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着的艺术【尼罗河上的惨案】
好久没写影评了,主要还是没有什么值得一写的电影,一方面反反复复的疫情很大程度上的重创了影视行业,院线电影似乎有些,额,那啥;另一方面我个人对电影的口味也颇为挑剔,一边倒的吐槽烂片完全没有写成专栏的必要,所以这个系列就这么不知不觉的鸽了四个月。这次要聊的是最近刚上映的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著名推理小说的同名改编,作者阿加莎的含金量懂的都懂,无需赘述,所以我们直接把目光放到电影上。
比起常规的聊一聊电影内容方面的剧情人物,手法上面的镜头音乐等等等等,我更想直入主题的讲讲这部电影在情节设计上的精彩。《尼罗河上的惨案》作为一部很典型的推理电影,自然需要很电影的前中期给出能够完成推理的所有信息,然后再在后期由侦探将所有给出的信息重新组合还原成时间的真相,因此推理电影中前中期情节的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剧本层面引导观众的注意点,让观众在得到重要信息的同时,又让观众自然而然的忽略掉,成为了决定推理电影最终观感的重点。一方面,若是将重点信息过分强调,那么最终的推理环节就显得乏善可陈,难以给观众带来推理的惊喜;另一方面,若是将信息过分隐藏,甚至是完全不给出全部的信息,那么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推理游戏难免会让观众大呼上当。而《尼罗河上的惨案》在情节的设计上就很好的拿捏了这种分寸感,究其原因,我认为“附着”这种手法在其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要谈“附着”,就需要先提到与之对应的概念:“独立”,就好比是写文章的分段段,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就是相互独立的关系,在电影里面,有着明显区分的内容桥段就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独立的段落。那么附着,同样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在同一桥段内,偏离核心的内容附着在核心上内容上,以及在两个独立的桥段之间,负责过场的内容附着在两个桥段之间。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观众对于信息的接受能力在电影的全流程中并不相同,一般来说,观众会在不同而独立的桥段之中提高注意力,并且将注意力集中到这个桥段的核心内容上,即观众对于核心向的内容更加集中注意力,换过来说,观众对于附着性质的内容就不那么关注。《尼罗河上的惨案》正是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点,相当多重要的信息都以一种附着的形式出现,让观众在接受的信息的同时,又没有将分析的重点放在其中,很好的达到了引导观众思想的目的。一个例子是,红色颜料的缺失这一信息就是通过安插在桥段与桥段之间的方式,很好的藏在了电影里。而相当多的反面教材来自国内的一些电影,过分强调信息的给出,甚至是刻意的线索呈现,让电影显得处处刻板,处处无趣。当然我并非是在说国内的编剧不行,这其中当然有更加深层次的原因,思路上的原因:用一个比喻来形容,一些导演在更像是集邮,似乎只要把邮票收集齐全,并且把每一张邮票完美精致的展现给观众就算得上是推理了,而事实上推理电影并非是要求全收集100%完成度的游戏,更应该像是对个维度的智斗游戏,凶手和侦探的智斗,观众和作者的智斗,自然,白给开挂的智斗是毫无意义的。
而抛开这一点,《尼罗河上的惨案》本身的完成度也相当不错,尤其是电影一开始的黑白片段就相当的有质感,我很喜欢。同样,电影在铺垫和爆发上的构建也相当老练,在我已经看过原著的情况下依旧让我有相当程度的情绪起伏,只能说原著和改编都高光了。
最后还是惯例给个分:8.5(8分意为值得一看,10分意为值得一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