手约翰·A·菲茨西蒙斯(John A. Fitzsimmons)参与)——这是漫画家温瑟·麦凯的第三部动画短片,为接下来整个世纪的动画奠定了基础。

麦凯将图画改编成影像的想法,来源于他对儿子翻页书的观察。1911年的第一部作品改编自他最著名的漫画《小尼摩游梦土》(Little Nemo in Slumberland);次年发表第二部《蚊子是怎么生活的》(How a Mosquito Operates),两部作品都与歌舞杂耍表演结合。观众非常喜爱,但彼时观众还不完全相信自己在看运动的图画(而非实拍)。直到《恐龙葛蒂》问世。
这部短片是第一部运用关键张(key animation)、定位标(registration marks)、动画循环(animation loops)、中间张(in-betweening)以及最重要的——角色动画(character animation)等技术的动画作品。麦凯不仅赋予葛蒂生命,还赋予她“个性”。在《恐龙葛蒂》之前,动画角色都是一张白纸。而现在,葛蒂会吃会喝会呼吸,受到责备还会哭泣,姿态俏皮优雅,别具魅力。后辈都在它的基础上盖起动画的大厦。


此后温瑟·麦凯继续投身动画,直到1921年放弃制作《葛蒂巡演》(Gertie on Tour)。主要是因为他在《纽约先驱报》的编辑威廉·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美国报业大亨,“黄色新闻”大王)希望他更专注报刊漫画。温瑟·麦凯的大部分漫画和动画都已遗失,《恐龙葛蒂》是其中保存最完好的作品之一;2011年,《恐龙葛蒂》被收录于美国国家影片登记表。(美国国会图书馆指定保存电影的列表,被认为在“文化上、历史上或美学上具重要意义”才会被收录。)



《菲力猫在好莱坞》

Felix in Hollywood (1923)

出品方:帕特·苏利文工作室(Pat Sullivan Studios)

导演:奥图·梅斯默(Otto Messmer)


图片


前段时间Lady Gaga用“人生新阶段”形容被“怪人奥尔”扬科维奇("Weird Al" Yankovic,美国老牌音乐人,恶搞歌曲奇才)模仿的感受。而动画里恶搞现实名人的桥段也从来不少见。从《马男波杰克》(BoJack Horseman)到《恶搞之家》(Family Guy)等作品。甚至HBO Max即将播出的《王子》(The Prince)里英国皇室也要被恶搞。但说真的,这一切都始于一只渴望聚光灯关注的拟人小黑猫。


说到这部近一世纪前的七分钟默片珍宝《菲利克斯在好莱坞》,它由帕特·苏利文和奥图·梅斯默创作,可以看作当代电视动画的源头。短片中,菲利猫发挥聪明才智前往好莱坞,巧遇查理·卓别林、威廉·S·哈特、威尔·海斯、斯纳卜·波拉德和本·特平等现实中的大咖。《菲利克斯在好莱坞》是首部恶搞名人乃至电影制片体系的动画片。在从愤怒的蚊子手中救出小道格拉斯·范朋克(美国演员、导演与剧作家,佐罗电影的第一位扮演者)后,菲力猫得到一纸来自塞西尔·德米尔(美国电影奠基人、好莱坞元老级人物)的“长期合同”。


菲力猫合同的价码不为人知,但这部电影的深远影响毋庸置疑。十年后的《乐一通》(Looney Tunes,华纳兄弟早期推出的卡通系列)也开始恶搞名人,比方说在短片《博斯科亲自上阵》(Bosko in Person,1933年)里,由休·哈曼(Hugh Harman)和鲁道夫·伊辛(Rudolf Ising)创作的角色们就遇上了莫里斯·切瓦力亚、吉米·杜兰特和葛丽泰·嘉宝的模仿者。



《阿基米德王子历险记》,为哈里发祝寿

The Caliph’s birthday, The Adventures of Prince Achmed (1926)

导演:洛特·赖尼格(Lotte Reiniger)

《阿基米德王子历险记》是现存最早的动画长片。该片导演洛特·赖尼格亦是首位女性动画导演,它在1926年于德国首映,比迪士尼首部长片还早十多年。赖尼格自学成才,从皮影戏汲取灵感,成为剪影动画(silhouette animation)的先锋。创作这部影片时,她用固定摄影机自上而下拍摄,操纵由硬卡纸和薄铅片制作的剪纸,效果类似于印尼的哇扬皮影偶戏。更令人叫绝的是,这部动画是逐帧制作的,耗时将近三年。在这个为哈里发祝寿的桥段里,赖宁格绘制了巫师的魔力飞马在空中翱翔的场景,既体现了她瑰丽的想象力,也证明了剪影制作动画的能力。


《阿基米德王子历险记》还是最早的童话改编动画,改编自《一千零一夜》,几十年后,因改编童话闻名的迪士尼也同样基于其中的故事(《阿拉丁》)制作动画。不仅如此,赖宁格的风格还持续影响了许多现代作品,包括《宇宙小子》(Steven Universe)第二季第21集“The Answer”。


尽管赖宁格的先锋作品对动画媒介影响深远,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性别歧视始终在动画行业蔓延。许多年来,洛特·赖宁格的名字无人提及,《阿基米德王子历险记》也往往缺席权威经典。时至今日,动画行业里女性创作者的数量仍然太少太少——感谢赖宁格所开的先河,证明女性也有动画方面的天赋和才能;证明女性也能和男性一样创作动画。赖宁格也为像拉维恩·哈丁(LaVerne Harding)这样的女性铺平了道路,她是动画史上第二位在影片职员表里署名的女性,以制作《啄木鸟伍迪》(Woody Woodpecker)的片头闻名。在那之后,华特·迪士尼又聘用比安卡·马约利(Bianca Majolie,迪士尼第一位从事故事创作的女性艺术家)为《小飞侠》《灰姑娘》以及《幻想曲》里的《胡桃夹子组曲》制作前期概念设计。



《汽船威利》

Steamboat Willie (1928)

出品方:华特迪士尼工作室(Walt Disney Studios)

导演:华特·迪士尼 / 乌布·伊沃克斯(Walt Disney, Ub Iwerks)



《汽船威利》中,米奇米老鼠首次登场;“后期配音”与“音画同步”使它成为动画制作史上的转折点。然而,这部幽默短片却诞生于苦痛与潦倒。《汽船威利》上映一年前,华特·迪士尼和乌布·伊沃克斯在为环球影业的制片人查尔斯·明茨制作影片,当时他们创作的幸运兔奥斯华(Oswald the Lucky Rabbit)正是米奇前身。但在与环球交涉的过程中,迪士尼却发现自己被摆了一道。明茨不仅降低薪酬,更偷摸摸挖走迪士尼的员工,以扩充自己的动画业务。华特愤然请辞,乌布·伊沃克斯也力挺朋友一同离开。但最终华特也没有从环球手中夺回这个角色。


接下来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了,华特灰头土脸坐火车回家,路上开始构思米奇。迪士尼传奇角色与一代版权巨头就这样诞生。换了别人可能早就放弃,但先前的经历让他们坚定了信念。


伊沃克斯和迪士尼随即着手制作。《汽船威利》并非他们第一部米奇短片(《疯狂的飞机》(Plane Crazy)更早),但却是第一部公映作品。其中幽默包袱与声效音乐完美同步,这在动画业内尚属首次。这部饱含迪士尼和伊沃克斯热情的艺术结晶,在1928年11月上映,几乎一夜成名,获得轰动性的成功,在技术、艺术和娱乐价值三方面都饱受赞誉。显而易见——它如今看来仍然有趣不过时(可以在Disney+上观看)。虽然片中许多文化元素已经被大众忘却(比如标题是巴斯特·基顿电影《小比尔号汽船》(Steamboat Bill)的戏仿),《汽船威利》仍然是早期动画史上的丰碑——它见证了米奇这一形象所蕴含的非凡能量——强大到足以改变后世的美国法律。


米奇当然不是扁平化的品牌标识。相反,他是个彻头彻尾的泼皮无赖——片中有一幕,他拉扯并旋转一只吃掉《稻草里的火鸡》乐谱的山羊的尾巴,让它嘴里吐出音乐。《汽船威利》中的许多画面深深植入大众认知——开场米奇吹口哨开船的桥段,已经成为华特·迪士尼公司的象征。短片《汽船威利》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既是因为它的技术进步,更是因为它代表一个美国符号的诞生。



《小提琴弓》

Fiddlesticks(1930)

出品方:伊沃克斯工作室(Iwerks Studio)

导演:乌布·伊沃克斯(Ub Iwerks)



迪士尼的神奇魔力,并非完全来自华特·迪士尼一人。早期许多成功的短片,实际都由乌布·伊沃克斯合作完成,他也是米老鼠的创作者之一。1930年,伊沃克斯和迪士尼不欢而散,之后成立了自己的动画工作室。


在那里,他创造了一只戴领结的青蛙弗利浦(Flip the Frog,或译作跳跳蛙)。弗利浦的大银幕首秀《小提琴弓》是采用特艺双彩(two-strip Technicolor,或称双色带,特艺彩色公司(Technicolor)的技术,以一条黑白胶片倍速拍摄,加以红绿色滤镜记录,再将负片上红色与绿色的影格分离成两条胶片,显影填以互补色之后再相接合成放映拷贝)拍摄的第一部有声动画。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它并非第一部彩色动画——第一部可能是1912年的《丑货之家》(In Gollywog Land,一部改编自种族主义漫画的真人电影,其中有用到人偶的定格动画,由Natural Color Kinematograph Company制作,影片现已遗失)或1920年的《托马斯猫登场》(The Debut of Thomas the Cat,由Earl Hurd和John Randolph Bray的团队制作,他们被认为创造了赛璐珞动画(cel animation),耗费了高昂的成本,使用特艺彩色公司的竞争者——布鲁斯特上色工艺(Brewster Color process));究竟谁第一,如今尚存争议。但这两部作品都没有真正使动画上色流行开来。《小提琴弓》是一部简单的动画,青蛙开头跳舞,接着弹钢琴,然后一只穿红短裤的面善老鼠在一旁拉小提琴。


但这部影片仍然成就斐然。《小提琴弓》比迪士尼的《花与树》还早两年,后者是第一部使用特艺全彩(full-color Technicolor)的动画,并获得了奥斯卡奖。然而,是伊沃克斯最先证明特艺彩色工艺可以用于动画。相比于先前的动画着色技术,用特艺制作更快更简单,成品也方便影院放映。


伊沃克斯后来跟迪士尼握手言和,在40年代回归迪士尼工作室。如今,迪士尼追认他为“动画与技术的大师”,这个称号他当之无愧。



《白雪贝蒂》,小丑柯柯放声歌唱

Koko the Clown sings, betty Boop in Snow-White (1933)

出品方:弗莱舍工作室(Fleischer Studios)

导演:戴夫·弗莱舍(Dave Fleischer)



《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当然会上榜,但我们还是先说说另一部在20世纪30年代取得技术创新的童话改编歌舞动画吧。这部影片由弗莱舍兄弟创造的两位最伟大的角色——贝蒂(betty Boop)和小丑柯柯(Koko the Clown)主演。小丑柯柯在1918年与麦克斯·弗莱舍(Max Fleischer)发明的转描机技术同时诞生,该技术使动画师能够追踪预先拍好的电影参照,从而让动画角色的运动变得流畅逼真。贝蒂则是对爵士乐时代飞来波女郎(flapper)的戏仿,被给予契合时代的淘气性格。


在最初的“跳出墨水瓶”系列(Out of the Inkwell)中,柯柯的动作由戴夫·弗莱舍扮成小丑表演。1933年,弗莱舍工作室将贝蒂和小丑柯柯放入由罗兰·克兰德尔(Roland C. Crandall)制作的7分钟动画短片《白雪贝蒂》中,并在其中插入了一个使用转描机的场景,配以爵士乐手卡布·卡洛维(Cab Calloway)演唱的《圣詹姆斯医院蓝调》(St. James Infirmary Blues)。这一幕和迪士尼的版本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奠定了主流动画通俗的叙事模板。《白雪贝蒂》的实验性则让它看起来仿佛来自另一条(更酷的)动画时间线。


这部短片是卡洛维一年前广受欢迎的《Minnie the Moocher Fleischer》续集,那部的开场是卡洛维跳舞的画面,之后他变成一只唱蓝调的海象。《白雪贝蒂》中,卡洛维仿佛以柯柯的身份在动画场景中月球漫步,张开双臂,唱一首关于死亡与腐朽的蓝调歌曲。当女巫用镜子对她施法,她又变成鬼魂,这时,转描机技术赋予了他不可能的连续变形。鬼魂将四肢扭成pertzel(一种脆饼干)的形状,一度跟歌词一样变成金链子。当时,角色动画——包括弗莱舍的《比姆博》(Bimbo)、奥托·梅斯默和帕特·沙利文的《菲利克斯猫》、沃尔特·迪士尼和乌布·伊沃克斯的《幸运兔奥斯华》和《米老鼠》——往往可以追溯到黑脸滑稽剧的种族印象。而卡布·卡洛维的弗莱舍短片和对转描机技术的使用,却让一名非裔美国音乐家表演艺术。将近90年后,它依然充满有趣又怪诞的艺术气息。



《金刚》,金刚登场

King Kong emerges, King Kong (1933)

出品方:Radio Pictures

导演:梅里安·C·库珀 / 欧内斯特·B·舍德萨克(Merian C. Cooper and Ernest B. Schoedsack)

动画与特效师:威尔斯·欧布莱恩(Willis H. O’Brien)



在《金刚》立项阶段,导演本计划拍摄野生大猩猩实景,然后跟科摩多龙的镜头穿插在一起,看起来就像动物之间上演生死大战。幸运的是,在看了定格动画师威尔斯·欧布莱恩创作的《造物》(Creation,奇幻动作片,后来因预算过高被取消)片段后,他以为这样做会更省钱,于是选择了动画的形式。


奥布莱恩自1915年起从事动画工作,在制作《金刚》之前,他的定格动画作品已被认为极具开创性。在1925年《失落的世界》
(The Lost World)中,他开始试验让电影里的定格模型和演员看似处于同一空间。在《金刚》里,欧布莱恩更进一步,同时在定格动画和电影特效领域书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了实现库珀拍摄大猩猩的愿望,欧布莱恩和他的助理动画师巴兹·吉布森
(Buzz Gibson)将定格动画与微缩模型(miniatures)、绘景(matte paintings)、背景放映合成(rear projection)等特效结合起来。由此,我们才看到电影中马塞尔·德尔加多(Marcel Delgado)设计、由橡胶乳胶和兔子毛做成的18英尺巨大猿猴,手中紧握他心爱的金发美女安·达罗(Ann Darrow)。1933年的这一经典瞬间,为接下来将近90年的好莱坞大片奠定了基础——从雷·哈里豪森到斯坦·温斯顿,再到CGI的发展,全部从这里开始。



《三只小猪》

Three Little Pigs (1933)

出品方:迪士尼(Walt Disney Productions)

导演:伯特·吉列特(Burt Gillett)



在《糊涂交响曲》(Silly Symphony)短片《三只小猪》大概三分半钟的时候,大灰狼正要吹倒小猪的房子。大灰狼仰起头大口吸入空气,胸腔随着每一次吸入愈发膨胀,达到极限时终于吐出一阵吹倒小猪房子的风。这一幕由诺曼·弗格森(Norm Ferguson,米奇的狗普鲁托的创造者)绘制,大灰狼就此成为角色动画的标杆。查克·琼斯(Chuck Jones)这样评论道:是这部电影让他意识到“那里(动画世界)正在发生一些从前没有过的事情”。琼斯说,它展示了角色动画的一个重要原则,即“决定角色个性的并非角色的外观,而是角色如何运动”。他甚至认为这部影片才是角色动画的真正起源。


迪士尼也表示赞同。他本人是出了名的挑剔,但在完成这部短片后,迪士尼惊呼:“我们终于在一部片子中做出了真正的个性!”果不其然,《三只小猪》在行业内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内部,这部短片的音乐由弗兰克·丘吉尔(Frank Churchill)、泰德西尔斯(Ted Sears)和平托·科尔维格(Pinto Colvig)原创,使用原创音乐此后成为许多迪士尼短片的惯例。另外,得益于弗雷迪·摩尔(Freddie Moore,工作室里一位极具天赋和影响力的艺术家)的工作,迪士尼的叙事和动画风格开始转变。“橡皮管”式的动画风格过时;更自然更复杂的“拉伸与挤压”手法时兴。这部片子对迪士尼来说也是巨大的成功,获得奥斯卡金像奖,同时大赚了一票;第二年,工作室的净利润超过60万美元,并导致了迪士尼接下来的扩张。有一家影院放这部短片的时间实在太久,以至于开始给外面的电影海报加上胡须;放映越久,胡须也越来越长。


最重要的是,《三只小猪》是迪士尼最早有故事部门的电影之一,成员包括弗格森、阿特·巴比特(Art Babbitt)和迪克·伦迪(Dick Lundy)(并非巧合,这也是最早在制作中完全使用故事板的动画电影之一。)虽然迪士尼在1932年前就已建立了故事部门,但《三只小猪》的成功(迪士尼本人也积极参与了该片的创作),使他加倍上心,为有才华的员工分配专门的职位,这与工作室早期松散、人人全能的风气截然相反。而在未来几年他向长篇动画电影进军时,故事部门将被证明是至关重要的。


不过在文化上,《三只小猪》的影响更大。它证明了华特的作品远非小孩的玩物,可以被视为高尚的艺术,这部短片和迪士尼本人一起,受到了好莱坞精英的广泛欢迎和评论家的青睐。作为当年大萧条的暗喻,文本也相当有内涵,狼代表国家经济困境,勤劳努力的小猪代表罗斯福新政。它成了困苦时代的赞歌;它的声音在广播里播放,它的情节在报纸上流传。当法西斯主义在欧洲冒头,人们开始重新解读这个故事,呼吁西方国家不要轻视纳粹的破坏性。(需要指出的是,原版“狼”装扮成了一个“犹太小贩”,这个桥段从1948年开始被替换掉了;但这也并没阻止迪士尼后来被指控反犹主义。)主题歌《谁会害怕那大灰狼》(Who’s Afraid of the Big, Bad Wolf)也很有影响力,爱德华·阿尔比(Edward Albee)后来以此为灵感命名他的音乐剧《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



《米奇音乐会》

The Band Concert (1935)

出品方:迪士尼(Walt Disney Productions)

导演:威尔弗雷德·杰克逊/华特·迪士尼(Wilfred Jackson and Walt Disney)



米奇有了色彩!10分钟短片《米奇音乐会》是一部杰作。值得一提的是,它是米奇在72部动画之后,首次以全彩的方式呈现,也是唐老鸭、高飞以及克拉贝尔、彼得猪和贺瑞斯马的全彩首秀——严格来说是特艺三彩(three-strip Technicolor)


短片中,米奇是个拼命想演奏《威廉·退尔序曲》的指挥家。高飞是乐队里的单簧管手,而唐老鸭是个讨厌的雪糕推销员,他拿出长笛,不请自来开始演奏。这部短片有许多角色的片段值得注意。当一勺融化的冰激凌从米奇背上滑落时,角色的反应至今仍然无比经典;当肆虐的龙卷风威胁到乐队和观众时,长椅也变得跟人一样逃离灾害现场。


虽然它经常被认为是最伟大的米奇动画片之一,但唐老鸭无疑是本片的亮眼明星。作为唯一有台词的角色,当年《纽约新闻报》评论道“唐老鸭接管了现场”。


《米奇音乐会》经典又传神,1942年迪士尼的《交响乐时刻》(Symphony Hour)灵感也来源于此,多年来常被游戏改编;它还成了迪士尼乐园的一大卖点:《米奇幻想曲》(Mickey's PhilharMagic)和葫芦交响曲大转轮(Silly Symphony Swings)成为加州迪士尼乐园的经典游乐项目,侧面绘有短片中的人物(甚至包括蜜蜂!),主体上装饰着一尊米奇的雕像,米奇穿着他的超大指挥家外套,手拿指挥棒。(你甚至可以在摇摆时听到音乐,)绝对是场难忘的体验。



《大力水手遇见辛巴达水手》

Popeye the Sailor Meets Sindbad the Sailor (1936)

出品方:弗莱舍工作室(Fleischer Studios)

导演:戴夫·弗莱舍(Dave Fleischer)



大力水手首次亮相于1933年的短片《贝蒂小姐:大力水手》(betty Boop, Popeye The Sailor),之后立马成为弗莱舍工作室的明星。这个胳膊有西瓜那么大的海兵拳击手来源于E.C 西格尔(E.C Segar)的连环漫画《顶箍剧院》(Thimble Theatre),最早只是客串角色。到30年代中期,大力水手已是美国最受欢迎的角色,也难怪派拉蒙影业会要求麦克斯·弗莱舍(Max Fleischer)制作一部更有野心的大力水手影片。


《大力水手遇见辛巴达水手》是第一部用特艺彩色(Technicolor)技术制作的大力水手动画,也是美国第一部“长片”动画(时长超过16分钟,使用两卷胶卷),弗莱舍兄弟的“立体摄影”技术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弗莱舍兄弟的工作室在动画发展早期就有许多发明创新,但没有一个能比约翰·伯克斯(John Burks)发明的立体摄影更引人注目。该工艺首次应用于1936年的大力水手短片《非好即坏》(For better or Worser),给人二维角色在三维空间活动的错觉。首映80多年后的今天,这一错觉仍然有效。


立体摄影对雷·哈里豪森有重要影响(他后来也拍了一部《辛巴达》),此后该技术被用于许多短片和一部长片,两部代表作分别是《大力水手遇上辛巴达水手》和《大力水手遇上阿里巴巴四十大盗》。这两部作品成为弗莱舍最伟大的动画——直到一位大都会的记者先生展开他的冒险。



《老磨坊》

The Old Mill (1937)

出品方:迪士尼(Walt Disney Productions)

导演:威尔弗雷德·杰克逊(Wilfred Jackson)



华特·迪士尼最具影响力的成就,尤其在早期短片时期,是在叙事与技术进步的交汇点上取得的。《糊涂交响曲》之《老磨坊》就是如此。多年来,迪士尼一直希望他的动画有更多真实感和立体感,重要的是让背景和角色都能动起来——就像1935年奥斯卡获奖作品《三只小孤儿猫》(Three Orphan Kittens)里那样——后来,迪士尼要求动画师肯·安德森(Ken Anderson)、赛·杨(Cy Young)、哈尔·哈文斯顿(Halvenston)和比尔·加里蒂(Bill Garity)寻找解决方案。(部分是为了给《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做准备,面朝小屋拉近的镜头就是其中一项测试。)


这导致了多平面摄影机(multiplane camera)的发明,不同的背景和人物绘制在各自的面板上;然后每个面板以不同的速度靠近或拉远摄影机,制造视差与景深——这一概念早在乌布·伊沃克斯还在迪士尼时就已提出,此后不断完善。华特·迪士尼的传记作者尼尔·盖布勒(Neal Gabler)认为迪士尼当时就预先构想出了奥逊·威尔斯后来在《公民凯恩》里使用的深焦摄影。不管是真是假,这项技术在《老磨坊》中效果绝佳。


《老磨坊》是一曲无言的自然颂歌,这部八分半钟的影片聚焦夏季暴风雨来临之际的废弃磨坊和住在里面的动物。动物及其行动并非滑稽卡通,而是以更真实的方式呈现。出于视觉区分度进行了简化,但没像其他动画那样进行人格化处理,这一构思奇特且异乎常人。精心设计的动物和特效让它更加美丽——水面的涟漪、摇摆的蜘蛛网、光纤在花朵上的反射、闪烁的萤火虫——整部作品栩栩如生。虽然迪士尼把它当作《白雪公主》的试水之作,但强调自然之美与复杂动画效果的它,其实本身更接近1942年的《小鹿斑比》(Bambi)


这部短片也有诡异恐怖之处,像是描绘了磨坊里一些吓人的生物(比如蝙蝠),这种氛围其后在《幻想曲》之《荒山之夜》得到延续,不仅如此,《史酷比》《花园墙外》等现代恐怖动画都有它的影子。每年迪士尼万圣合辑都包含《老磨坊》是有原因的。有些地方着实骇人。此外,如果你有幸拜访迪士尼本部,记得去弗兰克威尔斯大厦(Frank G. Wells Building),大厅里,就摆着拍《老磨坊》的多平面摄影机。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有天王子会到来”

“Someday My Prince Will Come,” 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 (1937)

出品方:迪士尼(Walt Disney Productions)

导演:戴维·汉德等(David Hand (supervising) with William Cottrell, Wilfred Jackson, Larry Morey, Perce Pearce, Ben Sharpsteen)



这部片子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作为迪士尼首部大电影与世界首部赛璐珞动画长片,决定从《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里挑选哪个桥段真的很难。


迪士尼九老参与了影片制作,并从欧洲童话插图、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和实拍默片等许多来源汲取灵感。《白雪公主》更与爵士乐深度结合,《有天王子会到来》(Someday My Prince Will Come)后来成为戴夫·布鲁贝克(Dave Brubeck)、赫比·汉考克(Herbie Hancock)等人翻唱的爵士乐经典曲目,甚至在影片首映20多年后激发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的新专辑灵感。


但《有天王子会到来》这个桥段最令人留意的,是它在非常短的桥段里,概括了古往今来迪士尼动画的核心要素:公主对幸福结局的渴望。小矮人的角色细节精准而生动,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被公主歌声吸引的小动物也温驯可爱。这些艺术元素组合在一起,让观众感到温暖心灵、精神振奋。这,就是最纯正的迪士尼“内味儿”。



《木偶奇遇记》,鲸鱼来袭

Monstro attacks, Pinocchio (1940)

出品方:迪士尼(Walt Disney Productions)

导演:宾·沙普斯坦 / 汉密尔顿·卢斯科(Ben Sharpsteen and Hamilton Luske)



作为美国第一部长篇动画电影,《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毫无疑问是动画史上赫赫有名的变革者。但华特·迪士尼下一部野心勃勃的《木偶奇遇记》最终对动画媒介本身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它大量使用多平面摄影机(multiplane camera),有拟人化的动物伙伴,还有真人模特和明星配音,这部电影为后来近半个世纪的动画发展方向播下了种子。


而《木偶奇遇记》最伟大最值得传颂的成就,当属片中的的特效动画,尤其是对水体的处理。《木偶奇遇记》区分了风格化(stylization)和现实主义(realism),树立了手绘动画水体特效的标准,此后成为绝大多数主流动画向往达到的标杆,直到CG动画制作出逼真的光影。影片有许多和水有关的经典桥段,像吉明尼蟋蟀差点在气泡里淹死,像费加罗猫跳入金鱼克罗的鱼缸;但最能体现《木偶奇遇记》的抱负与成就的场面,莫过于高潮部分的追逐桥段,匹诺曹和杰佩托通过巨鲸的喷嚏从它体内逃脱。


三分半钟的桥段里,每一帧画面都呈现了动态的水体。使用特制的蓝色赛璐珞绘制和白色涂层,制作出布满泡沫的涟漪、漩涡和扑面而来的波浪,谱成一曲高潮迭起的交响。华特迪士尼本人称《木偶奇遇记》是“有史以来动画师最艰难的工作”(他还说“我希望永远别再来一遍类似的经历”),你可以从作品中感受到创作者付出的努力。虽然当年《木偶奇遇记》成了票房毒药,在盈利上失败了,但它击败众多真人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和最佳原创歌曲(《当你向星星许愿》,When You Wish Upon a Star)这两个激烈角逐的奖项。



《幻想曲》,《荒山之夜》《圣母颂》

“Night on Bald Mountain” and “Ave Maria,” Fantasia (1940)

出品方:迪士尼(Walt Disney Productions)

导演:威尔弗雷德·杰克逊(Wilfred Jackson)



毫无疑问,《幻想曲》是华特·迪士尼的一桩豪赌——这是一部几乎无台词的,以古典音乐为主的艺术片,为呈现“幻声”(Fantasound)立体声效技术,影院还需安装新的设备,每个音响播放不同的乐器。事实上,迪士尼本人将《幻想曲》视为一部永不完结的激情之作。他希望每过几年里面的影片都能推陈出新。这是沃尔特最具艺术气质、最具野心的一面。在电影结尾改编自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桥段,迪士尼将观众径直推向地狱的深渊。


“根据传说,秃山是撒旦及其追随者的聚集处”,影片介绍道:“在这里,在沃普尔吉斯之夜(Walpurgisnacht,类似万圣节),邪恶魔鬼聚集起来膜拜他们的主人。”真的不知道迪士尼为何要把这样黑暗的故事拍成面向大众的动画片;更令人惊讶的是,数年前,亚历山大·阿列克谢夫和克莱尔·帕克(Alexandre Alexeïeff and Claire Parker,一对位于法国的俄裔美国人夫妻组成的动画团队)也制作了《荒山之夜》的动画版,使用了自称针幕动画(pinscreen animation)的技术。这部《荒山之夜》也同样非凡且可怖。但总的来说,还是迪士尼更胜一筹。


《幻想曲》展现了动画的可能性,以及靠可爱角色发家的迪士尼勇于尝试的意愿。这在《荒山之夜》中呈现得淋漓尽致。魔鬼切尔纳博格由才华横溢的动画师比利·蒂特拉(Billy Tytla)创作,创意来自瑞士艺术家阿尔伯特·赫特(Albert Hurter)的涂鸦以及贝拉·卢戈西(Bela Lugosi)的面容。(蒂特拉将在1941年震撼业界的罢工后离开迪士尼。)重看《荒山之夜》的片段,震撼依然。全片基调如子夜般漆黑,无法言喻的邪恶气息唤来诡异的食尸鬼与怪物,甚至还有裸露胸膛的女巫。黑暗成人的尺度令人怀疑,迪士尼当初怎么能把这部电影宣传成合家欢,那些观众看完会怎么想?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上映时,《幻想曲》之《荒山之夜》这一段受到了特别的关注。总体来说,这部电影的评价并不算好,但影评人对《荒山之夜》这段颇有微词,抱怨迪士尼用抽象的方式展现邪恶(长翅膀的恶魔统治一支亡灵军队),却对欧洲真实存在的邪恶(希特勒)熟视无睹。


很明显,迪士尼用《圣母颂》
(Ave Maria)作为结尾,是想说“我们既描绘善,亦描绘恶”。如果没有这一段,《幻想曲》最后该是多么绝望啊——这种绝望,恰似影片上映后华特收到的反馈。(在迈克尔·艾斯纳(Michael Eisner)的回忆录《Work in Progress》中,他提到这部电影直到发行家庭录像带才盈利。)


对那些愿意沉浸在《幻想曲》里的观众来说,这的确是一场壮丽宏伟的旅程。而华特·迪士尼直到1999年底终于“盼来”它的续集——《幻想曲2000》。



《超人:疯狂科学家》

“The Mad Scientist,” Superman (1941)

出品方:弗莱舍工作室(Fleischer Studios)

导演:戴夫·弗莱舍(Dave Fleischer)


在《动作漫画#1》(Action Comics#1)开启超级英雄漫画时代后不久,派拉蒙影业获得了《超人》的电影版权,并希望旗下的动画工作室弗莱舍工作室制作剧集。这与麦克斯和戴夫·弗莱舍此前的工作有很大不同,迫使他们用更写实的角色代替漫画式的人类和动物。


然而,弗莱舍的《超人》系列最终为钢铁之躯树立了标杆。我们看到角色的起源故事,看到记者克拉克·肯特隐藏身份的日常生活,看到超人英勇拯救无辜,面带微笑做好事,这一切都发生在首部超人短片《疯狂的科学家》的10分钟里。弗莱舍兄弟的转描机技术运用得无比流畅——超人阻止大楼倒塌后落在地上,接着飞身徒手阻挡激光,这短短的一幕比绝大多数实拍超英影片都更好看。


《疯狂科学家》获得巨大成功。它不仅被奥斯卡奖提名,也对《超人》漫画和《动作漫画》造成无可否认的影响。正如传闻所说,因为弗莱舍工作室觉得大跳不好画,所以征得漫画发行商同意给超人加上飞行的能力。同样,超人的标志姿势——拳头放在臀部,披风在风中挥舞——最早也来自这部短片。而短片的装饰艺术(Art Deco)风格建筑和黑色美学影响了动画师布鲁斯·蒂姆(Bruce Timm)后来成为经典的《蝙蝠侠:动画版》(Batman: The Animated Series)和《超人:动画版》(Superman: The Animated Series)


不过最终,该系列也为弗莱舍兄弟的动画生涯画上句号。与派拉蒙影业发生资金纠纷后,弗莱舍兄弟离开了自己的公司,弗莱舍工作室当时制作了9部超人短片,后来更名为Famous Studios。



《铁扇公主》,决战牛魔王

Showdown with the demon king, Princess Iron Fan (1941)

出品方:新华影业公司(Xinhua Film Company)

导演:万古蟾 / 万籁鸣(Wan Guchan and Wan Laiming)



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是中国动画的奠基人。1939年抗战时期,上海被日本占领, 万籁鸣万古蟾兄弟俩以“团结抗战”为主题制作第一部长篇电影,决定拍摄《铁扇公主》。他们想做出能与2年前的《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相媲美的作品,代表自己苦难的民族。


在这部1941年的作品里,万氏兄弟改编了16世纪经典小说《西游记》中的片段。(20年后,闻名世界的《大闹天宫》也改编自《西游记》。)《铁扇公主》中,孙悟空一行人为了一把过路用的扇子与一对妖怪夫妇纠缠不清。我们选取了一段高潮的战斗桥段,牛魔王化身巨牛,追逐主角到天空和森林,最后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被击败。


这部动画趣味盎然,让人想起早期的迪士尼短片,但绘画风格和戏曲配乐又是鲜明的中国特色。略带讽刺的是,《铁扇公主》后来被带到日本,激励了当时年少的手冢治虫追求动画,也催生了日本第一部长篇动画电影。



未完待续……



本文来自「动画学术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送你一份考学必备片单,来拜一拜动画的老祖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