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法兰西战役——第八篇 索姆河悲歌(下)

2021-02-07 13:16 作者:某退休伐木工  | 我要投稿

  索姆河战役进行到6月6号时,战况仍然是十分焦灼的。德军把魏刚防线打得千疮百孔,却始终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在当时的局外吃瓜群众看来,法国陆军会再一次挫败德军,就如他们的父辈在1914年9月和1918年7月干的事一样。

 然而1940年6月7号将作为索姆河战役的转折点永久载入史册。 已经坚守2天的魏刚防线,即将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土崩瓦解。

  英51师和法31师一路溃退,终于在布雷勒河站稳了脚跟,第40步兵师也赶来支援他们。而之前还对他们穷追不舍的5个德国步兵师因为补给问题没跟上来。短时间内,伊莱少将的第9军安全了。

  可隆美尔的突破令法军无力回天。以一己之力对抗霍特第15摩托化军的法军第5殖民地步兵师在这一天全军覆没,战斗英雄夏尔.恩乔雷雷在弹尽粮绝后于6月7号被德军俘虏,由于他的部队抵抗异常激烈,造成了德军惨重的伤亡,在他手上吃了大亏的德国法西斯便将这位不屈的勇士推到墙边,乱枪打死。除了恩乔雷雷之外,第5殖民地步兵师的许多黑人俘虏也被德军残忍杀害。

夏尔.恩乔雷雷(Charles N Tchorere,1896——1940 )加蓬人,法国陆军上尉。恩乔雷雷的英勇事迹将会被世代铭记——他的连面对德军第5装甲师猛烈的攻势死战不退,坚持了近2天时间,甚至引起了第5装甲师师部的注意。补给断绝后,恩乔雷雷仍然拒绝投降,最终这位英雄在被俘后因宁死不降被德国法西斯杀害。

显然,后人并没有遗忘这位为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事业而英勇捐躯的伟大军人。


  第5,7装甲师立刻向北迂回,试图包抄盟国第9军。负责这一带防务的法第10集团军缺乏预备队来阻止德军,而第5殖民地步兵师又已经完蛋了。也就是说,法军现在无力组织德军包抄第9军,该部队如今是插翅难飞了。

 按照正常的逻辑,既然第9军被包围已经不可避免,那么应该让他们撤到海岸边的勒阿弗尔,再构筑防线,就如第1集团军群在敦刻尔克一样。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通过海运获得补给,倘若局势恶化还能跑路英国,再做打算。 

  第10集团军司令阿尔特梅耶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他预备投入已经严重受损的法第3轻骑兵师和英第1装甲师发动反击,迟滞德军,为第9军跑路争取时间。

罗伯特.阿尔特梅耶(Robert Altmayer,1875——1959),法国陆军中将,出身军人世家。然而具有德国血统的他没有像比约特他们一样飞黄腾达,1937年他以中将军衔退休。本以为此生再也不会与军队打交道的老将军在1940年5月21号临危受命,担任第10集团军司令。阿尔特梅耶于红色行动时期对第10集团军的指挥属于中规中矩,没有犯致命的过错,但也无大的功绩。显然,以他的能力不足以挽回败局。(他的照片好难找啊!!!)


  然而法军总司令魏刚的智商似乎突然下线了,魏刚在7号晚上抵达阿尔特梅耶的指挥部,得知阿氏想要让第9军放弃阵地,撤退到海岸,并用英法军的装甲部队发动决死反击后,断然否决了他的想法。并命令到:

  “继续守住你们的每一个阵地,坚持到15号。我的计划才能取得效果。”

  (PS:魏刚所谓的“计划”就是索姆河防线坚持到15号之后,他的“预备队”即可投入战场。然而1940年6月的法国陆军哪还有什么预备队,北非,阿尔卑斯,马奇诺,能来的部队都来了,而且显然法国人也没有在人力物力都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只用十天时间就能组建一支大军的超能力。那你哪来的预备队?再考虑到魏刚1940年5月忽悠英国人的“光辉事迹”,笔者强烈怀疑,这个“计划”又是魏刚的一个忽悠。)

  魏刚在要求第9军坚守阵地的同时下令装甲部队不得主动进攻,应待在昂代勒河布置防线。

  阿尔特梅耶自然对这个命令大吃一惊,辩解到:

  装甲部队不适合防御,也不可能守住阵地!他们应该像阿拉斯战役那样主动突击,以牵制敌军!

  魏刚对阿氏的辩解不置可否,只是承诺会提供第17轻步兵师(一个只是空架子的部队,有和没有其实都一样)支援第10集团军,就离开了第10集团军司令部。

  如果我们开上帝视角审视魏刚的这个命令,就会发现魏刚白白浪费了一次取得战术胜利的机会。这2个师若是发动了反击,固然无法击败德军,但能为第9军的跑路争取时间,甚至有可能取得阿拉斯战役那样震慑德军的效果,这可就是功德无量的事情了。可惜的是魏刚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没有发动这场收益大于成本的反击战。

  在亚眠,于6月6号已经被击溃的第16步兵师在今天彻底崩溃了。德军第14摩托化军以凛冽的攻势撕开了法军的阵线,第24步兵师紧急顶了上去也无济于事。虽然亚眠东面的第4殖民地步兵师顽强抵抗,勉强保证了亚眠地区短时间内不会失守,然而仅靠这1个师又能抵挡德军多久呢?

  在佩罗讷桥头堡,霍普纳的攻势依旧不顺利。和第16摩托化军血战了3天的第22外籍志愿步兵团被德军坦克冲垮了,这个团被冲垮时已经损失了70%的兵员,遭受如此严重的损失居然都没有溃败,确实值得赞扬。22团,这支由全世界的国际主义战士组成的部队,已经在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世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在几十年前,这样一支来自全球各地,在此之前互不相识的队伍,会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而抛头颅,洒热血。

  第7集团军司令弗雷尔立刻让第47步兵师支援前线,47师作为相对可靠的A类预备役师,自然不会轻松地让德国佬通过他们脚下的阵地。面对气势汹汹的第16摩托化军,法国人牢牢地守住了阵地,德军装甲师的坦克如无头苍蝇一样撞在了法军的刺猬阵地上,随即被法军轻易击毁。16军各支部队轮番上阵,用尽浑身解数,然而就是攻不下法军看似脆弱的防线。霍普纳再一次遭迎头痛击,已是强弩之末的德军被迫停止了进攻。

  按理来说,此时弗雷尔应该打一次防守反击,才能进一步扩大战果。但是法军依然面临那个老问题——没有预备队。弗雷尔手里没有更多的部队去执行反击任务了,他本可以趁霍普纳叒一次败北投入机动兵力反戈一击,打德军一个措手不及。甚至有可能直接把霍普纳赶过索姆河,扭转乾坤!可惜的是这一切都因为没有足够的兵力,而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第16摩托化军经过3天的鏖战后损失过于严重,连伦德施泰特都看不下去了,他把该军调到了他认为“相对平静”的埃纳河前线,借此机会让16军好好休整一番。

  6月7号的空战也是相当激烈,法军甚至发动对柏林的空袭!注意!这是自大战爆发以来,盟军对柏林的第一次轰炸!虽然收效甚微,但是这向德国展示了法国空军的力量,有效激励了盟军的士气。

  在法国本土,法军的轰炸机也多次轰炸德国陆军的补给线,使得德军叫苦不迭。阿布维尔正面的德军步兵进攻速度放缓,就归功于法国空军的轰炸。

  可对英国皇家空军来说,6月7号是不幸的一天。因为在这一天,英国皇家空军在二战的第一位王牌飞行员——埃德加.卡因因飞行事故不幸牺牲了。

埃德加.卡因(Edgar.Kain,1918——1940)埃德加.卡因在1936年加入英国皇家空军,静坐战时期求战心切的他就成为了王牌飞行员。他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战士,还是英国二战时期的第一位王牌。法国战役爆发后,埃德加.卡因仍然活跃于法兰西的天空,到1940年5月底,他已击落了17架德国飞机。这个年轻人本应有着光明的未来,却在6月7号永远地留在了异国他乡。他牺牲时尚不足22岁。

  6月7号的战斗结束了,索姆河防线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崩塌。其实我们不难看出,在5,6号还异常坚挺的魏刚防线之所以开始瓦解的根本原因就是兵力不足!

  不仅魏刚防线上盟军的兵力密度相比于德军很低,(比如霍特的15摩托化军3个师又1个旅只用对付1个法国师。阿布维尔方向5个德军师的对手是1个法国师与1个英国师)盟军那点可怜的预备队所能发挥的作用也和根本没有无甚差别。如第5殖民地步兵师确实做了非常英勇的抵抗,可是没有预备队的投入就注定了他们的奋战只是无用功。

  整个红色行动期间,盟国陆军都深受兵力严重匮乏这个问题的掣肘。这个问题也最终导致了魏刚防线的崩溃。

  1940年6月8号,灾难的开始。隆美尔进军的速度实在是太快,已经逼近第10集团军司令部,而法军又没有足够的力量来阻止他。阿尔特梅耶看着近在咫尺的德军坦克,为了保命只得坐上参谋的小汽车,仓皇逃窜。由于他和参谋们忙着逃命没时间顾及其他的,所以阿尔特梅耶仓促之间便失去了对其部队的有效控制,第10集团军的指挥部就这么完蛋了。这个集团军也已经被一分为二。

  第9军则还在布雷勒河与4个德国师对峙,无暇顾及南边的15摩托化军。6月8号黎明,15摩托化军发动了进攻。昂代勒河的英国第1装甲师与法国第3轻骑兵师打了一场绝望的阻击战,很快便被德军击溃。德军装甲部队已经撕裂了第10集团军的阵线,第9军马上就要被合围了。

由于魏刚的犹豫不决,第9军还是不可避免地覆灭了。第9军的灭亡后来也成为了法兰西战役的又一大刻板印象。

 经不住下属的软磨硬泡, 魏刚勉强同意让第9军撤离布雷勒河防线,以免全军覆没。不过魏刚没有完全屈服,他拒绝让第9军撤退到更好抵达的勒阿弗尔,反而要求他们克服德军的拦截,撤到南方的鲁昂以继续战斗。而且魏刚只是原则上同意了撤退,现在由于“鲁昂不安全”,第9军还是只能老老实实呆在布雷勒河,哪都不准去。

  (PS:魏刚在6月7号还嘲讽福琼为“背运将军”,指责他“擅自撤退”,借此在雷诺总理面前暗示“英国军队不听指挥,想出卖法国”来甩锅英国。其实魏刚的这种言论完全是胡扯,福琼从索姆河撤退是正确的选择,再不撤就等着被5个德国师包饺子吧。况且后来如果不是福琼听了魏刚的命令,他早就跑回英国了,何来不听指挥一说?

  很离谱的是,新任的帝国总参谋长约翰.迪尔上将为了讨好魏刚居然同意了这个不切实际的要求。

  为什么说这个命令很离谱呢?因为现在霍特的15摩托化军就位于第9军和鲁昂之间,第9军怎么可能在没有强大友军策应的情况下打穿霍特的防线?他们要是有这能力还会被包围?这也叫撤退?这叫送死! 

  当然了,命令就是命令,不能不执行。为了让第9军可以撤到鲁昂,只有2个旅又缺乏重装备的的博曼师奉命守卫塞纳河的渡口和鲁昂城,并击溃霍特的装甲部队。与第9军里应外合,让他们可以渡过塞纳河,撤到鲁昂。然而这个博曼师当初组建的目的只是保卫后勤仓库,这种部队怎么可能击败身经百战的精锐德军呢?

  果不其然,博曼师虽然英勇战斗,还是没有突破优势德军的防线,自身也伤亡惨重。博曼师失去战斗力,塞纳河渡口如今受到霍特的直接威胁,鲁昂也已经告急。事到如今,第9军已经不可能抵达鲁昂了。

  第9军现在已然是一支孤军,没有外援,内囊已尽,倘若再不撤退,就只能在德国人的战俘营里削土豆了。

  不仅仅是阿尔特梅耶这边被德军突破,灾难正降临在整条索姆河防线上。

  法军在亚眠的防线被第14摩托化军彻底粉碎,德军长驱直入,由于没有预备队填补空缺,孤军奋战的第10军最终还是不敌海量的德军,土崩瓦解。虽然佩罗讷方向的法军守住了阵地,可因为亚眠方向第10军的退却,佩罗讷的法军出于对侧翼的担忧只得放弃了阵地。

  如果不是侧翼的瓦解,他们本可以守住阵地。

  佩罗讷,亚眠,阿布维尔的德军如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法军正分崩离析,这也意味着:

  从1940年6月5号坚守到了1940年6月8号的索姆河防线,崩溃了。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灭亡的倒计时,已经开始。

  6月8号的陆上战局固然相当严峻,不过法国空军并没有受此影响。当天法国空军的损失为12架战斗机,英国皇家空军损失6架战斗机,德军损失了18架飞机,当然制空权还在德国人手里。尽管实力悬殊,但是双方的战损基本持平,这实在是盟国空军的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由于德军在埃纳河发动的攻势,本就缺乏战机的法国空军不得不分兵支援,索姆河的天空能看见的法国飞机,一天比一天少。

  博曼师失败后,魏刚为了保卫鲁昂特别成立了所谓“迪富尔集群”,让退役少将加斯东.迪富尔指挥。不过这个所谓的“集群”兵力只有约1个师,外加6辆FT17坦克,炮兵数量也很有限。迪富尔的指挥部也是仓促成立的,指挥人员不足,没有参谋官,指挥部应有的物资他也没有,这就导致迪富尔其实不能有效指挥他的小部队。

  魏刚也明白,迪富尔就这么点兵力,绝无可能守住鲁昂。所以他派出了236轻步兵师和1个步兵团支援鲁昂。然而这帮人因为德国空军的轰炸没能及时坐上火车,真正抵达鲁昂的法军只有4个新编的“摩托化骑兵大队”(GFC)的近1000名官兵

  摩托化骑兵大队是由从敦刻尔克回来的溃兵组建的,可是这些人与也是由溃兵组建的轻步兵师可不一样。每个大队都拥有1个坦克排,1个装甲车排以及摩托化步兵侦查小队,并配有足够的反坦克武器。这种部队的指挥官都是法军中的少壮派军官,让这些人指挥机动部队实在再合适不过了。因此,摩托化骑兵大队称得上是法军此时为数不多的精锐部队。只可惜他们的数量太少,成型的时间也太晚了。

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作为交通枢纽的鲁昂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地图最西边就是勒阿弗尔)



    6月8号凌晨,隆美尔令已经精疲力尽的德军马不停蹄奔向鲁昂南方的埃尔伯夫,打算拿下那里的桥梁,方便日后的攻势。由于德军人困马乏,法军这边是以逸待劳,故机智的法军趁德军还没有反应过来迅速炸毁了桥梁。

 隆美尔没有死心,德军调转枪口直奔埃尔伯夫东面的另外2座桥梁,遭遇法军第4摩托化骑兵大队与英军约克郡轻步兵团1个连的迎头痛击。英法联军利用工事巧妙杀伤德军,让德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几个小时的激战后,德军仍未突破英法联军的防线,此时法军的工兵总算赶到,成功炸毁了桥梁。隆美尔强渡塞纳河的计划被英法联军成功挫败了。索姆河防线崩溃引起的溃败最终在塞纳河被暂时遏制。

  暂时。

 隆美尔偃旗息鼓,第5装甲师则兴冲冲地打进鲁昂城,与法军第5摩托化骑兵大队接战。第5摩托化骑兵大队装备精良(甚至有S35,W15 TCC这种1940年6月已经很难看到的先进装备和大量自动武器),又占据有利地形,所以只有200多人的骑兵大队居然挡住了第5装甲师4个小时!

  法军的英勇抵抗激怒了骄狂的德军,德国人用重炮轰击法军阵地,并放火烧城。在确认增援无望后,法军只得打出了白旗。而鲁昂的大火持续了整整三天三夜,德国人显然没有心思去帮法国人灭火。就这样,鲁昂城被德国侵略者化为一片废墟。

此时德军不仅包围了第9军,也逼近了巴黎。


  鲁昂已经沦陷,第9军看不到任何希望了。英51师师长福琼决定不听魏刚那扯淡的命令,自作主张撤到勒阿弗尔。他派出由7个步兵营,3个炮兵团组成的“方舟部队”,为主力安全撤到勒阿弗尔清除障碍。第9军中法军部队也不是傻子,法军很快紧跟英国人的脚步,也准备撤离。至于魏刚的命令?去他妈的命令吧!活命要紧!

  英帝国总参谋长约翰.迪尔上将得知福琼准备带着法国人一起从海上跑路后勃然大怒,立刻命令福琼:

  遵循魏刚的命令,向鲁昂撤退!

  其实迪尔的这个命令纯粹是出于政治考量才下达的,在军事上这个命令无异于自杀——鲁昂都丢了你往那撤离?疯了?!迪尔只要有军事常识就不会犯这种错误,这个命令的目的就是维护英法的团结,不能让法国人认为英军要背叛法国自己跑路。至于那上万名英国兵,就只能无奈舍弃了。(说英国高层在法国战役期间一心一意坑法国的法棍站出来挨打)。

约翰.迪尔(John.Dill,1881——1944)北爱尔兰人,英国陆军元帅。迪尔毕业于桑德赫斯特军事学院,在一次大战中崭露头角,晋升准将。战间期在学院当过教书匠,也在殖民地吃过沙子。1940年5月27号,迪尔接替身心俱疲的艾恩赛德担任帝国总参谋长。他接手的可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烂摊子,此时法国战役大局已定,个人的力量不可能改变什么。尽管如此,迪尔还是努力的修复与盟友间的关系,协调道丁给予法国更多援助,他卖肾援法甚至不惜牺牲英国自己的部队。迪尔在法国战役中的诸多行为在英国国内引起了广泛的不满,但这位老将军还是顶住了压力,坚持与法国合作,直到法国自己决定与英国分道扬镳。


   可福琼只是一位军人,他不是政治家。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况且福琼作为51师的师长,他要为他手下上万名英军士兵和几万名法军士兵的生命负责!于是乎福琼临阵抗命,无视了迪尔的命令,毅然决然下令部队快马加鞭,奔赴勒阿弗尔。

  撤退命令总算下达了,然而太迟了,一切都太迟了。

  第9军因为之前遵守了魏刚的坚守命令,所以准备跑路时还在布雷勒河,这里离勒阿弗尔的距离可不短。况且第9军的大多数部队都是机动能力差的步兵,他们怎么可能跑得过德国人的坦克。这就注定了这次撤退会成为一场悲剧。

  在布雷勒河,51师主动留下了几个步兵营当做殿后部队,其余的英法联军全部开始跑路。这几个负责断后的英国营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友军,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阻击敌人,暂时成功击退渡过布雷勒河追击第9军的德军。

  隆美尔敏锐地发觉了战机,之前还在塞纳河望洋兴叹的第7装甲师突然调转方向,直奔勒阿弗尔!负责掩护主力部队的“方舟部队”不敌强大的德军,被迫先行撤退到勒阿弗尔,因为隆美尔的目标不是他们,所以这些人得以安全撤退。可是通往勒阿弗尔的道路,被彻底封死了。


  隆美尔的出击打乱了盟军的计划,福琼却还没有放弃希望,他把部队撤到了勒阿弗尔东边的圣瓦勒里昂科,打算从那里撤退,并恳求皇家空军和皇家海军的援助。(圣瓦勒里昂科在哪之前的地图上有标)这一天是1940年6月10号。

 皇家海军集结了9艘驱逐舰和大量的货轮营救盟军部队,并在6月10号15时30分成功接走了第一批部队。但由于当地港口设施落后,自然环境恶劣,皇家海军的营救行动效率很低。德国空军自然不可能让到嘴的鸭子飞了,纳粹的飞机蜂拥而至轰炸英国的军舰。皇家空军因为前几天的鏖战,已经孱弱到无法为自家的部队提供空中支援,(AASF基本拼光了,本土的战斗机司令部情况稍微好些,但也失血严重。至于法国空军?他们早完蛋了。)哪怕福琼请求了皇家空军的援助,英国人还是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家海军的军舰沉入大海。很快英国海军就被德国空军打跑了,而且这一天51师的大部队还没有到圣瓦勒里昂科,所以海军只接走了一小批跑得快的法军和英军在当地的卫戍部队。

  6月11号早晨,51师总算到达了圣瓦勒里昂科,法国人也紧随其后。然而盟军屁股都没坐热,霍特的第15摩托化军就从南方杀了过来。盟军由于补给被切断,如今弹药告罄,重武器也相当短缺。在德军的火力压制下,盟军仅存的那点重武器很快也成了破铜烂铁。

  尽管如此,英法联军依然用轻武器奋起反击,利用地形优势勉强拖住了德军的装甲部队。隆美尔派人劝说这些顽强的战士,想让他们早日投降,却被英国人严词拒绝。(隆帅后来还煞有介事的提到一位英国海军军官在身旁的法国军官准备带着人投降时站出来大声疾呼:不要投降!最后被德军机枪扫倒。可见此时盟军还有有愿意拼死抵抗的勇士的。)

  根据隆美尔的回忆:

  “我所派的说客空手走了回来,可能是英国人希望撑到夜里……上船撤退……到了21点,他们(英军)仍不肯投降。我下令集中全师的火力……开始向城内轰击。不久到处都是一片火光,可是顽强的英军还是不肯投降。”

  福琼本打算趁夜逃命,结果当晚英吉利海峡大雾弥漫,这个计划也泡汤了。

  11号18时,英帝国总参谋部才“同意”了福琼的撤退请求。可是这个命令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事到如今才同意撤退,之前干嘛去了?

  6月12号凌晨,一切都结束了。英法联军的弹药已经耗尽,不可能阻止德军的坦克,海军的救援更是天方夜谭。盟军开始销毁电台,车辆,机密文件和打光了炮弹的火炮。每个人都明白,最后时刻来临了。12号8时,第9军军长,法军少将马赛尔.伊莱认清了事实,率先举起白旗。法军的抵抗结束。据隆美尔回忆,伊莱少将向他投降时还心有不甘地说了一句:假使我们还有弹药,我绝不会投降。第9军经过了一周多的不间断高强度战斗,将士们早已筋疲力竭,得知上司决定投降后。大兵们释然地地瘫倒在沙滩上。对于他们来说,战争已经结束了。他们尽力了。

  英国人可不想就这么放下武器,哪怕法军的投降导致他们的侧翼被德军严重威胁。因为他们身后,还有几千名官兵正等待撤离。

  英军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坚持战斗,没有空中支援,没有舰炮掩护,没有反坦克炮,没有反坦克枪,甚至机枪子弹都没有了。英国兵只能用血肉之躯阻挡德军的坦克。2小时的血腥战斗后,福琼不忍心让将士们再流血,下令停止抵抗,向隆美尔投降。他本人拒绝在最后一刻登上撤离的小船,选择了和他的士兵们在一起,随后被俘。

  这些英军官兵的是奋战不是没有价值的,在前线的勇士们与德国佬鏖战之时,2137名英军和1100多名法军利用他们的同袍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2小时的宝贵时间安全撤离了法国。

英51师的俘虏


维克多.福琼(Victor Fortune,1883——1949),时任第51高地步兵师师长,拍摄这张照片时他已被俘。这个倒霉蛋可被法国人坑惨了,如果魏刚不再固执己见不让他们撤退,第9军最后肯定是能逃脱的。

  至此,法国陆军第10集团军第9军,全军覆没。

  谁该为第9军的覆灭负责呢?答案显而易见,那就是魏刚——他死硬地多次拒绝了福琼的撤退请求,哪怕他明知部队再不撤就完了。6月5号的失败是必然的,这怪不了别人,因为确实打不过。可索姆河防线瓦解后,仍然不允许撤退就是魏刚的问题了,这根本就是让第9军等死。如果第9军在隆美尔突破后能及时撤退,这固然不会对战局有什么影响,但5万英法联军官兵也不会在沙滩上憋屈地放下武器。

  迪尔在这场悲剧中也充当了“帮凶”的角色。假设他没有一心一意讨好魏刚,而是果断地批准福琼撤退,必将有更多的盟军士兵能逃脱纳粹的魔爪。

  战后有一个问题让隆美尔非常不解,那就是英国军官被俘时为什么有说有笑的。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他们尽到了自己作为军人的职责,他们输的不丢人。

  第9军在战后有46000人走进了战俘营,其中有8000名英国兵。算上最后2小时撤退的3000多人,有接近20000名盟军战士得救——如果不是魏刚和迪尔一直“帮倒忙”,如果隆美尔没有自作主张突然杀个回马枪,会有更多的人成功撤退。

  索姆河战役也随着第9军的灭亡,彻底画上了休止符。

  索姆河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场已经被遗忘的战役。哪怕是后世的军史作家,在撰写有关法国战役的文章或书籍时,大多对索姆河战役只是一笔带过。(比如李德哈特)

  世人谈起法国战役中的法国陆军,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能突出法军无能的马斯河会战,顺便用“6周就投降”来嘲笑这支军队的胆怯,无能。但谁又还记得法国军队在索姆河的英勇奋战呢?还有多少人记得,这支有着光荣历史的军队,在实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依然坚守脚下的阵地直到最后一刻,还能在部分战役中向德军发动成功的反扑。这绝不是一支胆怯,无能的军队能办到的。

  提起法国战役中的英军,大多数人只会想起敦刻尔克的狼狈逃亡,然后鼓吹所谓“英国只会卖队友,对法国毫无帮助”的荒谬言论。还有些人以英国远征军人少为由,迫真论证“英国陆军没有全力以赴支援法国”。可51师在法国的绝望坚守有几人会提起?第1装甲师在索姆河的决死反击,在塞纳河几乎打到了全军覆没的战斗更是被无视了。皇家空军在法国战役中比法国空军自己的损失都严重的牺牲,也早已被曲解成了“英国连空军都不派”。

  从1940年6月5号到1940年6月12号的战斗说明英法的陆军完全可以国防军一战,他们不是一支落后,无能,懦弱的军队。尤其是法国陆军,这支军队长期以来忍受了太多不必要的苛责。

  当然对于德军来说,索姆河战役无论如何都是一场酣畅大胜。德军只用了1周多一点的时间就完全突破了法国人的最后一道防线,彻底毁灭了法国陆军最后的力量。这是无论拿破仑战争,普法战争,一次大战都没有过的丰功伟绩。

 诚然,在索姆河战役最初的几天,由于德军骄傲轻敌,特别是部分装甲部队立功心切跑得太快,与步兵脱节,再加上英法军采用了新式的刺猬战术,导致了德军在佩罗讷,亚眠等地被法军一顿暴打。

  但在此之后德军便重新审视了这个老对手,调整自己的进攻节奏。装甲部队不再猪突猛进,也不再正面攻击法军的刺猬阵地,而步兵部队则负责缓慢地清理法军的防御据点,这时刺猬战术也就对德军无效了。第9军的毁灭,也是装甲部队机动作战的又一大经典战例。 

 青涩的德国国防军在法国战役中得到了历练,在吸取法国战役的教训后,德国人将在一年后的巴巴罗萨行动中,打出比法国战役更辉煌的战果。

  在索姆河战役进行的同时,埃纳河的法军也正在进行最后的反击,被吹的神乎其神的古德里安,将在埃纳河栽一个大跟头。

  魏刚防线的传奇,还远远没有结束。

法兰西战役——第八篇 索姆河悲歌(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