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气血津液辨证:气虚血瘀证

2023-06-29 06:19 作者:从零开始学中医  | 我要投稿


      气虚血瘀证

      气虚血瘀为病机,因气虚无力行血而致血行瘀滞的病理变化。气为血帅,血液的正常运行,有赖于气的正常推动,若元气亏虚,无力行血,则血行缓慢,停留而瘀。《医林改错·论抽风不是风》云:“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临床常见身疲乏力、少气懒言等气虚之症,又有瘫痪、麻木或窜痛等血瘀之表现。此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治宜补气益气为主,兼以活血行血。          

      临床表现

      面色淡白或晦暗,身倦乏力,少气懒言,疼痛如刺,常见于胸胁痛处不移,拒按,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

      证候分析

      本证属虚中夹实,以气虚与血瘀证候同时并见为特点。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脏腑气机衰减,气虚推动无力,血行不畅而瘀滞。如面色淡白,身倦乏力,少气懒言,皆为气虚之证;瘀血内阻,不通则痛故疼痛如刺,拒按不移;血行缓慢,瘀阻络脉,故可见面色晦滞。临床上气虚血瘀证,以心肝病变为多见,故疼痛出现在胸胁部位。气虚舌淡,血瘀舌紫暗,沉脉主里,涩脉主瘀,或舌有瘀斑均为气虚血瘀之象。

      辨证要点

      气虚和血瘀症状共见。

      血瘀是百病之源   

      气血对于人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气者血之本,气滞者血瘀之本 而提起血瘀,估计不少人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没有磕碰到哪里,身上却到处青一块紫一块,过了一段时间又自行消失了。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需要引起重视,因为这很可能意味着你正在进入一个危险的状态中,这种现象就是典型的血瘀体质,那么血瘀体质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瘀者,积聚之血也”,中医认为血液凝滞即为瘀血,当机体血行不畅,或瘀血内阻即为通常所说的血瘀体质。由于各种疾病都会不同程度的表现为血瘀证,因此在治疗时就要根据患者病情采取活血化瘀、祛痰化浊等方法进行辨证施治。血瘀体质我们已经讲过了,在这里就不在赘述。

      气和血的关系

      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其中气能生血、 血能养气、 气能行血、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指导意义吗?

      由于气血同源,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因此我们在气或者血的病变时,常常要整体考虑, 才能更有效的治疗疾病。

      比如对于血虚病人,我们在用当归进行补血时, 因为气能生血,所以我们还需要在补血的基础上,同时加上补气的药物,比如当归加上黄芪,这样就能更好的达到补血的效果。

      同样,对于气虚的人, 由于血能养气,因此我们在用黄芪、党参补气的基础上,还应该配合如当归等等,补血的药物进行治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有血管硬化倾向的人逐渐增多, 这容易导致比较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 血管硬化,在中医多辨证为血瘀。治疗上,通常采取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治疗, 比如选用田七、丹参等药物。但是如果单纯用活血药效果通常不太好。 气为血帅的理论告诉我们, 气能行血。因此我们在活血的基础之上,再加上补气、行气的药物,比如西洋参,就能更好的软化血管,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因此我们推荐给大家, 尤其是老年人朋友, 将西洋参、田七和丹参三种药物联合应用, 是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行之有效的保健方法。


气血津液辨证:气虚血瘀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