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津液辨证:气不摄血证


气不摄血证
气不摄血证,中医病证名。是指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劳欲体虚,体劳伤脾,或久病体虚,致脾气虚,损伤于气,则气虚不能摄血,而导致出血证,伴有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本病证见于紫斑、便血、吐血等出血证。
临床表现
吐血、便血、皮肤出现紫斑点,伴有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

证候分析
血液能循行脉内而不溢于脉外,全赖气的统摄作用,脾主统血,中气亏虚,则统血无权,血即离经而外溢,溢于胃肠,则为便血;溢于肌肤,则见皮下瘀斑;脾虚统摄无权,冲任不固,渐成月经过多或崩漏;气虚则气短,倦怠乏力,血虚则面白无华;舌淡,脉细弱为气不摄血之象。
辨证要点
出血和气虚症状共见。

各位同学,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那么气和血的关系我们再来复习一下。
气属阳,血属阴,气的功能以推动、温煦为主,血的功能以营养、滋润为主。气血之间存在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的关系。
气为血帅指的是气能生血、气能行血及气能统血三个方面。
气能生血:血的化生过程离不开气化。无论是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血液的过程,还是精转化成血的过程,均需要依靠气的作用。气盛,则生血充足;气虚,则影响血的化生,甚而出现血虚。

气能行血:血液在脉中的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即所谓"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的疏泄条达均与血液的运行密切相关,无论哪个环节功能失调,均可导致血行不畅。
气能统血:气对血液具有统摄作用,使之循行于脉中,而不致外溢。气的统摄作用主要是由脾气来实现的。如脾气虚,不能统血,临床上就会出现各种出血病证,被称为"气不摄血"。
血为气母:血是气的载体(血能载气),同时也是气的营养来源(血能养气)。因此,气不可能在没有血的情况下独自存在。临床上血虚会使气的营养无源,导致气亦虚;血脱则使气无所依附,从而气也随之而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