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万华镜 #14|掷硬币的哲学:为什么硬币能做决定?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就对人的社会性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到这一点——年幼时听从父母的安排,上学时接受老师的教导,工作后接受上司的领导,他人的决定几乎渗透在我们自身行动的方方面面,偶尔听到的一句至理名言、甚至旁人的一句无心玩笑,都有可能成为我们信守一生的准则。我们的大脑真的很懒,总是想尽一切办法逃避做决定,我们稍稍开一开小差,决定权就被转让给了其他东西或者其他人。
当我们足够信任替我们做决定的人,信任到我们不在意对方是以怎样的方式来做出决定、甚至信任都不是出于相信对方可靠时,我们通过这个人做决定的做法就有点像是抛掷硬币——如果我们决定通过抛掷硬币的方式来做决定,我们自然不会在意硬币是怎样被掷出正面或者反面的;勿宁说,我们抛掷硬币做决定就是出于抛掷硬币根本不可靠的这一特性。换个角度说,当我们选择了抛掷硬币的做决定方式,我们也就默认了所要解决的问题并没有什么可靠的方式来做出公正的决定。因此,为了避免陷入两堆稻草之间的驴的困境,我们选择了抛掷硬币的方式来解决它。
事实上,相比起充分信任他人的情况,抛掷硬币来做决定还带有天然的优越性,那就是我们在抛掷硬币的时候并没有彻底地交出决定权,而是转换了要决定的问题:问题变成了“是否要交给硬币来做决定”。如果我们被骗子骗得团团转,完全对骗子言听计从,那么我们是连这一点决定权都失去了的。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们因受骗而做出的行为主要由骗子负责,而我们通过抛掷硬币决定而做出的行为仍然由我们负责,而非由硬币负责。毕竟,通过抛掷硬币来做决定这件事情本身仍然是我们决定的。
曾有哲学家提出,那些拥有可靠的解决方案或者处理原则的选择题,并不是真正的选择题,而我们也没有真正地做决定,因为我们不过是服从原本就有的方案或者原则而已。真正的选择是“可乐还是雪碧”这类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面对这类问题,我们必须亲自做出决定。决定必定是痛苦的,因为决定往往意味着选择一个选项而放弃另一个选项,但放弃它的理由却总是不充分的,这使得我们在事后常常会回想当时的另一个选项,就像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中所写的那样:“啊!另一条路留着下次吧。但我知道路的前方还是路,或许我再也不会回头。多年以后在某处,我会叹息着,诉说当日的选择……”
这样想来,能够解决这些“真正的选择”问题的抛硬币,是不是就多了一分神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