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物候】——雨水物候解
正月的两个节气,立春之后,第二个是雨水。二十四节气确定名称其实是有规律的,遵循着一个节气时令跟随两个物象的原则。比如立春是时令,后面的雨水和惊蛰就是物象。然后春分又是时令,清明和谷雨又是物象,如此循环,乃成四季。
雨水的三个物候分别是:初候,獭祭鱼。二候,候雁北;三候,草木萌动。
初候说的是一个动物界的现象,獭祭鱼。水獭捕到鱼之后,不会立即吃掉,而是将鱼并列排布在河岸之上。不仅如此,水獭还会举起自己的前爪,合在眉前,做出犹如祈祷一样的动作。这种行为就好像人祭祀祖先,将食物供奉在神位的面前,然后举手行礼一样。因此古人用了一个字来形容这个行为,那就是“祭”。
什么是祭?把所获得的食物供奉在神灵或者祖先的象征物之前,就是祭祀行为。其中的内涵是致祭者知道这一切食物的来源,自己只是获得,而要感念食物真正的来源。以肉祭天,表达是天地生养了万物;以谷物祭祖先,表达是祖先传承了种植的技艺。人因为不忘记事物的来处,而能不断地实现自我的进化。
獭祭鱼的鱼从何而来,正是来自立春物候之中的第三候,鱼陟负冰,那些破开冰面而出的鱼类。水獭捕获的不是自己所养,而是来自天地造化之所出。何止是水獭如此呢?古人用一个祭字来形容水獭将鱼排列岸边的行为,不是说水獭真的在做祭祀天地的事情。而是以此表达,水獭尚且有如此的行为,何况是人呢?自然更应该得到这样的启发,我们所能拥有的一切,离不开天地的造化,否则我们将一无所有。
何况这个节气本身就叫雨水,要知天一生水,雨水就是长养万物的,若是天地之间没有雨水,则将失去一切生灵。反之,雨水正是天地造化无私恩赐的最好象征。天地之间有了雨水,就有了一切。
立春的物候表达,一切都是从下至于上,由内之于外,代表的正是天地造化生物的过程。而雨水的初候则正是表达了一切呈现的,将为万物所见。既然为造化所生,就会与万物相见。人从万物之中所得的一切,都是天地造化而生。
二候也是一个动物,是候雁北,就是在初候过去五天之后,我们可以看见大雁从南方向北飞来的景象。为什么突然要说这样你一个景象呢?大雁飞在高空,其实就是代表一个极高之处极上之处的动静。
我们知道古人喜欢把鱼和鸟这两种意象放在一起说,比如说鸢飞鱼跃,比如庄子说鲲鱼化鹏;其实意思都是一致的。因为鱼儿在水,代表在最下之处的生灵的活动,鸟儿在天,代表在最上之处的生灵的活动。在古人感知之中,天地之间的万物,没有高过鸟儿的,也没有低过鱼儿的。古人试图表达的意思是,极天地之上下,所有万物的变化。那么在雨水的二候说大雁北归,其实重点并不在大雁,而是通过这个事实说明此时天地之间万物都已经变化了起来。
此时的万物是什么样的变化呢?那就是春天这个季节本身的含义,就是蠢动。二候看见大雁北往,意思就知道了,由下至上,从南至北,此时天地之间万物都已经活动了起来。
水獭在捕鱼,鸟儿在北往,都是动物的意象,恰恰就是彰显了这个动字。从最开始的东风解冻,到此时天地之间万物俱动,就是充分展示了由静至于动的过程。但这个动还不足以表达春季的全部变化,所以雨水还有第三个物候,草木萌动。
从动物之动,到这里出现了草木萌动。为何不是先有草木萌动,后有动物之动呢?其实这里的草木萌动,表达的不是动的内涵,而是表达生发之意。从单纯的由静至动,逐渐表达为生长生发之动,其中是完全不同的内涵。
雨水三候,最开始展现的是一切都由造化而生,到最后表达的是万物的生长,极尽了雨水的终始的内涵。就如天地之间的雨水本身,便是从天而降,长养万物。人生万物之中,所得的一切,无一不是从天地而来,而最后人也应该如雨水一样,能够长养万物。从天地而有所得得,在天地而能养万物。
参赞天地,可得非我有
化育万物,所就因他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