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ACG的文化输出
这两年来,中国ACG市场可以说是蓬勃发展,从手游市场,到国漫新番,再到优秀的原创与改编漫画......经历过十几年的低谷期,中国的ACG市场,终于可以说是达到了让人能看到希望的程度,而且这种希望的发展劲头与方向令人可喜。
但是,如果中国的ACG只希望保持现状,保持“受国人欢迎,在世界市场上偏安一隅 ”的程度,那么中国ACG的市场也无需在今后的发展中做出太大改变,只需在适当的时机紧跟国际市场即可。
不过,我相信大部分ACG爱好者与工作者都不会只满足于现状,都希望中国ACG市场能够如如今中国的发展一样,在世界市场上与他国的ACG分庭抗礼,为世界上更多的ACG爱好者熟知。那么,中国ACG的发展在现今可以说是远远不够,无论从发展内容还是方式上。
那么今天,我希望来谈一谈中国ACG发展重要的一环:文化输出
作为舶来品的ACG,我们可以说很好地做到了“引进来”,而下一步应该做的是“走出去”。但是,这个“走出去”可不是简简单单的模仿:中国ACG的走出去是要融入了中国文化,精神与思想的“走出去”。也就是说我们要将作为外来品的ACG改造成一件新的文化事物,而不是原原本本的ACG。
也许很多读者认为中国的ACG输出做得很好了,近两年的作品中也开始加入大量中国的元素,这样的文化输出难道不够吗?说实在的,不够,甚至有很多作品的文化输出根本不够格。接下来我从两个作品来解释
首先,我们先从近两年来很火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来说。这部动画电影的主要特点是对中国传统形象哪吒进行了再创造(文化创新),而且主题明确,,制作精良得到了大家的喜爱,也创造了高额的票房,可以说是中国ACG的里程碑。但是请注意,这里的大家大多只是中国人,也就是说,这部动画电影仍然只停留在以中国人为主要观众的程度,并未能走向世界。究其原因:故事的内核没有过多地体现出中国元素,《哪吒》的主题是“我命由我不由天”,即“要自己掌控命运”。这个主题很符合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对于中国观众来数也具有新意。但是,如果纵观全世界,这样的一种理论可以说被很多人列为共识而熟悉,《哈利波特》《罗密欧与朱丽叶》都可以算得上是其中之一。所以这样一种主题对于世界观众来讲缺少新意,也缺少夺人眼球的中国内核。所以,只是向故事中加入哪吒这样一个神话人物,只是为故事使用了新的“外衣”,而并非“内核”。
像这样生搬硬套的加入中国元素的现象其实不少见,当前的网文市场很喜欢加入“神兽”,“轩辕”等的要素,但是却很少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加以解析,加入自己的理解,从而进行内核的创新。也就是所谓的“只重外表,忽视内核”。这也是文化输出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二个我们再来说一说《一人之下》这部作品。作为国产动漫的“领头羊”,一人之下可以说是目前国漫的巅峰水准,尽管是改编动画,却在动画表现力上下了很大功夫,加之原作剧情优异,本作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甚至进行了日语配音,进行文化输出。
但是作为,文化输出的作品,《一人之下》显然并没有将文化输出做到淋漓尽致。首先,本作的特点有两个:方言的运用与道家文化的推广。但是,当本作进行日语配音之后,方言这一特点便因为语言的差异而出现了缺失。方言可以说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方言的魅力才是将方言介绍给世界的目的,所以说传递方法的不当导致了《一人之下》文化输出效果的折损,并未能带给他国观众以我国观众在观看时所获得的乐趣。再加之道家文化传递当方式或内容有可能并未引起他国观众的共鸣,本座的文化输出就可能因之失败。
所以,文化输出的方法也极其重要,对待不同文化内容采取不同的传递方式,才能让世界观众更“懂”中国,更加关注中国的ACG。
总之,中国ACG的文化输出在我看来,一看内核,二看方法。中国ACG的文化输出是一条漫长的道路,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掌握方法。在目前的所有艺术形式作品中,《流浪地球》可以说是做到了优异的文化输出,由此,ACG也可以向其他产业的文化输出学习,借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采取果实,也是一件不错的事。只要不断努力,中国ACG的文化输出一定能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