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于赓哲《狄仁杰真相》:来俊臣如何欺上瞒下,突破狄仁杰底限
狄仁杰,唐代名臣,为武则天所重用。
然而在他仕途当中,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

(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分享:梁冠华版狄仁杰,非常经典。)
本文以于赓哲教授的《狄仁杰真相》(五),“身陷囹圄”为蓝本,说明狄仁杰曾经遭遇到的一段险厄,差点归西。
凑巧去知乎看了下,有关于于赓哲教授的提问,我看于赓哲教授的评论不多,不过我个人对其中两点有看法:
第一,于赓哲教授有没有觉得武则天的功绩可以抹煞……这是有个网友在说,这个我没看过,求出处,因为我不知道出处到底怎么样,不能够你说了,我就觉得一定是这样;
第二,于赓哲教授的倾向,是否对胡锡进老师的意见赞同等,个人我觉得不管是属于时评方面,还是说艺术或者文学评论,它可能会体现两个方向(比如一个偏重于文学评论,另外一个则是另外一个方面,但不管是出于哪个方面,则一定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取决,而不会是其他,因此,在利益上,不会是相悖的。),但应该不至于上升到人格方面,他们更加也不至于如此,所以这个看法,我也不太认可就是了。
因为我个人还是比较欣赏胡锡进老师在时评上的功夫,尤其在国际上,非常有力度。


(图片来自于:“中国新闻网”,《《狄仁杰真相》第五讲:身陷囹圄》)
而对于于赓哲教授,我看了他的《狄仁杰真相》(五)(“身陷囹圄”),大为叹服,实话讲,能够将历史深入浅出不说,还能蕴含人生道理,真是不简单。
当然,我要评论一个人的“史论”,肯定也不至于仅仅于赓哲教授这本《狄仁杰真相》而说,原来《史记》我也看过一些(有的书没在身边,暂时不拿出来说了),另外还有其他版本的“狄仁杰”有关故事,草草看了一下,感觉还是于赓哲教授写的好。
我评价一个人史论写的好不好,大概就于赓哲教授的《狄仁杰真相》(“身陷囹圄”)而言,可能会注重两个方面:
第一,是否是“信史”,所谓信史,就是所记录的,是否是真实历史的记载,无讹误,这是判断“信史”的标准之一;
第二,至于所记载的“信史”,如果与真实情况有所出入,但是否能够体现一定的社会真实,也就是出入不太大,然而是能够忽略的范围内,但反映出一定问题,社会真实,而对现在有教育意义,简单说,就是“无伤大雅”的东西可以出入,但重要的一些理论关节还有事实,是不会有矛盾的,并且具备现实参考和借鉴的价值,而这个才是重点。
所谓的信史,一定不仅仅是真实,而是真实反映出什么,而能够折射出的社会真实,对现代人的教育意义,这个才是更加重中之重。

(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分享:司马迁塑像; 司马迁,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代表作:《史记》。)
俗话说,“窥一斑而知全豹”,我虽只看《狄仁杰真相》(五)(“身陷囹圄”)但已感语言之通达,道理之诠释,事物之分明,清晰可见,条理顺畅,这本书,是值得一看的。
那么,我现在结合我其他地方,网上比如百度百科,或者其他文章等,总的以于赓哲教授的《狄仁杰真相》(五)(“身陷囹圄”)为蓝本,谈一谈来俊臣是如何突破狄仁杰三次底限,而让他不得不进入反击阶段,也是自保措施的。

(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分享:著名的“请君入瓮”典故。)

(来俊臣像,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分享。)
我们先来看来俊臣此人。
来俊臣,唐代酷吏,武则天时期,以狠戾手段,陷害了不少人,他曾让一家一千多口被灭族,他被武则天赐死的时候,家家载歌载舞,有描述说,几乎与五百年前董卓被杀的时候,一模一样,而此人死的时候,朝臣们纷纷道喜,“今后睡觉背部总算敢贴着席子了。”

(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分享:武则天画像。)
而在之前,由于来俊臣的残害,朝臣们上朝之前往往与家人们拜别,“不知今夜还能否相见!”,其人所编《告密罗织经》(简称:《罗织经》),当然,这本书,除了他自己外,还有一干同伙,比如万国俊、朱南山等十几个人,一起编的,而在此前,他的亲信侍御史王弘义、侯思止等人,专门诬告士大夫们,并将“丽景门”戏称为“例竟门”,意思进去的人,就得完蛋。
那么此人是如何陷害人的呢?
《罗织经》被称为“整人经”,“害人经”,他们教他们的门徒,如何编织罪状,安排情节,描绘细节,陷害无辜的人,而无辜的人一旦被陷害了,有口难辩。
他们控制了权力机构的人后,进行酷吏统治,底下养了一群无赖,比如召集无赖数百人,千里响应(那个时候还没有网络,但这个路数,一般人也是吃不消的。),只要诬陷一个人,大家同时告发,造成证据互补,欺上瞒下。
而《告密罗织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进行深入研究而编撰出来,从原理到技术,详细介绍。
因此,那个时候,只要一遇到无法落实的案件,人们说,“只要交给来俊臣推勘,一定能查获实情。”
(只要有人采用他们的技术或方法,诬告成功率是非常高的。)
那么,对要诬告的人,仅仅是关押必定是不够的,必须要让其认罪。
那个时候,讲究不了什么“法治”,所以一定是处以极刑而达到非法统治的目的。
来俊臣在用刑上,还有一些脑洞大开的“设计”,比如;醋酸灌鼻,慢火煮人等,“定百脉”、“喘不得”、“突地吼”、“著即承”、“失魂胆”、“实同反”、“反是实”、“死猪愁”、“求即死”、“求破家”……一系列,让人宁可求死,而不愿意继续被刑罚所虐。
那个时候的人们,不像现在,这么注重生命,现代人如果出了这种事情,那肯定这类人会被追查。
所以,如今一些犯罪分子,他们如果觉得有人影响了他们的利益,无论将你“被精神病”还是让你“因病而亡”或者其他意外死亡,这种事情都是常见的……然而也正因为法治的进步,这些事情,也迟早会被翻开。
但那个时候,来俊臣这批酷吏们,想要犯人或者说被他们诬告的人,无法开口,还是比较极端的一种做法:那就是死人不会说话。
看起来,好像是社会的进步,但实则,古今这类人,都是社会的祸害。
也正因为来俊臣这批酷吏们,掌握了当时的权力机构,因此,导致朝臣们忐忑不安,心惊胆战,因为他们可以制造所谓的证据,将诬告落实。
也更加让平民百姓们,恨不得食其骨,嚼其肉。
也难怪,来俊臣被判死刑后,无论男女老少,都是争相剐他的肉。
那么,我为什么说于赓哲教授这本《狄仁杰真相》(五)(“身陷囹圄”)写的好呢?
你可以看到,他讲史论,人物关系是特别清楚的。
尤其是利害关系,等等。
涉及人性,以及利益团体等。
事情经过,写的非常令人信服。
为了让大家一窥全貌,我这里放上当时截图,网上可见:



那么大家可以知道,来俊臣是什么人?……一个投机小人,为了名利不择手段上位,肆意杀害他人,诬告他人之人。
无论朝廷命官,还是平民百姓,都对其人恨之入骨之人。
那么回到《罗织经》上,这一本书,诸多地方介绍说:“《罗织经》,唐朝武周时期酷吏来俊臣所著,讲述如何罗织罪名、陷害杀人的书。酷吏周兴临死之际,看过此书,自叹弗如,竟甘愿受死;一代人杰宰相狄仁杰阅罢此书,冷汗直冒,却不敢喊冤;女皇武则天面对此书,叹道:如此机心,朕未必过也。杀机遂生。”
而且这样一段话,基本上原文去说的,为最大程度,还原其真实。
其中,“一代人杰宰相狄仁杰阅罢此书,冷汗直冒,却不敢喊冤”,这里,固然点出了《罗织经》之可怕,以狄仁杰作“衬托”。
但是,有没有人想过,是狄仁杰真的害怕这本书吗?
为什么不敢喊冤?
原因很简单。
其时,来俊臣已经害了不少人,其酷吏手段,残忍暴戾,狄仁杰又岂不知。
但为何不敢喊冤?……因为这是来俊臣的一次试探。
他以残忍手段,从一开始在武则天面前,表演成她的“忠臣”而得到了“侍御史”一职,而因为武则天的信任,“罗织罪名、狂抓滥捕”,短短一年,灭了“千余家罪臣”,官升御史中丞。
也正因为其人一再迫害与陷害他人,而得到高位,伪装成忠臣的模样,欺骗住了武则天,而他在欺骗当中,甚至认为,武则天是默许这种情况,而不少人认为,是因为武则天残暴统治,纵容他,但我并不认为如此。
我认为武则天首先是认为他是忠臣,其次武则天并没有想到其人卑鄙手段,如此下作,以武则天所言其人一伙等编撰《罗织经》说,“如此机心,朕未必过也。”,可见,武则天对这类心狠手辣的酷吏,是有忌惮之心的。
武则天虽希望他人效忠于自己,但并不希望出现影响统治的情况出现,所以一方面虽然打压背叛自己的人,但另外一方面,她是敬重并且抬举忠臣之人。
而狄仁杰就是这个时候,被来俊臣为了自我的集团利益化,推到前面,而诬告,而为了诬告狄仁杰,他是不让武则天,正面与狄仁杰接触,甚至伪造其他文书。
当来俊臣将《罗织经》给武则天和狄仁杰看的时候,实际上也是一次试探:试探他们的底限。
如果武则天没有因此大怒,说明自己可以肆意妄为,甚至加倍……因为他觉得更多底气;
而为什么他敢这么做?
要不怎么说,小人毫无忌惮心呢,他坏事做多了,便觉得,被他欺哄的上司,也是这种人。
而他敢于将其放到武则天面前也是一个原因,那就是武则天不会表示,自己是忠还是奸,是正还是邪,也是这个原因,他敢于放出来。
因为正直人物,一般不是就跟狄仁杰这种一样,直接表明自己正义一派,正直人物吗?
如果武则天是这样的表现,那么很简单,这个酷吏来俊臣恐怕就是方方面面表现自己正直,而对他人实施打压或者陷害了,而不会是赤裸裸的《罗织经》,由此可见,来俊臣的肆无忌惮,以及武则天的城府了。
(像这类人,一定是讨好正直上司,便包装自己的正直,但在他眼里,武则天是为了排除异己,不择手段之人,因此用阴狠的《罗织经》去进行献媚,可以说,也是错判了武则天。
因为武则天做事情一定在一个条件下:不影响统治,而大肆的陷害以及残忍杀害他人,诬告他人,实则已经影响统治了。)
而狄仁杰此刻,不敢喊冤,其实说明一点,他如果动了,是担心被来俊臣盯上,因为你为什么喊冤?……你喊冤,就是你怕了,你怕了,说明你忌惮……所以,可以干。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狄仁杰按兵不动。
那么后面,狄仁杰为何又喊冤了呢?
原因又很简单。
因为狄仁杰被害入狱了。
在这种情况,狄仁杰本来打算直接寻死了。
却被拦下。
为什么寻死?
原因也很简单,因此他们不但要他死,他自己姑且“承认”也就算了,他们还要让狄仁杰拉其他人下水。
狄仁杰又哪里肯。

(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分享:王德寿要求狄仁杰拖杨执柔下水,而杨执柔是谁?杨执柔是武则天提拔其当宰相之人,被武则天说道,“我今当宗及外家,常一人为宰相。”。)
这就是来俊臣那边,触及他的第二次底限,这个底限,是个人生死可以超脱,但朋友情义,不能逾越,不能以个人生死而害了他人,无论他人性命还是名声。
来俊臣一方,为了更大的利益,因此要整死狄仁杰一些人,其中利益,不可谓不大。
具体更多分析,可以去看于赓哲教授的《狄仁杰真相》(五)(“身陷囹圄”)。

(唐朝十大酷吏:来俊臣、周兴、吉顼、索元礼、刘光业、万国俊、王德寿、鲍思恭、屈贞筠、丘神绩,酷吏们建立了自己的权力机构,并且伙同门徒们,诬告以及陷害他人。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分享。)
而第三次底限,实则是狄仁杰没有明说的。
但他从狱卒那边借来笔墨后,按照于赓哲教授所说,从被子上拆下来一块布头,然后将冤情写在上面,又将其塞到锦衣里面,让王德寿将锦衣交给自己家人,说可以拆下来,去掉你们棉絮。
王德寿未疑之后,锦衣到了狄仁杰儿子,狄光远手里。
狄光远将帛书呈给武则天。
武则天看后,召来俊臣,来俊臣辩称,“臣并未对狄仁杰等人用刑,连他们的冠带都未曾剥下,饮食寝宿也一切如常。假如没有谋反的事实,他们如何肯承认谋反?”
武则天让通事舍人周綝去狱中查看。
其实朝廷上的那些人,谁不知道狄仁杰是被冤枉的?
然而,正如于赓哲老师所说,此前由于武则天,“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想法,李峤说,“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我岂能知道其冤枉而不敢伸张正义!”,因此被贬官。
加上来俊臣一伙人,早已把控朝堂权力机构话语权,制衡权,欺上瞒下的关系,而武则天,又被蒙蔽其中,惧怕来俊臣等人势力的其他官员,敢怒而不敢言。

(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分享:周綝,唐朝幽州卢龙节度使,驱逐张直方自立,不久病死。
而在这里,周綝的表现,未尝不是给武则天留下更多破绽。)
周綝去了那边后,此时来俊臣已经让狱卒给狄仁杰他们换上了干净衣服,牢房西墙根排列成一行。
但周綝唯唯诺诺,西边不敢看,只对着东边答应。
来俊臣便让判官假冒狄仁杰的名义,伪造了几份《谢死表》,造成“签字”假象,递交给武则天。
其中不但承认了自己谋反,同时还“谢死”了。

(此时的李峤尚未拜相,但在多半对其贬斥评价当中,人生中亮点便是为狄仁杰等冤案辩护,并在武则天晚年时,为在酷吏统治中含冤而死的大臣们昭雪,从而得到皇帝批准。)
然而,终究也因为舆论的动荡,李峤被贬官后,不少朝官冒着生命危险仗义执言也是不少的。
按照于赓哲教授,行文当中提及,奏折当时如雪花一样飞去,主要集中三点于酷吏统治:
“第一,明君不为。酷吏政治不是明君应该搞的,历史上的明君无不以刑法宽松而著称。先皇太宗时期每年全国死刑不过寥寥数十例而已,现在这么多案件纯粹是鼓励告密政策的结果。
第二,上下离心。这么多谋反案基本上都是查无实据,所谓的反叛者都是冤枉的。这些无辜的人遭到残杀,亲者痛,仇者快,最终损害的是您的声誉。现在人人自危,上下离心,可用人才越来越少,不排除这是野心家行反间计,意欲铲除您的羽翼,进而谋求国家社稷。
第三,威权下移。酷吏政治破坏国家法制,法律条文和司法程序形同虚设。他们滥杀无辜,原本生杀予夺的大权应该由您亲自掌握,现在威权下移,这帮子残忍无道的家伙正在侵夺您的权力。这是对皇权的冒犯。”
也正是因为此,武则天开始寻思这件事,而狄光远递上的纸条让她去询问来俊臣。

(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分享:2000年,《龙珠风暴》,黄晓明饰演狄光远。)
可因为来俊臣的“作伪”,将其变成“事实”,导致狄仁杰的最后一丝希望没了?……但这个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
那就是,前宰相乐思晦的儿子,也是曾经被来俊臣陷害,惨遭灭族之祸。
在当时情况下,对付狄仁杰与乐思晦是一样的情况,都是诬告他们“谋反”。
因为唯有此计,才能对付这样的朝廷要员。

(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分享。)
乐思晦全家被满门抄斩。但因为这个孩子年龄很小,逃过一劫,但被发派到司农寺为奴。
此时的他八九岁,求见武则天,而武则天应允。
而这个孩子向武则天讲述了他全家被害的情况,来俊臣如何作恶,苛刻狠毒,陷害诬告,并让武则天将所称反叛的状子进行对照,结果不论大人小孩都是一样的。
武则天找来狄仁杰,问其为何承认反叛,狄仁杰说:“如不承认,早死在枷棒下了。”
武则天又问,“为什么要写谢死表呢?”
狄仁杰说明,此非他意。
武则天拿出谢死表给他们看,原来这来俊臣背着他们,动用了不少心机,让他们死了,也是白死。
这第三次底限是狄仁杰没有明说的,然而,恰恰也证明了,来俊臣心机之深,为了让狄仁杰一再被自己诬告成真,采取了不少手段,欺上瞒下。
当然,他的手段,他的门徒那边,自然受他驱使。
但其他人,迫于其势力者,却不得不听从,而一旦反抗,在“圣意”揣摩之下,未得信服,则被贬官,只是众怒难犯,受害者终究崛起,为最后一点天良,犹存于世上,而奋起反击。
这个结果,算是运气好的。
而在此后,狄仁杰等人被免罪。
但将他们贬为地方官。
狄仁杰被贬到彭泽,担任彭泽县令。
而在历史上,陶渊明曾经担任彭泽县的县令,这可以说是武则天对狄仁杰一份“清名”的补偿。

(武则天故意令狄仁杰去往彭泽县而为县令,未尝不是对其清名之认可,而补偿,其中深意,从名尽显。
而也是这次之后,狄仁杰开始备受武则天重用,也多次拒绝他人杀害狄仁杰的请求,而在狄仁杰拜相后,有其他被撤职75个宰相没有的待遇,因狄仁杰一心为社稷,被武则天称为国老。)